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巴西的文化有很多不同之處,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真讓我大開眼界,感受到了很多震撼”。
近日,在中巴雙方在聖保羅大學共同舉(ju) 辦的“中巴青年故事會(hui) ”活動上,巴西青年導演佩德羅·尼希(Pedro Nishi)介紹了時隔8年兩(liang) 次去到新疆,親(qin) 身見證新疆的巨大發展變遷,並與(yu) 拍攝對象錫伯族女孩牡丹一家建立深厚情誼的經曆。
佩德羅·尼希是“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下稱“看中國”項目)的參與(yu) 者之一。在當日的“看中國”光影故事會(hui) 環節上,包括佩德羅·尼希在內(nei) 的三位巴西青年導演,向觀眾(zhong) 分享了創作背後的動人故事。
當地時間11月12日,“中巴青年故事會(hui) ”在巴西聖保羅大學舉(ju) 辦。圖為(wei) 巴西青年導演佩德羅·尼西(中)與(yu)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們(men) 暢談“看中國”創作背後的故事。
“看中國”項目由北京師範大學會(hui) 林文化基金和中國文化國際傳(chuan) 播研究院主辦,已持續14屆。巴西聖保羅大學自2016年起連續8年赴會(hui) ,共有27名學生參與(yu) ,行攝新疆、福建、重慶、遼寧、山東(dong) 和內(nei) 蒙古等11個(ge) 中國省區市,攝製36部作品。
尼希拍攝了一部名為(wei) 《春不遲,重逢自有時(Spring in Mudan’s House)》的作品,他講述了片子背後,他本人與(yu) 牡丹跨越八年的感人重逢。
在拍攝過程中,尼希接觸到了不同的人。他認為(wei) ,“看中國”項目對他的創作生涯產(chan) 生深遠影響,幫助他拓寬了視野,深化了對文化交流的理解。“我們(men) 變成了彼此的朋友,重逢的時候,勝似親(qin) 人,真的讓我很感動”,尼希說。
《永恒(Everlasting)》一片導演、巴西青年導演伊莎貝爾·貝勒特(Isabel Beitle)也分享了自己拍攝時的難忘經曆。她說,在中國,自己不僅(jin) 交到了好朋友,也享受了一段美好的時光,體(ti) 會(hui) 到了中國的獨特之處。
伊莎貝爾感慨道,孔子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偉(wei) 大的思想家,孔廟音樂(le) 儀(yi) 式的千年傳(chuan) 承使孔子的思想得以具象化。通過與(yu) 中國人的接觸與(yu) 交流,她對孔子的價(jia) 值觀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作為(wei) 電影專(zhuan) 業(ye) 的學生,2019年,阿琳娜·拉貝洛(Aline Rabelo)遠赴中國鄂爾多斯,記錄蒙古族書(shu) 法家包金山老師的生活。這次旅程不僅(jin) 是她首次出國旅行,也是她第一次親(qin) 臨(lin) 廣袤草原。
在內(nei) 蒙古,阿琳娜認識了書(shu) 法家包金山,教她學習(xi) 書(shu) 法,還感受到了當地人的熱情。通過對中國有關(guan) 人生哲學的講解,更多地了解到了中國文化。她交到了來自中國的好朋友,每隔幾年都會(hui) 相聚。“有機會(hui) 的話,我還是想回到中國,去看更多的地方,學習(xi) 中國更多的文化”,阿琳娜說。
“看中國”指導老師、聖保羅大學教授塞西莉亞(ya) ·梅洛(Prof, Cecilia Mello)表示,在“看中國”項目的旅程中,他們(men) 不僅(jin) 被中國令人驚歎的風景所吸引,也被中國人民的熱情、堅韌和力量所深深感動,祝願巴中友誼萬(wan) 古長青。
梅洛教授表示,近年來,她見證了中巴青年之間的交流與(yu) 合作。2024年是中巴建交50周年,值此之際,“看中國”項目架起了兩(liang) 國合作的橋梁,通過電影的形式,以探索和感性的視角展現了中國的現實,為(wei) 兩(liang) 國合作交流做出了有益補充。
巴西紀錄片導演、北京電影學院紀錄片碩士米萊娜·德·穆拉·巴巴(Milena de Moura Barba)認為(wei) ,“看中國”這樣的項目為(wei) 中巴電影行業(ye) 進一步加深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yu) 並推動中巴影視合作,為(wei) 兩(liang) 國電影行業(ye) 的共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創始人、中國文化國際傳(chuan) 播研究院院長黃會(hui) 林資深教授表示,過去8年中,已有27位聖保羅大學的學生通過“看中國”項目深入中國不同地區,用鏡頭講述中國故事,不僅(jin) 展示了中國的文化多樣性,更增進了兩(liang) 國青年的理解與(yu) 友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