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的海水湧向珊瑚礁淺灘,富有層次地變為(wei) 淺藍或青綠色,最後卻撞到一片與(yu) 海天風光極不和諧的鐵鏽上。新華社記者日前在中國南海仁愛礁目擊的這一幕大煞風景:一艘建於(yu)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軍(jun) 艦已在這裏非法“坐灘”25年,船身鏽跡斑斑,鐵殼多處剝落。
“菲律賓‘坐灘’艦是這裏的一個(ge) 環保‘毒瘤’。”中國三沙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胡國林說。而這隻是菲方破壞南海環境的一端,還有氰化鈉毒魚、炸魚等行為(wei) ,持續荼毒這片海域。
鏽蝕艦“坐灘” 環保“毒瘤”
仁愛礁本是一片美麗(li) 的珊瑚礁,但是在1999年,菲“馬德雷山”號軍(jun) 艦毫不顧忌對環境的破壞,衝(chong) 上水深較淺的仁愛礁西北側(ce) 潟湖坡,非法“坐灘”直到現在。
根據中國自然資源部南海生態中心、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8日聯合發布的《仁愛礁非法“坐灘”軍(jun) 艦破壞珊瑚礁生態係統調查報告》,軍(jun) 艦“坐灘”過程中對礁盤劇烈撞擊、切割和摩擦,致使船舶擱淺軌跡區內(nei) 珊瑚礁和大型底棲生物遭到毀滅性破壞。
這艘二戰時期的舊艦早已鏽蝕嚴(yan) 重、破敗不堪,菲方還派人在艦上長期駐守。記者在現場看到,其甲板上如棚戶區般搭建著一些生活設施。
“鏽、漆、艦上人員排放廢油廢水、焚燒和棄置垃圾等,持續破壞仁愛礁生態環境。”胡國林說。廢舊船舶本應拖回船舶拆解廠處理,但該艦一直“賴”在仁愛礁排放多種汙染,對這片珊瑚礁海域的生態環境造成長期破壞。
上述調查報告顯示,仁愛礁礁區海水中重金屬、活性磷酸鹽和油類含量異常升高,最近檢測結果顯著高於(yu) 菲軍(jun) 艦非法“坐灘”前的相關(guan) 曆史文獻記錄。
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較2011年,仁愛礁礁盤的造礁石珊瑚覆蓋麵積總體(ti) 減少了約38.2%,“坐灘”軍(jun) 艦周邊半徑400米範圍內(nei) 礁盤的造礁石珊瑚覆蓋麵積則減少了約87.3%。
中國現代國際關(guan) 係研究院海洋戰略研究所副所長楊霄介紹說,老舊艦船對環境的汙染在全球多地都引起重視,比如2007年,美國幾個(ge) 環保組織就舊金山灣附近已過了拆除最後期限的軍(jun) 艦群造成的有毒汙染起訴聯邦政府,美國海事管理局也承認,這些艦船附近水域有毒物質濃度很高。
“在仁愛礁‘坐灘’軍(jun) 艦的船齡已有80年,固定在一個(ge) 地方不動25年,船上還一直有人產(chan) 生垃圾,這在全球類似艦船汙染中是幾乎集齊所有元素的典型案例,可以說是極端惡劣的‘毒瘤’。” 楊霄說。
氰化鈉毒魚 傷(shang) 十獲一
劇毒的氰化鈉,不到一克就能致人死亡。但很少有人想到,菲方漁民居然會(hui) 用包括氰化鈉在內(nei) 的氰化物毒魚,對南海生態環境造成嚴(yan) 重危害。
菲《馬尼拉公報》去年就此刊發的一篇深度報道說,這項“技術”從(cong) 美國傳(chuan) 來,1958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州有人用氰化鈉將魚毒暈並捕撈,一個(ge) 菲律賓人學會(hui) 後回國如法炮製,這個(ge) 方法很快就在菲律賓漁民中傳(chuan) 開了。
