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司機把頭靠在座椅頂端的柔性頭枕上,就能以腦電信號代替手的操作並局部控製駕駛係統——來自長安汽車的這項專(zhuan) 利,預示著未來腦電控製技術或將量產(chan) 裝車。
這是重慶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一個(ge) 場景。如今,這座全國製造業(ye) 重鎮,正在因地製宜壯大現代製造業(ye) 集群,全力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高端化、智能化升級,壯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開辟未來產(chan) 業(ye) 新賽道。
轉型升級,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煥然一新
記者走進全球單體(ti) 最大的氨綸生產(chan) 基地——華峰重慶氨綸公司,隻見生產(chan) 車間忙碌而有序,一根根隻有頭發絲(si) 1/4粗的氨綸纖維正從(cong) 機器中抽出。
別看氨綸那麽(me) 細,但彈性極好,拉伸5倍還能回彈。它就像紡織品裏的“味精”一般,隻要少量摻入織物中,就能顯著改善織物性能,讓人感覺柔軟舒適、富有彈性,已成為(wei) 各種高端服裝的重要原料。
“我們(men) 瞄準氨綸這一賽道,持續開展科研攻關(guan) ,自主研發的超耐氯氨綸等多項產(chan) 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華峰重慶氨綸公司綜合管理部負責人陳召傑說。
工人在華峰重慶氨綸公司包裝車間作業(ye) (2023年10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華峰重慶氨綸公司是重慶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代表。根據規劃,重慶“十四五”末將在規上工業(ye) 企業(ye) 設立研發機構的比例提升至50%。
既向產(chan) 業(ye) 高端邁進,也向智能製造躍遷。近年來,重慶著力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推動企業(ye) 部署應用工業(ye) 互聯網、雲(yun) 服務等智能製造技術,實現了生產(chan) 成本降低和質效提升。
重慶青山工業(ye) 有限責任公司是國內(nei) 汽車變速器領域的龍頭企業(ye) 。走進該公司變速器裝配生產(chan) 線,隻見監控大屏實時顯示各項數據,“車間大腦”自主決(jue) 策生產(chan) 時序;一旁的智能小車穿梭運輸物料,工業(ye) 機器人揮動手臂協同作業(ye) ,一台台變速器有序生產(chan) 下線……
這是2024年3月14日在位於(yu) 重慶市璧山區的重慶青山工業(ye) 有限責任公司智能工廠拍攝的汽車變速器自動化生產(chan) 作業(ye) 現場。新華社發(曾清龍 攝)
“瞄準高端製造方向,我們(men) 圍繞企業(ye) 運營流程打造數字經營能力,管理模式正從(cong) 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該公司副總經理潘凱說,公司依托5G、大數據等技術對工廠進行智能化改造,實時采集生產(chan) 線153台設備、超1.2萬(wan) 個(ge) 設備傳(chuan) 感器的各類數據,每天產(chan) 生的數據量超40G;以數據流為(wei) 牽引,實現對生產(chan) 管理、質量管理等功能的深度分析,生產(chan) 效率提升30%。
老牌企業(ye) 重慶川儀(yi) 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同步推進產(chan) 品和產(chan) 線智能化升級,2座智能工廠、6個(ge) 數字化車間、39條智能生產(chan) 線構築起智能製造“班底”,公司近3年營收年均增幅達16.5%。
從(cong)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到海量小微企業(ye) ,從(cong) 傳(chuan) 統的鋼鐵、化工等行業(ye) 到通信技術、信息服務行業(ye) ,“數字之花”讓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煥然一新。截至2023年底,重慶已有12萬(wan) 餘(yu) 家企業(ye) “上雲(yun) 上平台”,建成144個(ge) 智能工廠和958個(ge) 數字化車間,已投用的智能工廠生產(chan) 效率平均提升50%、生產(chan) 成本平均降低30%。
向新而行,新賽道布局謀篇
基於(yu) 深厚的製造業(ye) 基礎,重慶立足當下、麵向未來,不斷開辟一條條新賽道。
“多年來,長安汽車持續加碼研發,在智能網聯與(yu) 自動駕駛方麵已掌握200餘(yu) 項核心技術。去年公司累計申請專(zhuan) 利4900餘(yu) 件,平均每天14件。”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說,依托自主打造的智能汽車數字化平台架構,未來幾年公司將推出20餘(yu) 款智能電動汽車。
Micro LED被譽為(wei) 終極顯示技術,重慶康佳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瞄準這一產(chan) 業(ye) 前沿,集聚200多名研發人員持續開展技術攻關(guan) ,推出了一係列未來顯示產(chan) 品矩陣。“市場需求持續攀升,剛開年新訂單就排起了隊。”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樊娜說。
2024年3月14日,在位於(yu) 重慶市璧山區的重慶康佳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商顯MLED生產(chan) 線上作業(ye) 。新華社發(曾清龍 攝)
“目前,重慶已集聚數十家新型顯示企業(ye) ,2023年產(chan) 業(ye) 集群完成產(chan) 值769億(yi) 元,力爭(zheng) 3年內(nei) 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型顯示創新發展高地、產(chan) 值規模突破1000億(yi) 元。”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hui) 電子信息處副處長左翊君說。
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蓄力長遠發展。2023年,重慶瞄準產(chan) 業(ye) 前沿,前瞻性地提出打造衛星互聯網、生物製造、生命科學等六大未來產(chan) 業(ye) ,實施未來技術策源、創新成果轉化、產(chan) 業(ye) 集群打造、強化場景驅動、創新人才匯聚、開放合作拓展六大行動,厚植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土壤”,正在組織攻關(guan) 覺醒睡眠與(yu) 記憶、人類免疫力解碼、器官再生與(yu) 製造、建設空間太陽能電站等重大科研課題。
