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華鮮報丨探尋多彩中國!近百名美國師生金秋“豐收”中國行

發布時間: 2024-09-25 20:10:00 來源: 新華網

  感知真實的中國、了解不同民族風情、體(ti) 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同齡人深度交流……金秋九月,一群來自美國的師生在中國之旅中喜迎“豐(feng) 收”。

  9月15日至24日,應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hui) 邀請,由美中青少年學生交流協會(hui) 組織的美國青少年“青春同行”華盛頓州代表團近百名師生踏上了一場難忘的中國之旅。穿越貴州、四川、山東(dong) 、北京,代表團的師生們(men) 感知不同文化,探尋多彩中國,收獲嶄新的友誼。

  感知中國:每個(ge) 新發現如同開“盲盒”

  從(cong) 南到北,美國青少年分批走進中國四地,體(ti) 驗不同的文化與(yu) 風俗。

  在貴州,感受苗寨吊腳樓的獨特建築風格和絢麗(li) 多彩的苗族服飾;在四川,欣賞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和與(yu) 之息息相關(guan) 的竹文化;在山東(dong) ,感受齊風魯韻;在北京,參訪600餘(yu) 歲的故宮讓他們(men) 流連忘返。

  9月16日,美國青少年在貴州西江千戶苗寨體(ti) 驗苗族服飾及舞蹈。新華社記者 袁睿 攝

  來自華盛頓州體(ti) 育場中學的切斯·戈登讀過不少與(yu) 中國相關(guan) 的書(shu) 籍。終於(yu) 踏足北京故宮的他難掩興(xing) 奮,一路緊隨導遊,連連發問。當得知太和殿前的銅龜、銅鶴腹為(wei) 空心,放上香料後,煙自它們(men) 嘴裏吐出,他驚訝地高呼:“這真是古代的高科技!”

  “就像是把我腦海中的拚圖一塊塊拚上了,書(shu) 本上那個(ge) 遙遠的中國,終於(yu) 與(yu) 我眼前真實的中國連在了一起!”戈登高興(xing) 地說。

  對並不熟悉中國的克萊頓·謝爾頓而言,每一個(ge) 新發現都如同打開一個(ge) 充滿驚喜的“盲盒”。

  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一見到大熊貓,謝爾頓就撥通了與(yu) 家人的視頻電話。他將鏡頭對準熊貓,興(xing) 奮地複述著導遊的講解。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大熊貓,它們(men) 太可愛了!”謝爾頓告訴記者,這幾天他總是迫不及待把新學到的知識同遠在大洋彼岸的家人們(men) 分享。“我現在才知道,竹子除了是大熊貓的食物外,還可以用來編織,這真是太奇妙了。”


9月20日,美國青少年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遊覽。新華社記者 袁睿 攝

  有視覺的全新感受,也有味覺的奇妙體(ti) 驗。

  貴州的酸湯、四川的麻辣、山東(dong) 的燒烤、北京的烤鴨……“終於(yu) 嚐到了真正的中國味道。”華盛頓州西穀高中學生伊莎貝拉·弗格森激動地說,“美國的中餐完全無法與(yu) 這裏相比,四川的辣菜簡直讓我過足了癮!”

  探索文化:這裏就像一個(ge) 民族博物館

  中國文化的魅力呈現在大江南北的山水之間,也蘊藏在悠悠流淌的曆史長河之中。

  站在都江堰景區的秦堰樓上,來自華盛頓州福斯高中的伊麗(li) 莎白·金特仔細聆聽解說,眼前的一切讓她深受震撼。“我從(cong) 未想過,這樣一項古老的工程居然至今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金特感慨,人與(yu) 自然在這裏能夠和諧共生,“這是真正的偉(wei) 大成就”。

  在貴州學習(xi) 苗族蠟染技藝,在四川賞茶藝、製漆扇,在山東(dong) 領略傳(chuan) 統戲曲風韻,在北京故宮探尋古建築之美……一次次的親(qin) 密接觸,讓這群來自大洋彼岸的青少年,對中國的多彩文化和悠久曆史有了全新認識。


9月22日,美國青少年在北京故宮聽導遊講解。新華社記者 袁睿 攝

  此次來華參訪的美國學生,有不少是美國的印第安人。記者注意到,這些學生對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與(yu) 保護非常感興(xing) 趣。在貴州的西江千戶苗寨,學生們(men) 紛紛拿出手機拍照:“這裏就像一個(ge) 民族博物館”“不同的民族可以很融洽地生活在一起,這真的很棒”“很難想象中國可以把一個(ge) 少數民族的文化如此完整地保護下來”……

  “中國擁有悠久的曆史,眾(zhong) 多民族的文化也在這裏交織,這次旅程讓我有機會(hui) 觸及其中的一小部分。”來自華盛頓州體(ti) 育場中學的莎拉·凱爾岑貝格充滿期待地說,通過此行,她對中國的文化和傳(chuan) 統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她決(jue) 定回到美國後多學習(xi) 中國曆史。

  收獲友情:互動中碰撞出友誼

  這是一場文化的交流,更是一場友誼的碰撞。

  在貴州的鄉(xiang) 村、四川的校園、北京的城市籃球場,熱愛運動的中美青少年通過一場場籃球賽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說是比賽,大家似乎都不在意輸贏。

  林肯中學的崔·科利爾在賽前急匆匆找到中國隊友,不聊球隊戰術隻為(wei) 商量如何向觀眾(zhong) 致敬;美國學生阿德裏安·傑斐遜在賽後收藏了中國小夥(huo) 伴的隊服,兩(liang) 人約定著未來再打球……

  貴州鄉(xiang) 村籃球賽上,作為(wei) 臨(lin) 時教練的林肯中學副校長羅傑克·阿拉-阿門每隔幾分鍾就要換一批隊員上場。

  “我想讓這些積極報名參賽的學生們(men) 都有出場機會(hui) ,感受現場的氛圍。”阿拉-阿門說,體(ti) 育是世界通用的語言,相信這場籃球賽可以讓孩子們(men) 建立更深厚的友誼。


9月20日,美國青少年與(yu) 中國學生在分別時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 袁睿 攝

  有激烈的比賽,也有靜心的交流。

  “圍棋真是太有意思了!”來自華盛頓州塞拉斯高中的奧特姆·特普翁薩興(xing) 奮地分享她第一次下圍棋的感受。參訪期間,很多美國青少年在中國學生的指導下,逐步掌握了圍棋的基本技巧,並從(cong) 中感受東(dong) 方的思維方式。

  來自北大附中的吳梓萱告訴記者,她事前做足了功課,為(wei) 的是能巧妙地將複雜的圍棋規則轉化為(wei) 簡潔生動的語言,讓美國學生迅速上手。看到美國小夥(huo) 伴們(men) 的喜悅,她的心裏也感到暖暖的。


9月22日,美國青少年在中國學生指導下學習(xi) 圍棋。新華社記者 袁睿 攝

  短短一周多的時間,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打動了一個(ge) 個(ge) 遠道而來的年輕心靈。互動交流間,中美青少年友誼的種子也在此生根發芽。

(責編: 蘭周加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