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hui) 預算辦公室日前發布報告說,美國聯邦政府2024財年(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預算赤字預計將達到1.9萬(wan) 億(yi) 美元,與(yu) 2月份預測相比上調27%。
不少觀察人士認為(wei) ,美國債(zhai) 務“野蠻生長”,共和、民主兩(liang) 黨(dang) 難辭其咎,美國債(zhai) 務正在不可持續的道路上失控“狂飆”,而兩(liang) 黨(dang) 出於(yu) 政治考量都不願“踩刹車”,尤其在總統大選背景下,兩(liang) 黨(dang) 不太可能出台削減開支、控製債(zhai) 務的實際政策。
這是2月6日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國會(hui) 大廈。新華社發(亞(ya) 倫(lun) 攝)
國會(hui) 預算辦公室報告指出,多項開支增長導致美國財政前景惡化。其中,美國總統拜登的學生貸款減免計劃導致本財年赤字增加1450億(yi) 美元;美國向烏(wu) 克蘭(lan) 、以色列等提供950億(yi) 美元軍(jun) 事援助導致本財年可自由支配開支增加600億(yi) 美元。
報告說,從(cong) 2024年到2034年,美國聯邦政府每年的總赤字將不低於(yu) 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的5.5%。自1930年以來,赤字從(cong) 未連續五年以上保持在這麽(me) 高的水平。報告還指出,未來十年,聯邦政府累計赤字將增長10%。
長期來看,隨著利息成本上升、老年人社保項目支出增長,美國債(zhai) 務規模將在2024年至2034年間顯著增長。國會(hui) 預算辦公室預測,2034年,公眾(zhong) 持有的債(zhai) 務占美國GDP的比例將從(cong) 今年的99%上升到122%,超過二戰後創下的106%的最高水平。
3月6日,美國聯邦儲(chu) 備委員會(hui) 主席鮑威爾在位於(yu) 華盛頓的美國國會(hui) 出席聽證會(hui) 。新華社發(亞(ya) 倫(lun) 攝)
《華盛頓郵報》報道指出,美國債(zhai) 務是兩(liang) 黨(dang) 問題,在特朗普和拜登任期內(nei) ,財政支出都大幅增加。據美國跨黨(dang) 派研究機構“爭(zheng) 取製定負責的聯邦預算委員會(hui) ”估計,特朗普2017年的減稅政策使債(zhai) 務增加近2萬(wan) 億(yi) 美元,因疫情推出的政策導致債(zhai) 務增加3.6萬(wan) 億(yi) 美元。
為(wei) 應對高通脹,美國聯邦儲(chu) 備委員會(hui) 已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至5.25%至5.5%之間。美國彼得·彼得森基金會(hui) 首席執行官邁克爾·彼得森指出,高利率推升了現有巨額債(zhai) 務的利息成本,並正在導致額外借貸,這是不可持續的。
該基金會(hui) 在一份聲明中說,最新數據顯示,美國財政處在不可持續的軌道上,如果不加以解決(jue) ,聯邦政府支出和收入之間的結構性不匹配,以及利率和借貸成本的上升,將對聯邦預算、美國經濟和未來發展構成挑戰。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hui) 高級研究員巴裏·博斯沃思對新華社記者表示,最新赤字預測是美國“預算體(ti) 係崩潰的證據”。他認為(wei) ,更大比例的公共支出將用於(yu) 償(chang) 還債(zhai) 務,從(cong) 而擠壓其他公共項目開支,而不斷增長的公共債(zhai) 務也可能導致私人投資減少。此外,債(zhai) 務飆升還會(hui) 增加外國資金對美國經濟的控製。
美國企業(ye) 研究所經濟學家德斯蒙德·拉赫曼告訴新華社記者,美國公共財政所處的“危險軌道”為(wei) 美元和長期通脹前景帶來嚴(yan) 重問題。如果未來某個(ge) 時候,外國投資者認為(wei) 美國政府沒有真正控製債(zhai) 務的意願,他們(men) 可能不再願意為(wei) 美國政府提供資金,這可能導致美元危機,也可能促使美聯儲(chu) 印鈔為(wei) 政府提供資金,進而造成通脹再次飆升。
4月25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遊客在一處白宮附近的紀念品攤位前選購商品。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盡管美國債(zhai) 務失控的警鍾再度敲響,但眼下兩(liang) 黨(dang) 都沒有動力削減開支、控製債(zhai) 務。博斯沃思認為(wei) ,兩(liang) 黨(dang) 都沒有穩定未來預算狀況的計劃。美國經濟與(yu) 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經濟學家迪恩·貝克告訴新華社記者,沒有人支持在任何主要領域削減開支。
拉赫曼表示,共和黨(dang) 人當政時喜歡減稅,但不願削減公共開支;民主黨(dang) 人當政時傾(qing) 向於(yu) 增加公共支出,但不希望增加稅收。最終結果是,這個(ge) 國家持續出現預算赤字,公共債(zhai) 務走上不可持續的道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