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一天,42歲的巴拿馬人薩比諾·裏韋拉走進科隆省皮尼亞(ya) 區的一片雨林,他本想摘些香蕉帶給家人,卻不幸踩到了一枚美軍(jun) 未爆炮彈,家中9個(ge) 孩子從(cong) 此失去了父親(qin) ……
20年後,巴拿馬攝影師阿爾弗雷多·馬蒂斯在巴拿馬運河博物館舉(ju) 辦了一場名為(wei) “未爆的炸彈”展覽,展示美軍(jun) “未爆的炸彈”帶來的禍害。此前,馬蒂斯無意間在巴拿馬一處美軍(jun) 廢棄建築中發現一個(ge) 信封,上麵寫(xie) 著“未爆的炸彈”,裏麵卻空空如也,這引起了他的好奇。之後他走訪多個(ge) 美軍(jun) 未爆炸彈受害者家庭,並收集了大量素材。
1903年,隨著巴拿馬在美國逼迫下簽訂不平等的《巴拿馬運河條約》,一個(ge) “國中之國”——美國占領的巴拿馬運河區由此誕生。為(wei) 在運河區訓練駐軍(jun) ,美軍(jun) 在巴拿馬中部修建了多座訓練靶場,但發射的炮彈中很多並未馬上爆炸。
1977年,巴拿馬與(yu) 美國簽署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和《關(guan) 於(yu) 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和經營的條約》,規定自1999年12月31日起,巴拿馬將全部收回運河的管理和防務權,美軍(jun) 屆時將全部撤出。條約執行細則規定,美國有義(yi) 務在撤出前“采取一切手段”清除運河區內(nei) 可能威脅當地民眾(zhong) 生命的物品。但據美國詹姆斯·麥迪遜大學2001年發布的報告,美軍(jun) 在巴拿馬留下了約12萬(wan) 枚未爆炸彈。
20世紀90年代,為(wei) 解決(jue) 該問題,巴美兩(liang) 國政府成立聯合工作組。巴拿馬環境曆史學家吉列爾莫·卡斯特羅和社會(hui) 學家洛德斯·洛薩諾曾一起參與(yu) 聯合工作組的工作。
卡斯特羅說,美方專(zhuan) 家當時對未爆炸彈問題三緘其口,隻有當巴方成員明確提出要求時,他們(men) 才勉強透露一些消息。“我感覺他們(men) 一直在拖延時間,等運河移交後好脫身回國。”
美方撤離後,大批巴拿馬民眾(zhong) 搬入運河區居住。洛薩諾當時負責向民眾(zhong) 普及未爆炸彈的危害,她記得,有居民把炸彈裏的雷管拆出來炸魚,還有人把未擊發的子彈做成項鏈。
“當時有人賣一種裝在水桶裏的白色紗布,說點燃後可以用來快速清理灌木叢(cong) ,後來我們(men) 發現這種紗布含有從(cong) 美軍(jun) 彈藥中提取的白磷。”洛薩諾說,當地曾發生過小孩被白磷燒死的慘劇。
據巴拿馬國家公園和環境基金會(hui) 統計,截至2015年,已有21名巴拿馬人死於(yu) 美軍(jun) 未爆炸彈,還有多人因爆炸致傷(shang) 致殘。
這些常規彈藥隻是美軍(jun) 遺留未爆炸彈的冰山一角。二戰期間,美國曾在巴拿馬聖何塞島進行化學武器試驗。2002年,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在島上發現了8枚美國遺留的化武炸彈,其中有6枚重型炸彈可能含有劇毒氣體(ti) 光氣。直到2017年,在巴拿馬政府的多次要求下,美國才銷毀這批炸彈。
“巴拿馬人民為(wei) 收回運河經曆了漫長鬥爭(zheng) ,”卡斯特羅說,“這些未爆炸彈時刻提醒我們(men) ,雖然美國占領結束了,但我們(men) 仍在為(wei) 此付出代價(jia)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