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雨水:養出春天的勃勃生氣

發布時間: 2024-02-19 10:20:00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2月19日,我們(men) 迎來今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ge) 節氣——雨水,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ge) 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此時節,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回暖,雪漸少了,雨漸多了,萬(wan) 物靜享春雨潤澤,一個(ge) 嶄新的春天正在走來。

  少臥多動養(yang) 生機

  “一夜春雨過,千畦盡成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dong) 風既解凍,則散而為(wei) 雨矣。”霏霏細雨,潤澤天地,草木蔓發,春山可望。

  古代將雨水分為(wei) 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古人發現,雨水時節,河冰解凍,遊魚上浮,水獺捕獵遊魚之後常會(hui) 將魚拖出水中陳列在岸邊,同時後腿站立,兩(liang) 隻前爪拱在身前,好像在祭拜一樣,所以有了“獺祭魚”之說;雨水5日後,大雁開始從(cong) 南方飛回北方;再過5日,草木隨著地中陽氣的升騰開始抽出嫩芽,大地逐漸展露淺淺的綠意。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在唐代詩人韓愈的心中,初春細滑潤澤的小雨和若有若無的草色,遠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晚春景象。

  雨水標誌春耕的開始。相傳(chuan) 明代的解縉幼時曾在雨中滑倒,留下一首打油詩——“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春雨像油一樣珍貴,適當的降水對春耕的開展和農(nong) 作物的生長起到關(guan) 鍵作用,因此農(nong) 耕社會(hui) 的人們(men) 格外重視雨水節氣。

  中醫認為(wei) ,雨水前後陽氣漸生,氣候由寒轉暖,人們(men) 應該順應節氣特點,早晨不賴床,不久臥久坐,增加活動時間,借助大自然的生發之氣激發人體(ti) 的生機,以各種方式養(yang) 出春天的勃勃生氣,盡快進入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適當運動有助於(yu) 增強體(ti) 質,減少疾病。由於(yu) 雨水節氣早晚仍然較為(wei) 寒冷,此時不宜進行過於(yu) 激烈的運動。人們(men) 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相對溫和的散步、快走、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健身操等,運動量因人而異,以微微汗出為(wei) 宜,以順應春天的生發之氣。

  中醫特別推薦散步這一活動方式。《老老恒言》認為(wei) ,散步“此養(yang) 神之道也,散步所以養(yang) 神”“步主筋,步則筋舒而肢體(ti) 健”“飯後食物停胃,必須行數百步,散其氣以輸於(yu) 脾,則磨胃而易腐化”。散步可以養(yang) 神、舒筋、消食,對那些年老體(ti) 弱、脾胃功能虛弱的人來說,散步更為(wei) 重要。此外,老年人晨練不宜過早,應在氣溫較暖的白天,選擇避風、幹爽的地方進行運動。

  春時食粥可健脾

  “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何物最先知,虛庭草爭(zheng) 出。”在唐代詩人孟郊的眼裏,春雨雖然隻有“一霎”,卻是喚醒萬(wan) 物的及時雨。雨水至,萬(wan) 物生,居於(yu) 天地之間的人,感應天地春信,在雨水這天以不同的形式嚐春,希望雨潤人生,順利安康。

  薺菜、香椿、豆芽、豌豆苗……雨水節氣,要吃幾口剛冒頭的春芽,一口下去水靈靈,占盡最好的春光。孔子說“不時不食”,就是說吃東(dong) 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什麽(me) 時候吃什麽(me) 東(dong) 西。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豆苗鮮嫩清香,最適宜做湯;而有“藥食兩(liang) 用護生草”之稱的薺菜自古就是人們(men) 非常喜愛的一種野菜,營養(yang) 價(jia) 值很高,有清肝明目、健胃消食之效。

  雨水時節,春筍長勢凶猛,正是食用的好時候。春筍是山八珍之一,立春後采挖的筍,以其筍體(ti) 肥大、潔白如玉、肉質鮮嫩、美味爽口被譽為(wei) “菜王”。中醫認為(wei) 它有化痰下氣、疏肝健脾的作用。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把竹筍比喻為(wei) “刮腸篦”,它可以像篦子一樣刮去腸道的油膩、積滯,有助於(yu) 潤腸通便。

