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春耕春管,可能大家首先聯想到的是在大江南北的田間地頭上,農(nong) 機穿梭,農(nong) 民耕作的忙碌景象。然而在北京市海澱區的一間寫(xie) 字樓裏,一場別樣的“春耕”正在進行。
一棵數字樹
勾畫科研攻關(guan) 主模塊
寫(xie) 字樓裏農(nong) 事忙,這些“農(nong) 活兒(er) ”是怎麽(me) 幹的呢?
走進位於(yu) 海澱區中關(guan) 村的這間寫(xie) 字樓,記者看到,眼前的年輕人們(men) 正在電腦前忙碌著。正值春耕,他們(men) 手上有一堆“農(nong) 活”要幹。
這群年輕人都來自北京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信息化示範基地的佳格團隊。高學曆、專(zhuan) 業(ye) 對口,他們(men) 聚在一起幹農(nong) 業(ye) ,能碰撞出什麽(me) 樣的火花呢?
從(cong) 眼前這個(ge) 樹狀協作圖基本可以看出團隊的架構:樹根是多維大數據,由遙感衛星、氣象、物聯網等收集從(cong) 天到地的農(nong) 業(ye) 數據,遙感團隊、氣象團隊負責數據收集、預處理;樹幹是骨架,由遙感、氣象以及人工智能人員組成團隊建模,對基座數據進行分析;樹冠是數據成果,長出田塊位置、作物長勢、災害預警等信息。最後通過計算機工程師的搭建,一塊塊數字農(nong) 田就出現在屏幕裏。
佳格數字春播服務團隊負責人 顧竹:我們(men) 團隊人不多,但是我們(men) 的數據服務已經覆蓋到了全國4億(yi) 畝(mu) 耕地,核心的因素其實就是我們(men) 後台的人工智能技術。
信息技術賦能
讓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煥發新活力
用衛星遙感這類的高科技手段種地,這事聽上去很酷,但真正大範圍地應用起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成本會(hui) 不會(hui) 太高呢?
佳格數字春播服務團隊負責人 顧竹:現在我們(men) 國家的航天事業(ye) 一直在蓬勃發展,已經完全能夠支撐我們(men) 對於(yu) 自己的農(nong) 情監測,甚至是對全球的農(nong) 情監測。我舉(ju) 個(ge) 很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men) 要去在實地勘查一平方公裏的田地,其實要花費的人力還是比較大的,但其實這一平方公裏的衛星影像,現在我們(men) 已經做到把價(jia) 格打下來了,已經可以打到10塊錢以內(nei) 的價(jia) 格。
衛星遙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正在讓傳(chuan) 統第一產(chan) 業(ye) 煥發新的活力。新技術的高速發展、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也吸引著和佳格團隊一樣的高知年輕團體(ti) 投身農(nong) 業(ye) 現代化建設。
佳格如今已是農(nong) 業(ye) 領域首批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之一,並成為(w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供銷總社和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社會(hui) 化服務科技團隊,農(nong) 業(ye) 數字化應用推廣到了國內(nei) 多個(ge) 省份,遍及100多個(ge) 縣區。
農(nong) 耕新模式:衛星巡田 遠程田管
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將給春耕帶來哪些變化?循著農(nong) 業(ye) 數字化應用服務的足跡,記者來到了江蘇海安。遠在千裏之外、身處寫(xie) 字樓的服務團隊如何影響這裏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呢?
