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航天強國建設紮實推進

發布時間: 2024-04-24 09:49:00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計劃近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擇機實施發射;探月工程四期開啟新征程,鵲橋二號中繼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六號蓄勢待發;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各項研製建設進展順利,“夢舟”“攬月”承載新夢想;愛因斯坦探針衛星成功升空,為(wei) 空間科學探索再添利器……

  4月24日是第九個(ge) “中國航天日”,今年以來,中國航天捷報頻傳(chuan) ,見證我國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的堅實步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ye) ,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men) 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建設航天強國作出重要部署,為(wei) 我國航天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國開啟全麵建設航天強國的新征程,航天強國建設紮實推進。

  載人航天技術向著更高層次不斷跨越

  今年3月2日13時32分,距地球近400公裏的太空軌道,經過約8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七號航天員湯洪波、唐勝傑、江新林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麵科研人員的配合支持下,完成全部既定任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完成在軌航天器艙外設施的維修任務。

  “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兩(liang) 個(ge) 乘組6名航天員豎起大拇指同聲喊出這句話。中國航天員在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裏,首次實現“太空會(hui) 師”。

  如期建成的中國空間站,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誌性成果。載人航天工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發展道路。

  自2021年4月底天和核心艙發射以來,僅(jin) 用不到20個(ge) 月時間,我國就完成了空間站全麵建造。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代表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神舟十三號航天員首次完成長達6個(ge) 月的太空駐留……後續航天員乘組接力太空出差,天舟飛船接續“糧草先行”,“太空之家”從(cong) 規劃一步步變為(wei) 現實,越來越智能舒適,成為(wei) “太空中最閃亮的星”。

  載人航天技術向著更高層次不斷跨越。我國已攻克快速交會(hui) 對接、空間站組裝建造等10餘(yu) 項重大關(guan) 鍵核心技術、200餘(yu) 項係統級關(guan) 鍵技術,部組件和核心元器件國產(chan) 化率達到100%。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守護航天員安全出艙,已形成可靠安全的飛船回收著陸係統。

  載人航天作為(wei) 係統最複雜、科技最密集、創新最活躍的科技工程之一,涵蓋眾(zhong) 多科學領域和工程技術,是國家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截至目前,工程全線共取得4000多項發明專(zhuan) 利,推動航天產(chan) 業(ye) 跨越發展,並輻射帶動原材料、微電子、機械製造、化工、冶金、紡織、通信等領域快速發展,極大促進我國科技水平整體(ti) 提升。

  “造船為(wei) 建站,建站為(wei) 應用”。作為(wei) 國家太空實驗室,我國空間站成果轉移轉化成效顯著。據統計,已安排在軌實施了100多個(ge) 空間科學研究與(yu) 應用項目,4000餘(yu) 項成果廣泛應用於(yu) 各行各業(ye) ,航天育種搭載實驗3000餘(yu) 項,助力年增產(chan) 糧食約26億(yi) 公斤。

  空間站建設過程中,我國還培養(yang) 了一支作風過硬、專(zhuan) 業(ye) 紮實、善於(yu) 攻關(guan) 、堪當重任的高素質人才隊伍。青年科技人才大放光彩,80後、90後甚至00後勇挑重擔,航天強國建設隊伍後繼有人。

  如今,我國空間站已經進入應用與(yu) 發展階段。空間站組合體(ti) 技術狀態在持續優(you) 化;神舟飛船滾動備份實現“一年兩(liang) 艘”常態化發射;天舟七號貨運飛船采用3小時交會(hui) 對接新模式。目前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麵著陸器、載人月球車等均在研製建設,我國載人登月火箭主力發動機成功完成多次試車……

  麵向未來,中國載人航天將堅持穩紮穩打,穩步向前。

  航天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太空探索範圍更深更廣

  2020年12月1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電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總書(shu) 記在賀電中強調:“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永無止境。希望你們(men) 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於(yu) 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一步一個(ge) 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為(wei) 建設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再立新功,為(wei) 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作出更大的開拓性貢獻!”