今天的“種子”,可能就是明天的“大樹”。
這是重慶兩(liang) 江協同創新區一帶的景象(無人機照片,2023年7月17日攝)。新華社發(王加喜 攝)
位於(yu) 重慶主城東(dong) 部的兩(liang) 江協同創新區,目前已集聚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西北工業(ye) 大學重慶科創中心等科研院所40餘(yu) 家,打造科研平台110餘(yu) 個(ge) ;位於(yu) 西部(重慶)科學城的金鳳實驗室,引進40個(ge) 科研團隊入駐,匯聚各類科研人員超過400人。此外,重慶還將布局建設明月湖實驗室、廣陽灣實驗室和嘉陵江實驗室,創建輕金屬、衛星互聯網應用、頁岩氣等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布局實施人工智能、高端器件與(yu) 芯片、先進製造、生物醫藥、核心軟件等重大科技專(zhuan) 項。
集優(you) 聚強,現代製造業(ye) 集群加速構建
重慶擁有全國41個(ge) 工業(ye) 大類中的39個(ge) ,如何在眾(zhong) 多發展狀況不同的產(chan) 業(ye) 中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這需要一個(ge) 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
2023年,重慶提出構建“33618”現代製造業(ye) 集群體(ti) 係,即推動建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3個(ge) 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3個(ge) 五千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6個(ge) 千億(yi) 級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以及18個(ge) “新星”產(chan) 業(ye) 集群,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ye) 中心。
集優(you) 聚強,聚鏈延鏈,這一戰略為(wei) 重慶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開年以來,捷報頻傳(chuan) 。“重慶造”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飄紅”:1月至2月,長安汽車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銷量達7.5萬(wan) 輛,同比增長54%;賽力斯新能源汽車銷量達6.7萬(wan) 輛,同比增長485%。前2個(ge) 月,重慶新能源汽車品牌問界、深藍均進入國內(nei) 造車新勢力品牌月度銷量榜前十名,問界更連續位居榜首。
2024年3月14日,工作人員在長安汽車重慶渝北新工廠總裝車間進行整車下線前的檢查。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作為(wei) 傳(chuan) 統汽車製造重鎮,重慶汽車產(chan) 銷量一度問鼎全國。順應產(chan) 業(ye) 電動化、智能化發展趨勢,近年來重慶引進、培育了16家智能網聯新能源整車生產(chan) 企業(ye) ,匯聚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200多家,智能網聯汽車56個(ge) 關(guan) 鍵零部件中布局完成55個(ge) 。
“隨著現代製造業(ye) 集群體(ti) 係加快構建,重慶產(chan) 業(ye) 結構更優(you) ,科技動能更強,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hui) 副主任趙斌表示,截至2023年底,重慶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規上工業(ye) 增加值比重達32.2%;科技型企業(ye) 、高新技術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分別達到5.85萬(wan) 家、7565家、3694家。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注入強勁動能:2023年,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10.5%,先進材料增加值同比增長12.3%,功率半導體(ti) 及集成電路、傳(chuan) 感器及儀(yi) 器儀(yi) 表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5%、11.2%,液晶麵板產(chan) 能產(chan) 量躍居全國前列,全球近五成筆記本電腦“重慶造”……
一大批未來技術及產(chan) 品連點成線、織線成麵,正逐步形成現實產(chan) 業(ye) 鏈。以衛星互聯網產(chan) 業(ye) 為(wei) 例,目前重慶兩(liang) 江新區已集聚星網應用、零壹空間等頭部企業(ye) ,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已有139家、產(chan) 業(ye) 規模35億(yi) 元,基本形成了衛星互聯網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聚合發展態勢;在前沿新材料領域,重慶集聚國創輕合金、中化學華陸新材料、中科潤資等一批企業(ye) ,帶動一整條新材料產(chan) 業(ye) 鏈集群式發展。
“在構建現代製造業(ye) 集群過程中,新質生產(chan) 力勢必加快形成、壯大。”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hui) 主任藍慶華說,到2027年,重慶規上工業(ye) 企業(ye) 營業(ye) 收入將邁上4萬(wan) 億(yi) 元台階,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規上工業(ye) 增加值的比重將提高至36%。
文字記者:王金濤、何宗渝、黃興(xing)
視頻記者:趙小帥、韓依格
海報設計:孫瑤
編輯:楊步月、孫鵬程、陳菲、宋為(wei) 偉(wei) 、薑子煒、王浩程
統籌:方思賢、周詠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