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幹、豬肉、板栗、香菇、蛋黃......剝開歐春菊包的泰國風味粽子,咬上一口,口齒留香,回味無窮。
6月8日,廣西南寧,泰國姑娘歐春菊在包粽子。(受訪者供圖)
正值端午節,歐春菊位於(yu) 廣西南寧的泰式私房菜館賓客盈門,她製作的泰國風味粽子、冬陰功湯、菠蘿炒飯、青木瓜沙拉等美食,為(wei) 當地民眾(zhong) 的端午餐桌增添了異域風味。
在歐春菊的家鄉(xiang) 泰國董裏府,華人帶來的端午節吃粽子的習(xi) 俗已經融入當地民眾(zhong) 日常生活,她從(cong) 小就跟著外婆學會(hui) 了包粽子。
在泰國,粽子叫做“芭掌”(音譯)。“我們(men) 平時把沒有餡的粽子蘸糖當早餐吃,到了端午節則少不了肉粽。”歐春菊說,飲食文化的交流,讓泰中兩(liang) 國民眾(zhong) 的親(qin) 密值不斷提升。而她開辦泰餐館的目的是把正宗的泰國菜帶給中國民眾(zhong) ,讓兩(liang) 國民眾(zhong) 越走越親(qin) 。
越南姑娘鄭月蘭(lan) 是一名廣西媳婦,她告訴記者,越南本地人愛吃無餡的三角形和長條形涼粽子。在端午節,越南華人吃四方形鹹粽,這種粽子是用蝦、豬肉、鴨蛋黃、紅豆做餡,頗具閩粵風味。
“越南的端午節跟中國的習(xi) 俗有所不同。端午節還叫除蟲節,人們(men) 吃當季水果,喝甜糯米酒,吃粽子,走親(qin) 訪友都會(hui) 帶上水果作為(wei) 禮物。人們(men) 認為(wei) 端午節這天吃水果能殺掉肚子裏的寄生蟲。”鄭月蘭(lan) 說。
粽子在海外華人心中承載著濃濃的鄉(xiang) 愁和思念。“00後”馬來西亞(ya) 華裔女孩劉忻妤目前在廣西留學,她告訴記者,在馬來西亞(ya) ,老一輩華人大多會(hui) 在家裏自己包粽子,年輕一輩不會(hui) 包的亦會(hui) 到市場上購買(mai) 。“端午節這天,供奉祖先、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傳(chuan) 統的肉粽,具有南洋風味的娘惹粽也受到民眾(zhong) 喜愛。娘惹粽加入了蝶豆花,粽身藍白相間、風味獨特,有中華傳(chuan) 統粽子文化的傳(chuan) 承,也融合了馬來西亞(ya) 飲食特色。
6月8日,在廣西武鳴,印尼歸僑(qiao) 蔡俊江將包好的印尼粽子放進鍋裏煮。(受訪者供圖)
在廣西—東(dong) 盟經濟技術開發區,年過古稀的印尼歸僑(qiao) 蔡俊江、蘇任俊夫婦和往年一樣,端午節前就包好了粽子。
“印尼粽子特別愛在香料上下功夫,肉末、蝦米和幹貝做成餡料,裏麵加入胡椒粉。”蔡俊江的兒(er) 子蔡誠皞傳(chuan) 承了父母製作印尼糕點的手藝,並開辦了“印尼爸爸”風味餐館和糕點工作坊。“端午節,客戶喜歡購買(mai) 印尼糕點和印尼烤粽、三角粽送禮,我們(men) 的貨銷往各地,頗受歡迎。”
蔡誠皞說,印尼粽子各式各樣、口味豐(feng) 富,主料有粳米和糯米之分,喜歡用蕉葉、椰子葉、棕櫚葉包裹粽子。比如廣受歡迎的蕉葉粽,烤好的蕉葉粽略帶金黃色,融入了香蕉葉的清香。
小小的粽子漂洋過海,融合了東(dong) 南亞(ya) 國家的文化和飲食習(xi) 慣,形狀、口味多樣,滿足了食客的味蕾,也“俘獲”了食客的心,搭建起中國和東(dong) 盟國家舌尖上的“友誼之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