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經濟麵臨(lin) 的風險挑戰增多。美聯儲(chu) 貨幣政策激進急轉的累積效應下,不少發展中經濟體(ti) 債(zhai) 務壓力持續增加,金融市場震蕩加劇,世界經濟前景麵臨(lin) 更大不確定性;俄烏(wu) 衝(chong) 突在美國拱火下延宕至今,令歐洲經濟承受多重壓力,顯露疲態。然而,一些美國媒體(ti) 和政客不反思自身政策給世界經濟帶來的衝(chong) 擊,卻將美國製造的問題“甩鍋”給中國。
“中國加劇發展中國家債(zhai) 務負擔”“對華依賴導致部分歐洲國家經濟麵臨(lin) 困境”“中國拖累世界經濟增長前景”……這些匪夷所思的言論背後,是美國媒體(ti) 和政客讓中國來當“背鍋俠(xia) ”的慣性思維和自私套路。美西方玩弄這些話語陷阱,既是為(wei) 了挑撥中國與(yu) 其他國家之間的關(guan) 係,也是為(wei) 了掩蓋美國利用經濟、金融霸權收割他國利益的真相。隻不過被美國經濟政策反複收割、深受其霸權危害的世界各國,對美國這一套路太過熟悉了。
誰在加劇發展中國家債(zhai) 務
“債(zhai) 務陷阱”其實是美國發明的金融手段,利用“放水”和加息周期在全球範圍內(nei) 製造債(zhai) 務危機,在海外資產(chan) 價(jia) 格低穀時加以收割,這一政策在拉美、亞(ya) 洲等地屢試不爽,為(wei) 美國財團帶來巨額財富。《紐約時報》近期再次重提這一概念,試圖將一些國家的債(zhai) 務問題全部“算”在中國頭上。
“所謂‘債(zhai) 務陷阱’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政治工具,西方以此來嚇阻中國的全球南方合作夥(huo) 伴。”肯尼亞(ya) 國際關(guan) 係問題專(zhuan) 家卡文斯·阿德希爾說。
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23年國際債(zhai) 務報告》,非洲外債(zhai) 中,商業(ye) 債(zhai) 券和多邊債(zhai) 務占非洲外債(zhai) 總額的66%,中非雙邊債(zhai) 務僅(jin) 占11%。
針對《紐約時報》近期稱“中國貸款導致巴基斯坦陷入經濟危機”,巴基斯坦外交部發言人蒙塔茲(zi) ·博樓池對新華社記者表示,中巴經濟走廊項目涉及的巴基斯坦公共債(zhai) 務總額隻占巴總債(zhai) 務的一小部分,且來自中國的貸款利率低、期限較長。“中巴經濟走廊對巴國家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受到巴所有省份和政治派別的支持和歡迎。”他說。
老撾國家工商會(hui) 執行副會(hui) 長道旺·帕占塔馮(feng) 也駁斥了“中國加劇老撾債(zhai) 務問題”的說法。他表示,共建“一帶一路”項目使老撾受益,通過中老鐵路,老撾可加大向中國及周邊國家出口產(chan) 品,大量外國遊客前往老撾旅遊,促進了老撾發展。
國際觀察人士認為(wei) ,發展中國家債(zhai) 務問題由來已久,成因複雜,當前債(zhai) 務問題加劇與(yu) 美國濫用金融霸權及其激進、不負責任的經濟政策息息相關(guan) 。
美聯儲(chu) 2020年3月開始激進降息,連續下調利率至接近零,進行史無前例的貨幣“大放水”。此後,美聯儲(chu) 又於(yu) 2022年3月“急轉彎”,開始激進加息以應對通脹,短時間內(nei) 把利率目標區間從(cong) 零至0.25%提高到5.25%至5.5%的水平。埃及政治經濟、統計和立法協會(hui) 成員瓦利德·賈巴拉認為(wei) ,美聯儲(chu) 的貨幣政策調整給不少發展中國家帶來貨幣貶值壓力,並加劇其本已沉重的債(zhai) 務負擔,最終削弱了這些國家實現發展目標的能力。
在解決(jue) 發展中國家債(zhai) 務問題方麵,美國不但逃避責任,還多次指責中國對發展中國家債(zhai) 務減免設置障礙。《紐約時報》近期文章甚至將部分國家債(zhai) 務加劇歸咎於(yu) 中國沒有提供債(zhai) 務減免。但事實是,在二十國集團(G20)緩債(zhai) 倡議的多邊框架下,中方積極參與(yu) 對讚比亞(ya) 等國的個(ge) 案債(zhai) 務處理,促成各國達成緩債(zhai) 方案。讚比亞(ya) 經濟學家特雷弗·漢巴伊認為(wei) ,中國以平等協商的形式,推動讚比亞(ya) 債(zhai) 務重組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
