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華時評|中文何以全球“圈粉”

發布時間: 2024-06-09 11:22:00 來源: 新華社

  最近一段時間,“漢語橋”中文比賽在多個(ge) 國家舉(ju) 行,不同語言文化的選手們(men) 說中文、秀才藝,自信表達對中文和中國文化的喜愛。

  在阿聯酋,已有171所學校開設中文課程,7.1萬(wan) 名學生學習(xi) 中文,中文教學如火如荼地開展。在越南,各大學中文係和中文培訓機構招生火爆。在美國,一些企業(ye) 家紛紛安排子女學習(xi) 中文。匈牙利、愛爾蘭(lan) 、英國、法國等國相繼將中文納入本國高考科目。截至2023年5月,全球已有18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育,81個(ge) 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ti) 係……從(cong) 中文歌曲走紅全球各大社交媒體(ti) 平台,到外國民眾(zhong) 花式打卡聯合國中文日,從(cong) 中文圖書(shu) 頻繁亮相國際書(shu) 展,到外國青少年中文打擂台的短視頻流量暴漲……學中文、知中國,成為(wei) 一股文化潮流。

  中文越來越火,生動體(ti) 現了中國機遇的巨大吸引力。中國的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成為(wei) 全球1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huo) 伴。“經貿熱”助推“中文熱”,反映出世界對於(yu) 連接中國市場、拓展合作機遇的熱切期盼。匈牙利國際事務研究院研究員蓋爾蓋伊·紹拉特表示,“中國是值得信賴的夥(huo) 伴,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機遇。我們(men) 不應錯過參與(yu) 中國開放和發展並從(cong) 中受益的機會(hui) ”,期待更多學生“選擇中文作為(wei) 主修專(zhuan) 業(ye) ”。法國漢語總督學尼古拉·伊迪耶深信,學習(xi) 中文不僅(jin) 是學習(xi) 一種語言,更是了解當今世界的一種方式。

  一口流利的中文為(wei) 很多中文愛好者開辟出職場新賽道。據俄羅斯《生意人報》報道,俄羅斯市場對懂中文的專(zhuan) 業(ye) 人員的需求上升,中文口語達到會(hui) 話或流利水平的人薪資要高出約20%。英國、法國、日本和印度駐新加坡的大使和高級專(zhuan) 員近期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表示,學習(xi) 中文可以幫助他們(men) 更好地推進工作。在“漢語橋”斯裏蘭(lan) 卡賽區決(jue) 賽選手、薩伯勒格穆沃大學學生吉娜麗(li) ·維傑孔看來,學習(xi) 中文為(wei) 個(ge) 人發展提供了更多選擇。

  中國與(yu) 世界的合作創造了大量機會(hui) ,形成了巨大的中文人才缺口,更多人報名學習(xi) 中文、尋覓人生機遇。截至2023年10月,中國院校在132個(ge)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辦有313所孔子學院、315所孔子課堂;“漢語橋”夏令營項目累計邀請100餘(yu) 個(ge) 共建國家近5萬(wan) 名青少年來華訪學,支持143個(ge) 共建國家10萬(wan) 名中文愛好者線上學習(xi) 中文、體(ti) 驗中國文化。

  “中文熱”在全球持續升溫,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ti) ,透過文字,外國中文學習(xi) 者可以領略中國文化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出於(yu) 對中國文化的向往和喜愛,許多外國青少年選擇學習(xi) 中文。“漢語橋”賽場上,中國服飾、書(shu) 法、戲劇、歌曲、武術備受青睞。中國影視作品走出國門“圈粉”無數,不少粉絲(si) 為(wei) 了看懂電視劇、了解中國文化和民眾(zhong) 生活而學習(xi) 中文。

  “中文熱”的背後也有理念的共鳴。中國文化開放包容、兼收並蓄,凝結著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諸如天人合一、求同存異、親(qin) 仁善鄰、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等理念打動了大批世界各國民眾(zhong) 。“漢語橋”瑞士賽區比賽大學生組第一名約瑟夫·勒伯爾引用“三人行必有我師”“海納百川”“求同存異”闡述他對“天下一家”的理解,“當今世界麵臨(lin) 各種挑戰,我用這些中文習(xi) 語來闡述當人們(men) 麵對分歧時應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間搭建橋梁”。

  近來,不少外國博主到中國各地遊覽,被中國的美景、美食和文化所震撼。他們(men) 在社交平台發布了自己的經曆,眾(zhong) 多國外網友紛紛點讚轉發,羨慕之餘(yu) 也表達了對中國的向往。一位自稱對四川美食“垂涎已久”的法國網友跟帖說,“為(wei) 了這一口,我要學中文”……互聯網時代,文化傳(chuan) 播無遠弗屆,好的東(dong) 西全球共享。相信隨著中國文化的感召力、影響力日益提升,中國語言文化的海外熱度也將持續升溫,不斷“圈粉”。

(責編: 常邦麗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