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巴基斯坦哈紮拉大學巴基斯坦研究係主任艾沙·阿拉姆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球文明倡議著眼於(yu)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是新時代中國為(wei) 國際社會(hui) 提供的重要公共產(chan) 品之一。
“世界是豐(feng) 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樣的。不同文明應該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共同為(wei) 人類發展提供精神力量。”阿拉姆說,“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土壤的全球文明倡議,為(wei) 各國求同存異、豐(feng) 富人文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拉近了不同國家人民的心靈距離。”
中國與(yu) 亞(ya) 洲國家文明交流的曆史悠久,內(nei) 容豐(feng) 富多彩。阿拉姆表示,據考古學家推斷,一條連接中西方的文明交流互鑒通道很久以前就已經形成。“縱有高山橫亙(gen) ,也難以阻隔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步伐。”阿拉姆說。
“中巴兩(liang) 國積澱著文明交流互鑒的悠久曆史,兩(liang) 國文明交流迎來了新的機遇。”阿拉姆說,在全球文明倡議指引下,巴中兩(liang) 國正在聯合考古、博物館交流等領域開展多項合作,更好地保護和研究巴基斯坦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煥發出新光彩。我們(men) 致力於(yu) 加強合作,共謀發展、共築安全、共興(xing) 文明,合力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作出貢獻。”
阿拉姆表示,去年上半年,中國故宮博物院和巴基斯坦國家遺產(chan) 與(yu) 文化署考古與(yu) 博物館局合作,在北京舉(ju) 辦了“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受到中國觀眾(zhong) 的廣泛關(guan) 注。“犍陀羅是古絲(si) 綢之路上的交通要道,犍陀羅藝術展現出古絲(si) 綢之路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煥發的創造活力。”阿拉姆表示,“展覽在向觀眾(zhong) 展示犍陀羅文化藝術魅力的同時,也為(wei) 兩(liang) 國進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契機,也增進了巴中兩(liang) 國民心相通。”
阿拉姆曾作為(wei) 訪問學者到訪中國。“通過與(yu) 中國青年學者的交流互動,我們(men) 不僅(jin) 在學術上相互啟發,在生活中也成了好朋友。”阿拉姆說,通過與(yu) 中國同事、朋友們(men) 的交流互動,她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阿拉姆表示,在巴基斯坦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學習(xi) 中文,關(guan) 注和熱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如今,他們(men) 有越來越多的機會(hui) 前往中國留學或訪學。回到巴基斯坦後,他們(men) 中許多人選擇在赴巴開展業(ye) 務的中國企業(ye) 工作,並逐步成長為(wei) 技術和管理人才,為(wei) 巴中經貿合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阿拉姆看來,隨著更多共建“一帶一路”項目落地,巴基斯坦與(yu) 中國的“硬聯通”“軟聯通”正高質量推進。“與(yu) 此同時,巴中文明交流互鑒不斷深化,人民來往越來越密切,兩(liang) 國‘心聯通’也不斷增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