  《黃帝內(nei) 經》記載“春主肝”,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肝屬木,在味為(wei) 酸,脾屬土,在味為(wei) 甘。中醫認為(wei) 春季肝髒活動比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也就是說,如果養(yang) 生不當容易導致脾胃受損。中醫認為(wei) ,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黃帝內(nei) 經》記載“濕氣通於(yu) 脾”,脾喜燥惡濕,易為(wei) 濕所困,濕氣過重會(hui) 給脾胃增加負擔,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脹、腹瀉等不適。因此,這一時期要加強對脾胃的養(yang) 護,飲食上宜少酸多甜,少吃辛辣、寒涼食品,多吃中性和平性食物,飲食調養(yang) 側(ce) 重調肝健脾,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人體(ti) 水分,例如胡蘿卜、山藥、草莓、雪梨、甘蔗等物,保持肝氣調和順暢,以健脾養(yang) 脾。

  民間有“春天喝粥,勝似補藥”的說法。粥被古人譽為(wei) “天下第一補人之物”。曹雪芹好粥,在《紅樓夢》中多次提到各種粥品。粥以米為(wei) 主,以水為(wei) 輔,再配合一些藥物熬製而成藥粥,不僅(jin) 便於(yu) 消化吸收,而且對脾胃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唐代孫思邈的《備公千金要方》記載,“春時宜食粥”,有三方:一曰地黃粥,以補虛;二曰防風粥,以去四肢風;三曰紫蘇粥,以去外感之風。除了這三款粥外,還可常食薏米紅棗粥、茯苓粥、黨(dang) 參山藥薏米粥等。薏米紅棗粥能健脾胃、消水腫、補血養(yang) 身;茯苓粥能夠利水滲溫、安神養(yang) 心;黨(dang) 參山藥薏米粥,黨(dang) 參味甘益氣,山藥健脾,薏米祛濕,三者合用效果明顯。

  保暖祛濕平心氣

  “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清代鄭板橋的這副對聯寫(xie) 出了春風鼓蕩和春雨潤物細無聲的特點。中醫認為(wei) ,春季多風,風邪漸增。《黃帝內(nei) 經》記載:“風者,百病之始也。”許多疾病都因受風而起,風邪既可單獨致病,也可和其他邪氣兼夾為(wei) 病,易導致傷(shang) 風感冒、風濕痹痛等,此時一定要注意保暖避風,固護陽氣,避免寒氣侵襲。

  “南濕北冷兩(liang) 交鋒,乍暖還寒鬥雨風。”雨水時節天氣多變,氣溫尚低,濕度增加,風、寒、濕三邪俱全,但由於(yu) 天氣逐漸轉暖,人體(ti) 的毛孔打開,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發肩、腰、腿等部位關(guan) 節受寒疼痛。因此,關(guan) 節炎患者,尤其是曾經骨折或有關(guan) 節外傷(shang) 史的患者更應注意保暖,尤其是腿部、足部的保暖要到位。中醫認為(wei) ,人之足猶如樹之根,春天泡腳、按摩足部,可暢通全身氣血,調節各髒腑器官功能。

  雨水時節,容易發生皮膚病、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過敏性鼻炎患者可每天早晚以溫水洗鼻、毛巾熱敷麵部特別是鼻翼兩(liang) 旁的迎香穴;每天按摩鼻翼及鼻根部等有助於(yu) 緩解症狀。特異性皮炎或皮膚過敏患者,雨水節氣要注意保持衣物的幹爽、透氣,盡量穿著寬鬆、柔軟的棉質衣物。出現皮疹和皮膚瘙癢時,可以用溫熱的艾葉水清洗局部,有助於(yu) 減輕症狀。

  當春氣漸濃,人的肝氣也漸旺,情緒容易被攪動。中醫主張“太上養(yang) 神,其次養(yang) 形”。《黃帝內(nei) 經》指出:“喜怒不節則傷(shang) 髒。”說明情誌不加節製會(hui) 損傷(shang) 髒腑功能——怒傷(shang) 肝、喜傷(shang) 心、思傷(shang) 脾、憂傷(shang) 肺、恐傷(shang) 腎。中醫認為(wei) ,肝氣不暢會(hui) 導致肝氣鬱結和肝火上炎,肝氣鬱結常見的症狀有情緒抑鬱、悶悶不樂(le) ,以脅肋、脹痛為(wei) 特征,每當歎氣、噯氣後略覺舒緩。氣鬱體(ti) 質的人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因而,應當采取積極的修身養(yang) 性方法,例如多聽輕快的、明亮的音樂(le) 陶冶性情,增加戶外活動如踏青、春遊,早睡早起少熬夜,多與(yu) 人交流,保持情緒穩定,以達到氣血安和,髒腑平均,陰平陽秘。

  今日雨水,萬(wan) 物待發。願你我在春雨的滋潤中,生長出精彩紛呈的一整年。

(責編: 郭爽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