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紮五十歲出頭,生活在約旦河西岸,瘦削的臉龐已刻上深深的皺紋。作為(wei) 約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的一名導遊,他也曾經常帶領遊客穿行於(yu) 這座古老的城市,向他們(men) 講述這座城市的曆史和榮光。
伯利恒是世界著名旅遊城市。“以前這裏擠滿了遊客,人聲鼎沸,遊客能從(cong) 教堂裏往外排出一兩(liang) 百米的長隊。”哈姆紮指著伯利恒馬槽廣場前的聖誕教堂對記者說,語氣裏帶著懷念、無奈與(yu) 悲傷(shang) 。
現在馬槽廣場空空蕩蕩,偶爾有幾個(ge) 行色匆匆的當地人從(cong) 教堂前經過,腳步聲在廣場的石板路上回蕩。“因為(wei) 戰爭(zheng) ,現在幾乎沒有什麽(me) 遊客敢來了。”哈姆紮苦笑道:“戰爭(zheng) 奪走了人們(men) 的安全感,也奪走了我們(men) 的生計。”
11月29日是“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在這一天,哈姆紮祈禱世界各地的聲援能夠讓新一輪巴以衝(chong) 突早日平息,老百姓的生活早日恢複正常。
由於(yu) 遊客數量驟減,哈姆紮隻能蹲守在教堂裏碰運氣。路邊的商販們(men) 無所事事地坐著,眼神茫然。當被問及生意如何,他們(men) 紛紛搖頭。“遊客幾乎沒了,生意大不如前。”一個(ge) 賣鮮榨果汁的中年男人說這話時,言語間難掩低落的情緒。
一旁的哈姆紮歎了口氣:“旅遊業(ye) 是伯利恒的經濟支柱,但現在,一切都停滯了。巴勒斯坦人生活本就艱難,現在更是雪上加霜。”
離開聖誕教堂,記者來到伯利恒另一處著名景點——巴以塗鴉隔離牆。牆的一側(ce) 是巴勒斯坦,另一側(ce) 是以色列。高牆如同一把巨大的利刃,割裂了它兩(liang) 側(ce) 的世界。
隔離牆上,密密麻麻滿是塗鴉。來自巴勒斯坦和世界各地支持巴勒斯坦的藝術家們(men) 把這麵隔離牆當作表達訴求的“大畫板”。牆上的每一幅畫作,都是對和平的呼喚和對戰爭(zheng) 的控訴,既有兩(liang) 個(ge) 天使試圖撬開隔離牆的畫像,也有“要鷹嘴豆泥,不要隔離牆”以及“要正義(yi) 的和平,而不隻是和平”的呐喊。
這些畫作是遊客們(men) 爭(zheng) 相拍照的對象。伯利恒大學大三學生埃利亞(ya) 斯指著牆上的畫說:“人們(men) 喜歡這些塗鴉,覺得它們(men) 有力量、有故事。”
埃利亞(ya) 斯指著牆上的一幅塗鴉,畫中的女孩眼中透著對未來的迷茫。他歎息道:“這女孩不知道明天會(hui) 發生什麽(me) ,不知道未來會(hui) 怎樣。”牆上的另一幅畫中,一隻穿著防彈衣的和平鴿,嘴裏銜著橄欖枝,雙翅展開,仿佛即將衝(chong) 破厚重的混凝土,飛向自由的天空。
離開伯利恒時已是黃昏。隔離牆上“總有一天,我們(men) 終將自由”的塗鴉,一直在記者腦海中浮現。
抬頭仰望被晚霞映紅的天空,希望伯利恒終將迎來和平的曙光,重新煥發往日的喧囂與(yu) 生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