總台央視記者 蔣樹林:這裏是江蘇南通海安的季和農(nong) 場,大家現在看到我身後這塊大屏是整個(ge) 農(nong) 場數字大田的智慧大腦。在這裏,每一塊地擁有自己的專(zhuan) 屬信息和數字編碼,劃分得整整齊齊,就像我們(men) 的身份證一樣。
佳格數字春播服務團隊工程師 劉亮:季和農(nong) 場一共47塊田,通過衛星遙感監測,包括人工去勾畫的形式,形成了數字化的建設,然後我們(men) 目前通過大屏能看到,我們(men) 整個(ge) 農(nong) 場的47塊田地所有的基礎信息。
用衛星遙感監測農(nong) 田,到底有沒有用、好不好用?記者找到了這片“數字大田”的主人劉林。見到劉林時,他身穿呢子大衣、腳蹬皮鞋,不拿農(nong) 具,與(yu) 傳(chuan) 統印象中的農(nong) 民形象相去甚遠。
季和農(nong) 場負責人 劉林:現在種地的話,其實有很多科技手段。比如說我們(men) 手機上有這個(ge) 叫數字農(nong) 場管家這個(ge) 小程序。我們(men) 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到每塊田的長勢,它的液位就是田裏有水的話有多高的水,這樣我們(men) 都能看到。
與(yu) 記者聊天中,劉林提到了一個(ge) 詞——液位。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液位測量多用於(yu) 大田灌溉,主要是保障耕地中的溝渠水位處於(yu) 正常值,不少不多、不旱不澇,剛剛好。
季和農(nong) 場負責人 劉林:電子田間水閥,我們(men) 可以遠程打開水閥來灌水,遇到連場雨的時候它水位比較高,那我們(men) 就可以及時地打開田間水閥排水,及時地把田裏的水排出去。
遙感衛星聯手
地麵傳(chuan) 感器守護“數字大田”
在我們(men) 的印象中,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往往與(yu) 麵朝黃土背朝天密不可分,而如今,像劉林這樣的新農(nong) 人們(men) ,他們(men) 麵朝的是屏幕,背靠的是數據。
周衛是海安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高級工程師,已經在土地上幹了二十多年。他是劉林農(nong) 場“數字大田”係統的謀劃者之一,此刻他正像往常一樣巡田。
經驗豐(feng) 富的周衛憑肉眼就看出了小麥長勢偏旺。而農(nong) 場的技術管家劉亮用的則是現代化的裝備。
佳格數字春播服務團隊工程師 劉亮:依托目前的這個(ge) 家夥(huo) 事兒(er) ,包括就是天上飛的無人機和田間的傳(chuan) 感器,去更多地分析目前長勢的一個(ge) 情況。
經驗豐(feng) 富的工程師與(yu) 年輕的技術管家相配合,農(nong) 事經驗與(yu) 技術手段相輔助。在周衛與(yu) 劉亮的幫助下,季和農(nong) 場負責人劉林現在一個(ge) 人便可以管理農(nong) 場的2000畝(mu) 地。
季和農(nong) 場負責人 劉林:種地有點上癮。
記者:怎麽(me) 說呢?
季和農(nong) 場負責人 劉林:就是說剛剛說的成就感嘛。
推廣"數字大田"經驗
助力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更高效
“種地上癮、種地種出了成就感”,這是農(nong) 場負責人劉林當下的切身感受。隨著海安將“數字大田”的模式推廣向更多農(nong) 場,也會(hui) 讓更多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真切體(ti) 驗到種地變輕鬆了。
身處田間,記者目所能及,平整的高標準農(nong) 田連片綿延,施工人員正在對田間的灌排係統進行維修完善。田間多樣的物聯網設備各司其職,動態向大數據平台回傳(chuan) 田間的實時數據,這些數據經過分析後都會(hui) 呈現在手機端。
海安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高級工程師 周衛:國家就把整個(ge) 渠道、道路、灌溉係統修好,我們(men) 這個(ge) 智慧農(nong) 場這些傳(chuan) 感器基本上都是國家補貼的。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投入,農(nong) 田水利工作紮實推進,已累計建成超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打好了這個(ge) 基礎,數字大田才能從(cong) 海安的麥田生長起來。
海安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高級工程師 周衛:國家就是打好這個(ge) 基礎,然後農(nong) 民通過這個(ge) 好的基礎能夠產(chan) 生很好的收益。
周衛告訴記者,數字種田不僅(jin) 能夠提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效益,同時也會(hui) 有更多的新農(nong) 人投身農(nong) 業(ye) 發展。
海安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高級工程師 周衛:我覺得將來農(nong) 民就是職業(ye) 化,就是職業(ye) 農(nong) 民,然後我們(men) 海安很多農(nong) 二代,父母是種田的,那麽(me) 他現在子女也回來,而且比父母做得更好。
目前,海安正推動從(cong) 數字大田到數字農(nong) 場群的改造升級,從(cong) 已有的47個(ge) 數字農(nong) 場種植經驗出發,輻射帶動全市800多個(ge) 農(nong) 場走向數字化,促進糧食生產(chan) 更加高質高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