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hui) 時強調:“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xie) 中部地區崛起新篇章。”即日起,本版推出係列評論,分享實踐探索,總結經驗啟示,以期新征程上展現更大作為(wei) 。
——編 者
對話人:
周珊珊 本報評論員
肖 擎 湖北日報評論員
韓小喬(qiao) 安徽日報評論員
周珊珊: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中部地區發展提出要求,“以科技創新引領產(chan) 業(ye) 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被列在首位。湖北和安徽都是科技資源富集地區,在促進科技創新上,如何發掘好、利用好這筆寶貴資源?
肖擎:湖北是首批國家創新型省份,有高校132所。近年來,湖北著力優(you) 化布局、整合功能、挖掘潛力,提高科技資源配置效率,積極引導創新資源與(yu) 產(chan) 業(ye) 需求高效對接、營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創新生態,用“行之實者”托舉(ju) 科技創新這一“國之大者”。
韓小喬(qiao) :安徽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對全省工業(ye) 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六成,讓科技創新這個(ge) “關(guan) 鍵變量”轉化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成為(wei) 共識。充分發揮科教資源豐(feng) 富的優(you) 勢,加強產(chan) 學研融合;拿出真金白銀,設立10億(yi) 元省科技創新攻堅專(zhuan) 項資金;將科技創新納入省委季度“賽馬”議程,推出市縣創新指數進行常態化監測……安徽培厚創新家底,正逐步形成頂層設計與(yu) 市場化配置資源協同聯動的格局。
周珊珊:製造業(ye) 方麵,在中部地區創出了許多產(chan) 業(ye) 名片。如何更好立足實體(ti) 經濟這個(ge) 根基,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ye) ,積極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加快構建以先進製造業(ye) 為(wei) 支撐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韓小喬(qiao) :2023年,安徽汽車產(chan) 量位居全國第二位,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居全國第四位。安徽鎖定整車企業(ye) 招大引強,初步形成安慶、宣城、滁州、馬鞍山等多個(ge) 汽車零部件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具備燃油、純電、混動和燃料電池多種技術路線。找準關(guan) 鍵點、牽住“牛鼻子”,才能以點帶麵,加快推進新型工業(ye) 化。
肖擎:如今,1.6萬(wan) 家光電子信息企業(ye) 聚集於(yu) 武漢光穀,產(chan) 業(ye) 集群規模突破5000億(yi) 元,形成了供應鏈體(ti) 係優(you) 勢。在湖北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思路中,供應鏈體(ti) 係建設是重要抓手。我們(men) 完善數字化“天網”、物流“地網”、供應鏈“金網”、貿易“商網”。匯聚生產(chan) 要素,促進供需對接,產(chan) 業(ye) 鏈更有韌性,產(chan) 業(ye) 體(ti) 係更富競爭(zheng) 力。
周珊珊:湖北和安徽,高校多、科技企業(ye) 多。把高校科技資源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創新資源,從(cong) 而開辟出新質生產(chan) 力快速成長的“苗圃”,這一過程中,怎樣掌握科技創新主動?“有形的手”該如何與(yu) “無形的手”協同發力?
肖擎: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構建上下遊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ti) ,才能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湖北車規級芯片產(chan) 業(ye) 的技術創新具有借鑒意義(yi) 。東(dong) 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聯合8家企事業(ye) 單位,共同成立創新聯合體(ti) ,1年多的時間,已實現3款國內(nei) 空白車規級芯片首次流片。創新聯合體(ti) 模式,是破解科研成果與(yu) 應用轉化“兩(liang) 張皮”問題的重要路徑。2023年度全國技術合同交易數據顯示,湖北2023年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躍居全國第三位,科技成果省內(nei) 轉化率顯著提高。
韓小喬(qiao) :打通多重“梗阻”,激發創新活力,關(guan) 鍵在於(yu) 賦權鬆綁。安徽在全省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之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作價(jia) 入股須按程序審批,時間較長,現在通過“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流程最快可縮短為(wei) 2個(ge) 月。賦權改革也提升了科研人員的自主權,最早試點改革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試點2年內(nei) 轉化的科技成果是之前5年的3倍多,新設或增資的企業(ye) 市值超80億(yi) 元,知識產(chan) 權價(jia) 值放大近10倍。可以說,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放開手腳,讓安徽在“科創+產(chan) 業(ye) ”路上異軍(jun) 突起。
周珊珊:向“新”而行,以“質”致遠,科技創新未有窮期。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才能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麵向未來,如何蓄積後勁,贏得競爭(zheng) 優(you) 勢?
肖擎:未來產(chan) 業(ye) 是依托先進技術而催生的先導性產(chan) 業(ye) ,也是影響未來競爭(zheng) 能力的前瞻性產(chan) 業(ye) 。1家國家實驗室、10家湖北實驗室、8個(ge)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477家新型研發機構等,初步構建起湖北的科技力量矩陣。湖北正積極布局一批創新項目,發力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中小試基地、眾(zhong) 創空間,推動形成“新技術突破—新場景應用—新物種湧現—新賽道爆發”的正反饋循環,以新的更大貢獻助力中部地區崛起。
韓小喬(qiao) :安徽是國內(nei) 最早布局量子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的省份之一,如今合肥集聚量子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60多家。建立新的創新合作機製,共同開發新的場景,鼓勵政府、企業(ye) 、高校院所主動策劃,培育融通發展企業(ye) 梯隊……安徽正腳踏實地夯實產(chan) 業(ye) 基礎,站在更長周期、更高角度謀劃布局,積極培育新產(chan) 業(ye) 新動能。發揮自身優(you) 勢,結合前沿技術趨勢,壯大產(chan) 業(ye) 集群聲勢,安徽謀在長遠、幹在實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