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管理與(yu) 技術學院經濟學教授、德國前總理首席經濟顧問拉爾斯-亨德裏克·羅勒10月10日在《中國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合作之鶴”:培育新型中西對話方式》,文章摘編如下:
近日,我隨“柏林全球對話論壇”代表團訪問廣東(dong) 省深圳市。令我的多位同事難以置信的是,這座大都市在40年前隻有30多萬(wan) 居民。在我看來,幾乎沒有哪個(ge) 地方能如深圳這般代表中國的崛起,它在短短幾十年裏從(cong) 偏遠漁村一躍成為(wei) 全球科技中心。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已經讓8億(yi) 多人口擺脫貧困,這個(ge) 國家從(cong) 這項成就中受益匪淺。與(yu) 此同時,隻要中國積極發揮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並遵守國際規則,就能為(wei) 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近年來,中國與(yu) 西方之間的緊張局勢日益令人擔憂。在安全政策和地緣戰略優(you) 先的背景下,西方與(yu) 中國的分歧正在擴大,我對此非常擔心。
與(yu) 中國打交道的西方人日益分為(wei) 兩(liang) 派:一類是“鴿派”,他們(men) 被認為(wei) 態度過於(yu) 友好,甚至是天真;另一類是“鷹派”,他們(men) 態度強硬,並且做好了反擊的準備。然而,中國與(yu) 西方的關(guan) 係錯綜複雜,往往處於(yu) 相互依存狀態,簡單地使用任何一派的合作方式都不合適。
當我設想中國與(yu) 西方的關(guan) 係時,另一種鳥類鶴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在中西方文化中,鶴都象征著智慧。我堅信,中西方之間基於(yu) 國際規則的穩定關(guan) 係是確保共同邁向和平與(yu) 繁榮的關(guan) 鍵。
那麽(me) ,在麵臨(lin) 諸多分歧的背景下,我們(men) 如何才能放飛“合作之鶴”呢?我認為(wei) ,雙方需要培育新型對話方式:
首先,我們(men) 必須加深對彼此經濟、政治和社會(hui) 環境的了解。這就要求我們(men) 去了解和欣賞對方的曆史和文化,從(cong) 而更好地理解當前的政治和經濟發展形勢。這也意味著要為(wei) 所有參與(yu) 者創造一個(ge) 公平的競爭(zheng) 環境。
其次,我們(men) 應當擴大二十國集團(G20)等現有政治合作平台,以便更好地思考和應對多極世界的現實問題。很顯然,讓非洲聯盟加入二十國集團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從(cong) 長遠來看,我們(men) 仍需要改革全球治理機構,比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些國際機構需要落實平等的融資權和公平的代表權。
簡而言之,中國和西方需要攜手維護全球治理體(ti) 係,而不是設立獨立和分散的機構。
第三,我們(men) 需要創建新的政治和經濟對話論壇,讓東(dong) 西方在多層麵、多角度進行非正式對話。我們(men) 應當找到共同點,聚焦有望達成合作的領域,比如落實有效措施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哲學家老子就是著名的對話倡導者,他經常以“鶴”的形象出現在繪畫和雕像作品中。中國與(yu) 西方都有責任確保我們(men) 發起對話,而不是走向衝(chong) 突。
(英文原文刊發於(yu) 《中國日報》智享匯欄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