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2024年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建校10周年。10年來,該校從(cong) 一片荒蕪的空地起步,發展成為(wei) 如今占地約133萬(wan) 平方米、擁有六所學院和七所書(shu) 院、一萬(wan) 多名在校師生的國際化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道揚書(shu) 院院長呂宗力表示,眼前的欣欣向榮,離不開創校先賢的心血和努力。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所在的校址,深圳龍崗正是創校先賢淩道揚的家鄉(xiang) 。
【同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道揚書(shu) 院院長 呂宗力
我們(men) 道揚書(shu) 院是以淩道揚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淩道揚先生是我們(men) 國家很著名的林學家、農(nong) 學家和教育家。他是中國第一個(ge) 在耶魯大學拿到林學碩士學位的人。因為(wei) 他是林學家的身份,同時香港當時的總督又願意給他300畝(mu) 荒廢的土地,讓他去造林。他就在馬鞍山附近的地區,星羅棋布做了很多農(nong) 業(ye) 的和林業(ye) 的工作。這片土地後來就成為(wei) 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園。
【解說】1888年,淩道揚出生於(yu) 深圳布吉,在美國留學後回國執教,為(wei) 國家培養(yang) 了大批林業(ye) 科學人才。1948年退休後,淩道揚定居香港,當時的香港受英國的殖民統治,所有學校均用英語授課,淩道揚意識到,中華文化傳(chuan) 承不能就此中斷。
【同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道揚書(shu) 院院長 呂宗力
在這個(ge) 過程當中,他和新亞(ya) 書(shu) 院的錢穆先生有一些溝通。他們(men) 覺得當時的香港隻有用全英文教學的香港大學,這對中國人來講是不公平的,是不利於(yu) 中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他們(men) 就向港府提出要求,建立一個(ge) 可以用中文教學的,傳(chuan) 授傳(chuan) 承中華文化的這樣一個(ge) 高校。淩先生當時出任籌備委員會(hui) 的主席。
現在你們(men) 看到的道揚書(shu) 院的這個(ge) 門樓,我們(men) 實際上是從(cong) 香港中文大學的崇基學院複製過來的。淩道揚先生在主持崇基學院工作的時候,建設了整個(ge) 學院的校園,後來就形成了中文大學的校園。為(wei) 了紀念淩道揚的功績,所以他們(men) 在崇基學院專(zhuan) 門建了一個(ge) 門樓。這個(ge) 門樓就有淩道揚先生撰寫(xie) 的一副對聯,“崇高惟博愛,本天地立心,無間東(dong) 西,溝通學術”,下聯是,“基礎在育才,當海山勝境,有懷抱與(yu) ,陶鑄人群。”
【解說】一位恩師,一座門樓,串聯起兩(liang) 院的緣分。呂宗力解釋,這也表明,香港中文大學與(yu)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兩(liang) 個(ge) 校園,一脈相承。
【解說】回望曆史,淩道揚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的創立。而在一個(ge) 甲子後,香港中文大學回到了淩道揚的家鄉(xiang) 深圳龍崗,開枝散葉。
【解說】淩道揚故居位於(yu) 龍崗區布吉街道老墟村,該建築呈兩(liang) 層磚木結構,灰磚清水牆麵。經修繕之後的故居收集整理了淩道揚生平史料,通過展覽形式對外開放。淩道揚侄子淩宏孝表示,如今我輩也已是古稀,希望後人能銘記先輩的事跡,能夠為(wei) 國家多出力,這是對老一輩最好的紀念。
【同期】淩道揚侄子 淩宏孝
經常有香港的觀眾(zhong) 來,都不隻來一波了。前兩(liang) 天來的那一波是中文大學的老學者,他們(men) 甚至還有在中文大學工作的,他們(men) 的學校能夠建起來,他們(men) 認為(wei) 淩道揚的功績很大。我就想把這些事情能夠傳(chuan) 下去,能夠讓後代知道這個(ge) 事。
記者 王慶然 蔡敏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