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通訊丨三位阿爾巴尼亞留學生的中國情緣

發布時間: 2024-11-24 14:24:00 來源: 新華網

  今年是中國與(yu) 阿爾巴尼亞(ya) 建交75周年。幾十年間,一批批前來中國留學的阿爾巴尼亞(ya) 青年,見證了中國迅速發展的曆程以及阿中兩(liang) 國人民間不斷深化的友誼,並正在不同領域續寫(xie) 著兩(liang) 國合作共贏的故事。

  剛剛結束中國之行的阿爾巴尼亞(ya) 漢學家、翻譯家伊利亞(ya) 茲(zi) ·斯巴修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兩(liang) 國文學作品的互譯交流是兩(liang) 國民心相通的基礎。

  斯巴修20世紀70年代來中國留學,曾經想學習(xi) 電子專(zhuan) 業(ye) 的他被意外地分配去學習(xi) 中文,但正是這次“意外”引導他走上翻譯道路,並與(yu) 中國文學結緣。斯巴修先後在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和北京大學就讀,在中國同行的鼓勵和幫助下,他翻譯了莫言的小說《蛙》並在阿爾巴尼亞(ya) 出版。該書(shu) 參加了2013年地拉那圖書(shu) 展,被阿文化部評為(wei) 最佳圖書(shu) 。

  2015年斯巴修牽頭成立阿中文化交流協會(hui) 。當年中阿兩(liang) 國簽署《中阿經典圖書(shu) 互譯出版項目合作協議》,他有幸參與(yu) 其中並翻譯了莫言、餘(yu) 華等多位作家的小說,以及《中華思想文化術語》《中國曆史十五講》《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之路》等專(zhuan) 著,這些譯作受到阿各界歡迎。斯巴修說:“我深切感受到,小說和專(zhuan) 著可以成為(wei) 連接兩(liang) 國人民的紐帶。現在很多中國與(yu) 阿爾巴尼亞(ya) 的優(you) 秀作家,在對方國家都擁有眾(zhong) 多‘粉絲(si) ’,這是不斷促進彼此了解和友誼的基礎。”

  阿爾巴尼亞(ya) 經濟學者馬爾塞拉·穆薩貝盧曾是一家跨國公司的采購經理。2008年起,她多次參加廣交會(hui) ,每次來華都驚歎於(yu) 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2015年,穆薩貝盧前往廈門大學進修博士課程,研究中國在東(dong) 歐與(yu) 巴爾幹地區的貿易及投資,希望借此深入了解中國經濟的發展經驗。

  學成後,穆薩貝盧加入了阿爾巴尼亞(ya) 全球化研究院,致力於(yu) 向阿國內(nei) 介紹中國經濟發展道路與(yu) 經驗等。她的許多文章,讓越來越多當地人了解到中國在經濟、民生、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方麵取得的巨大發展成果。

  對於(yu)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她說:“中國式現代化是包容性的、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對世界作出的貢獻至關(guan) 重要,現代化的中國會(hui) 給世界帶來更多機會(hui) 。”

  中國人的熱情好客、中國的悠久曆史及快速發展,以及便利的城市化生活讓阿爾巴尼亞(ya) 青年亨利·巴努什著迷。二十歲出頭的巴努什去年如願考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攻讀旅遊管理專(zhuan) 業(ye) ,成為(wei) 阿爾巴尼亞(ya) 新一批赴中國留學生。

  巴努什很早就通過媒體(ti) 資訊了解到中國的飛速變化,並傾(qing) 心於(yu) 中國曆史文化。高中時期,他參加了當地孔子學院的中文課程和文化交流活動,在提升中文水平的同時也更加了解中國文化。

  巴努什在中國的留學生活緊張而多彩,他期待著未來能夠為(wei) 增進阿中友誼貢獻力量。他說:“無論是留在中國還是回到阿爾巴尼亞(ya) 發展,我都希望能為(wei) 增進阿中兩(liang) 國的交流與(yu) 合作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