誰是歐洲國家經濟困境始作俑者
《紐約時報》報道稱,一些發達國家因過度依賴與(yu) 中國的貿易而麵臨(lin) 嚴(yan) 峻挑戰,如歐洲經濟強國德國。去年,德國對華出口下降9%,德國經濟出現萎縮。
事實上,烏(wu) 克蘭(lan) 危機帶來的高通脹和信貸成本上升是導致歐洲國家經濟疲軟的重要原因,而這背後是美國利用地緣危機、產(chan) 業(ye) 政策等手段迫使歐洲在能源、貨幣政策等方麵嚴(yan) 重依賴美國。
美國拱火俄烏(wu) 衝(chong) 突,以軍(jun) 事援助為(wei) 幌子大發歐洲戰爭(zheng) 財;推動歐洲大幅降低對俄羅斯能源貿易,借“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進一步捆綁歐洲能源需求,以遠高於(yu) 先前市場價(jia) 的美國天然氣供應壓榨歐洲盟友;此外,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案》《芯片與(yu) 科學法案》等拉攏歐洲製造業(ye) 向美國遷移,進一步削弱歐洲經濟尤其是工業(ye) 大國的“有生力量”,加劇歐洲“去工業(ye) 化”風險。
斯裏蘭(lan) 卡“一帶一路”組織聯合創始人瑪雅·馬朱蘭(lan) 表示,自從(cong) 西方對俄羅斯實施製裁以來,美國一躍成為(wei) 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通過對芯片、綠色產(chan) 業(ye) 的大規模補貼,美國的保護主義(yi) 產(chan) 業(ye) 措施正吸引歐洲製造商遷至美國。“美國長期以來‘說一套做一套’,不惜違背市場經濟規律,這是典型的雙重標準和霸淩行為(wei) 。”
在埃及政治經濟、統計和立法協會(hui) 成員瓦利德·賈巴拉看來,歐洲發展困境與(yu) 美國作祟有關(guan) ,包括推動歐洲對華“去風險”、阻撓歐中投資合作,以及讓歐洲承擔烏(wu) 克蘭(lan) 危機後果。
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yu) 現代亞(ya) 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亞(ya) 曆山大·弗拉基米羅維奇認為(wei) ,美國在對俄製裁、“北溪”項目等方麵的立場一直在影響德國乃至歐洲,不僅(jin) 瓦解德俄先前密切的經濟聯係,還進一步推動了德國製造業(ye) 外流。
古巴哈瓦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路易斯·雷內(nei) ·費爾南德斯表示,美國推行的一係列保護主義(yi) 政策,削弱了歐洲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力,其中德國工業(ye) 遭受嚴(yan) 重影響。
然而美國媒體(ti) 卻忽略美國作為(wei) 歐洲經濟問題始作俑者的事實,把歐洲經濟不振的“鍋”甩給其與(yu) 中國合作密切產(chan) 生的所謂“對華依賴”。事實上,德國對華出口下降的背後,是不少德國跨國企業(ye) 加碼在華投資,將中國作為(wei) 其重要生產(chan) 及創新中心,並把部分在華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向世界出口,同樣為(wei) 德國創造利潤。正如德國經濟研究所專(zhuan) 家於(yu) 爾根·馬特斯所說,更多德國品牌產(chan) 品在中國製造,解釋了為(wei) 什麽(me) 德國對華出口減少。
誰在拖累世界經濟增長前景
按照《紐約時報》的說法,中國經濟放緩,令“搭乘中國經濟增長順風車的國家麵臨(lin) 困境和風險”。中國對世界經濟疲軟“負有責任”。