  從(cong) “嫦娥”探月到“天問”探火,再到“羲和”逐日,我國航天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太空探索範圍更深更廣。

  今年3月20日,鵲橋二號中繼星成功升空,開啟奔月之旅。作為(wei) 探月工程四期後續任務的“關(guan) 鍵一環”,鵲橋二號將為(wei) 嫦娥四號、嫦娥六號等任務提供地月間中繼通信。

  今年也是我國實施探月工程20周年。從(cong) 嫦娥一號到即將實施的嫦娥六號任務,從(cong) 初探月宮到詳細勘察,從(cong) 月麵觀測到月背探秘,從(cong) 遙感觀測到取樣返回……探月工程一步一個(ge) 腳印,開啟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曾經,中國科學家隻能憑借半克月壤開展科學研究。如今,圍繞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科研人員不斷產(chan) 出新成果,測定年輕的玄武岩形成時間為(wei) 20.30億(yi) 年,揭示了月球“晚年”演化曆史,發現第六種月球新礦物“嫦娥石”……麵向未來,在探月工程圓滿完成“繞、落、回”三步走規劃的基礎上,探月工程四期將向著更深入邁進,不僅(jin) 將完成月背采樣返回任務,還將在月球南極著陸,開展飛躍探測,並與(yu) 相關(guan) 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合作夥(huo) 伴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以火星探索為(wei) 起點,我國實現從(cong) 地月係到行星際的跨越。2021年5月15日,在經曆了長達近7個(ge) 月的“奔火”之旅、3個(ge) 月的“環火”探測之後,天問一號“登火”成功,穩穩降落於(yu) 火星烏(wu) 托邦平原。天問一號通過一次任務,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使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2023年4月24日,根據天問一號獲取的14757幅影像數據,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為(wei) 人類認識火星作出中國貢獻。

  “羲和”“誇父”雙星逐日,太陽探測“三步走”計劃穩步推進。2021年,我國成功發射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正式邁入空間探日時代。2022年,“誇父一號”開啟探日之旅,成功發射並發布首批科學圖像。這兩(liang) 顆探日衛星各有側(ce) 重,將共同提升我國在世界太陽物理研究領域的影響力。

  由蔚藍星球飛向浩瀚星空,中國航天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航天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將支撐中國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邁向更遠。

  航天應用展現新成就,航天技術創造美好生活

  作為(wei) 一個(ge) 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ti) 現,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引領帶動了自動控製、計算機、電子信息、精密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一係列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國航天已成為(wei) 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新動能,我國已形成“箭、彈、星、船、器、站”的完整體(ti) 係,培育了以衛星應用為(wei) 代表的新經濟增長點。

  航天科技惠及民生,體(ti) 現在方方麵麵。風雲(yun) 衛星提供天氣預報精準服務;“高分天眼”形成全天時全天候對地觀測能力;通信衛星累計為(wei) 國內(nei) 1.4億(yi) 戶家庭提供直播衛星電視服務……“目前我國在軌工作衛星超過800顆,位列世界第二,在國土、測繪、環保、應急救援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介紹,我國以通信、導航、遙感為(wei) 主體(ti) 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有力提升人民生活福祉。航天成果轉化與(yu) 應用持續發力,已有超過2000項航天技術成果實現轉化,助力百姓美好生活。

  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jian) 表示:“中國航天麵向經濟社會(hui) 發展重大需求,加強衛星公益服務和商業(ye) 應用,加速航天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空間應用產(chan) 業(ye) 發展,提升航天發展效益效能,為(wei) 服務大局、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2023年12月26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五十七顆、五十八顆北鬥導航衛星,進一步提升了北鬥衛星導航係統的可靠性和服務性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已經成為(wei) 我國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服務性能最高,與(yu) 百姓生活關(guan) 聯最密切的航天係統,也正在為(wei) 全世界作出重要貢獻。基於(yu) 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形成的北鬥時空智能,可以實現厘米級定位、毫米級感知、納秒級授時,正成為(wei) 數字化社會(hui) 不可或缺的新型基礎設施。“北鬥+”正在深刻融入各行各業(ye) ,數據顯示,我國衛星導航與(yu) 位置服務產(chan) 業(ye) 總體(ti) 產(chan) 值由2013年1040億(yi) 元增長至2022年5007億(yi) 元。

  此外,近年來我國商業(ye) 航天蓬勃發展,初步形成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市場體(ti) 係,邁向應用牽引、市場主導的新階段,釋放出了超萬(wan) 億(yi) 元的市場規模潛力,為(wei) 我國航天事業(ye) 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帶動了空天經濟新動能。

  展望未來,中國航天行穩致遠。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向著星辰大海的方向,全麵建成航天強國的偉(wei) 大夢想必將一步步成為(wei) 現實。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