“從(cong) 開始使用算起,超過100萬(wan) 公斤有毒的氰化鈉被使用……”菲律賓棉蘭(lan) 老島國立大學塔威塔威技術和海洋學學院的阿爾巴裏斯·塔希勒丁等人2022年在土耳其學術期刊《自然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指出其駭人規模。
這篇題為(wei) 《菲律賓破壞性捕魚綜述》的論文說,有些魚類因藏身珊瑚等處而難以捕捉,向其噴射氰化鈉溶液,可以讓一些魚暈厥後容易被捕撈。但這種方法對魚群的傷(shang) 害性極大,暴露於(yu) 毒液的魚約有50%會(hui) 死於(yu) 急性中毒。
論文指出,一些菲漁民用氰化鈉毒魚後,最終捕撈的隻占暴露於(yu) 毒液魚群的約10%,因為(wei) 他們(men) 看中的隻是那些色彩鮮豔且能從(cong) 暈厥中醒來的魚,能賣給水族館。
根據《馬尼拉公報》的報道,這些觀賞魚的去向是美國等地的水族館,但它們(men) 通常在幾個(ge) 星期至幾個(ge) 月後也會(hui) 死亡,因為(wei) 內(nei) 髒器官已經受損。要補充這些死亡的魚,又會(hui) 開始新一輪“傷(shang) 十獲一”的毒魚行動。
還有一些被毒的魚甚至流向餐桌,成為(wei) 菲律賓出口的海鮮。上述報道援引海洋保護人士文斯·辛切斯的話說,與(yu) 水族館和食品貿易有聯係的毒魚行為(wei) 在菲律賓多地“仍然在發生”。報道說,如果你喜歡吃某些生活在珊瑚礁中的魚,“那你最好小心”。
毀滅性捕撈 殃及珊瑚
菲律賓漁民在海中使用氰化物傷(shang) 害的不止是魚。“氰化物毒魚會(hui) 傷(shang) 害目標物種和非目標物種,它會(hui) 破壞為(wei) 珊瑚提供營養(yang) 的蟲黃藻,引發珊瑚白化。”環保公益組織馬來西亞(ya) 地球之友名譽秘書(shu) 長瑪吉斯瓦裏·桑加拉林加姆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珊瑚礁的物理結構仍然完整,但實際上珊瑚蟲已經被殺死。”
桑加拉林加姆提到因擁有豐(feng) 富珊瑚資源而全球聞名的“珊瑚三角區”,這是一片涉及菲律賓等多國的海域。她說:“我們(men) 需要查明氰化物毒魚在‘珊瑚三角區’的普遍程度,終止這種非法行為(wei) 。”
其實,塔希勒丁等人在論文《菲律賓破壞性捕魚綜述》中列出菲漁民廣泛使用的三種毀滅性捕撈方式都會(hui) 損害珊瑚。在毒魚之外還有炸魚,曾有海洋保護項目研究估計,大約有7萬(wan) 名菲律賓漁民涉嫌從(cong) 事爆破捕魚。菲律賓通訊社2022年報道,一名菲律賓漁民在西薩馬省使用炸藥捕魚時當場死亡,另有兩(liang) 人受傷(shang) 。水下使用炸藥爆破對珊瑚礁的破壞性自不用說。
還有一種方式是“敲珊震魚”,即用重物敲擊珊瑚礁,把魚趕進漁網,這常常會(hui) 直接導致大量珊瑚礁碎裂。
“世界上沒有其他哪個(ge) 地方的珊瑚礁受到如此嚴(yan) 重的損害。”由於(yu) 菲律賓從(cong) 各個(ge) 方麵對珊瑚礁的傷(shang) 害行為(wei) ,公益組織“珊瑚礁檢查”曾在一篇報道中援引海洋研究人員唐·麥卡利斯特的感慨。
楊霄表示,菲律賓作為(wei) 一個(ge) 群島國家,又處於(yu) “珊瑚三角區”的關(guan) 鍵位置,其種種不良行為(wei) 嚴(yan) 重損害海洋生態。(執筆記者:黃堃;參與(yu) 記者:劉鍇、王曉薇、汪藝;報道員:喬(qiao) 納森·愛德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