可事實卻是,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5.0%,在世界主要經濟體(ti) 中名列前茅,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重要引擎。過去10多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穩定在30%左右的水平。
此外,美媒還倒打一耙,汙蔑中國破壞全球貿易體(ti) 係。《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中國會(hui) 造成更多貿易摩擦,讓本已脆弱的世界貿易體(ti) 係麵臨(lin) 崩潰。
眾(zhong) 所周知,美國6年前單方麵挑起對華經貿摩擦,隨後又鼓噪對華“脫鉤斷鏈”“去風險”,肆意擾亂(luan) 全球經貿體(ti) 係。而中國通過全麵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已成為(wei) 15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huo) 伴,為(wei) 促進全球經濟發展、貿易開放作出積極貢獻。
厄瓜多爾《每周分析》雜誌總編輯阿爾韋托·阿科斯塔指出,中國廣闊的市場為(wei) 拉美國家經濟增長帶來積極影響。今年5月1日,中厄自貿協定正式實施,進一步增加厄瓜多爾產(chan) 品出口,提振厄經濟和就業(ye) 。
一些美國媒體(ti) 無視多年來美國金融、貿易、產(chan) 業(ye) 政策對世界經濟帶來的嚴(yan) 重衝(chong) 擊,將世界經濟放緩的責任“甩鍋”中國。“顛倒客觀事實、嫁禍中國,是美國近年來外交政策的典型特征。”委內(nei) 瑞拉新興(xing) 經濟體(ti) 發展高等研究中心學術研究主任路易斯·德爾加羅說。
反觀近年世界經濟整體(ti) 走勢,與(yu) 美國財政、貨幣政策相關(guan) 的動向正成為(wei) 影響世界經濟走勢的主要風險來源。
一是財政政策“寅吃卯糧”,大幅舉(ju) 債(zhai) 。美國聯邦政府債(zhai) 務規模7月底首次突破35萬(wan) 億(yi) 美元,債(zhai) 務不可持續風險加劇。日本無限合同會(hui) 社首席經濟學家田代秀敏認為(wei) ,美國財政已處於(yu) 危機狀態,爆發債(zhai) 務危機、經濟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加大。
二是貨幣政策擺尾效應恐持續外溢。8月初,日本東(dong) 京股市兩(liang) 大股指暴跌超12%,並引發全球股市“黑色星期一”。市場人士認為(wei) ,日美貨幣政策路徑差異化誘發的“日元套利交易”是本次動蕩主因,且這類套利活動是過去30年來第三次達到峰值。
值得注意的是,“日元套利交易”前兩(liang) 次峰值的時間分別為(wei) 1998年和2007年,被認為(wei) 與(yu) 東(dong) 南亞(ya) 金融危機和雷曼危機前後的市場動蕩有關(guan) 。回溯東(dong) 南亞(ya) 金融危機,美國對衝(chong) 基金利用亞(ya) 洲經濟體(ti) 金融體(ti) 係缺陷瘋狂“狙擊”股市匯市,讓不少經濟體(ti) 發展受到嚴(yan) 重衝(chong) 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美國金融資本為(wei) 攫取高額利潤大搞次級貸款,美信用評級機構給美國“有毒”資產(chan) 貼上“優(you) 質”標簽,誤導全球投資者,最終危機爆發並不斷蔓延,重創世界經濟。
“美國是製造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的元凶。”田代秀敏說。
在世界經濟艱難複蘇、保護主義(yi) 抬頭的當下,與(yu) 穩健發展、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中國拓展合作,符合每一個(ge) 謀求繁榮發展的國家的根本利益。美國媒體(ti) 和政客從(cong) 不反思自身政策造成的全球性危害,反而“甩鍋”抹黑中國,隻會(hui) 繼續擴大自己的“信用赤字”,也會(hui) 最終危及其霸權地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