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峰會(hui) 定於(yu) 當地時間9日在華盛頓開幕。今年是北約成立75周年,美方宣稱,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最具雄心的一次峰會(hui) ”。不過,與(yu) 近三年來的峰會(hui) 相似,此次會(hui) 議的議程了無新意,依然是老套“三板斧”:加強軍(jun) 事能力、援助烏(wu) 克蘭(lan) 、全球夥(huo) 伴關(guan) 係計劃。在會(hui) 前的記者會(hui) 上,北約秘書(shu) 長斯托爾滕貝格稱,“我們(men) 需要與(yu) 印太地區的夥(huo) 伴密切合作”,應對中國等國。這被媒體(ti) 廣泛認為(wei) ,北約是拿中國當借口,來實現插足亞(ya) 太、維護美式霸權的企圖。
作為(wei) 冷戰遺存和全球最大的軍(jun) 事集團,北約自形成以來,就是美國搞聯盟對抗、控製排擠其他國家的工具。冷戰時期,在美國主導下,北約通過控製西歐國家來遏製蘇聯。冷戰結束後,它又通過控製歐洲國家來邊緣化俄羅斯。過去十多年,美國將全球戰略重心轉向亞(ya) 太、將中國作為(wei) 戰略競爭(zheng) 對手,北約對此亦步亦趨,妄圖突破專(zhuan) 守歐洲防務的邊界,把觸角伸向亞(ya) 太。這是一個(ge) 十分危險的動向。
外界注意到,在美國的指揮棒下,近年來北約峰會(hui) 發表聲明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試圖將中國塑造為(wei) “假想敵”,脅迫亞(ya) 太地區國家選邊站隊;日韓澳新領導人已經常態化參加北約峰會(hui) ;美國還拉上一些北約國家炒作南海、台海以及所謂“航行自由”問題,煽動亞(ya) 太國家間的對立,為(wei) 加快用軍(jun) 事手段幹預亞(ya) 太事務作鋪墊。
表麵上看,美國打造“亞(ya) 太版北約”的動作不斷。但實際上,這個(ge) “冷戰遺孽”內(nei) 外交困,很難在亞(ya) 洲構築起針對中國的“包圍圈”,更不可能在亞(ya) 太地區構建起所謂的新安全架構。
首先,亞(ya) 太絕大多數國家不接受不歡迎。北約自詡為(wei) 價(jia) 值觀同盟,而亞(ya) 太地區國家具有多元化製度和文明特征,這意味著它們(men) 不會(hui) 接受宣揚西方價(jia) 值觀和製度優(you) 越論的北約。美國將北約視為(wei) 維護霸權的戰略工具,而亞(ya) 太地區絕大多數國家厭惡和反對霸權,它們(men) 不會(hui) 接受一個(ge) 將霸權強加於(yu) 亞(ya) 太的北約。
從(cong) 現實層麵看,冷戰後,北約製造和煽動戰爭(zheng) 的劣跡斑斑。當前,俄烏(wu) 衝(chong) 突延宕不止,與(yu) 北約不斷拱火澆油直接相關(guan) 。這些都給廣大亞(ya) 太國家敲響了警鍾。很難想象,在一個(ge) 普遍反對戰爭(zheng) 、聚焦發展合作的土壤中,北約亞(ya) 太化戰略的種子能夠生存下去。歐盟輪值主席國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近日在美國《新聞周刊》上發文警告說,如果北約選擇衝(chong) 突而不是合作、選擇戰爭(zheng) 而不是和平,它將是自殺。
其次,在北約內(nei) 部,抵製“北約亞(ya) 太化”的成員也不在少數。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希望北約聚焦於(yu) 歐洲自身安全問題。它們(men) 認為(wei) ,將本國貢獻的資源用於(yu) 亞(ya) 太區域,會(hui) 削弱北約在歐洲的安全功能。德法等傳(chuan) 統歐洲大國以及多數冷戰後加入北約的國家,都對北約加大在亞(ya) 太的存在持保留立場。法國總統馬克龍多次重申歐洲應追求“戰略自主”。他去年還公開發出警告,北約不應擴大到北大西洋以外,“如果推動北約擴大光譜和地理範圍,我們(men) 將犯下一個(ge) 大錯誤”。這折射出,美國基於(yu) 戰略自私對盟友的裹挾和強迫,必然會(hui) 導致北約內(nei) 部怨聲載道,裂痕加深在所難免。
與(yu) 此同時,盡管北約大肆渲染“中國威脅”,但它內(nei) 部大多數成員都與(yu) 中國保持著穩定關(guan) 係,亞(ya) 太地區絕大多數國家也認同中國是區域乃至全球穩定與(yu) 繁榮之錨。至於(yu) 北約拉攏的日韓澳新等國,出於(yu) 各自利益考慮,也很難為(wei) 了一味迎合美國而放棄與(yu) 中國的務實合作。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北約再怎麽(me) 渲染造勢,也掩蓋不了它是個(ge) 令人側(ce) 目的過時組織,掩蓋不了內(nei) 外交困的事實,更掩蓋不了其自身才是全球穩定威脅源的現實。所謂北約亞(ya) 太化戰略,就是一個(ge) 挑動分裂、衝(chong) 突乃至戰爭(zheng) 的方案,服務的是美國霸權。它逆曆史潮流而動,必然以失敗告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