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張聰:一份簡曆,開啟他的11年航天路

發布時間: 2024-04-24 20:21:00 來源: 人民網

  “有技術突破時的喜悅,也有試驗不理想時的苦惱;有迎接新挑戰時的興(xing) 奮,也有任務到了最緊張時候的壓力。”張聰從(cong) 清華大學畢業(ye) 來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工作已11年,回顧往事,很多細節曆曆在目。

  畢業(ye) 前夕,張聰把簡曆隻投給了502所。這與(yu) 學校當時號召畢業(ye) 生“立大誌、入主流、上大舞台、幹大事業(ye) ”並組織的宣講有關(guan) 。“錢學森等老一輩航天人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再加上當年適逢神舟十號飛船與(yu)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自主交會(hui) 對接,嫦娥三號探測器順利落月,讓我深感中國航天是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勇於(yu) 開拓追求卓越的航天創新先鋒”是第三十五屆“北京青年五四獎章”評選活動對張聰的評價(jia) 。他在502所,從(cong) 一名航天新人成長為(wei) 設計師、主任設計師,帶領團隊開展國家級重大研發項目攻關(guan) 並取得重大突破。

  “當時型號的副總師和領導找我談心談話,幫我消解焦慮,多位資深設計師手把手教我編寫(xie) 設計報告、調試測試設備。”張聰大學期間學的不是航天專(zhuan) 業(ye) ,相比同期入職的同事在航天控製相關(guan) 的理論和實操上還存在一定欠缺,這讓他很著急,但讓他感到溫暖的是來自團隊的關(guan) 心和幫助。

  有了前輩們(men) 的幫助,張聰僅(jin) 用一年,就從(cong) 一個(ge) 之前沒怎麽(me) 接觸過航天的新員工成長為(wei) 能夠在航天型號任務中獨當一麵的設計師。“中國航天‘傳(chuan) 幫帶’的文化,幫我度過了剛開始的困境。”張聰說。

  新的挑戰接踵而至,502所提出的超精超穩超敏捷控製平台(簡稱“三超”平台)首次在軌試驗任務交到了張聰手上。麵對時間緊、任務重,多次試驗未達到預期效果的現狀,張聰帶領團隊,與(yu) 專(zhuan) 家一起分析試驗結果,共同研討改進方法,在通過多次“試驗-設計”迭代的過程後,最終攻克了技術難題,確保了“三超”平台新技術的精度和穩定度。

  “一個(ge) 技術從(cong) 提出到最後能夠在天上實現,是個(ge) 非常複雜的過程。唯有把技術吃透,才有可能確保整個(ge) 任務的成功。”第一次擔任型號主任設計師的張聰在收獲個(ge) 人成長的同時,也對航天人一絲(si) 不苟的工作作風有了更深理解。

  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502所積極融入國家戰略,成立了係統創新中心,聚焦空間智能技術研究與(yu) 工程實踐工作,張聰帶領的青年團隊主要致力於(yu) 空間控製與(yu) 人工智能相結合的創新工作。

  “別人用8小時,我們(men) 就拿出12小時、14小時,甚至更多。那段時間,每個(ge) 人幾乎天天工作到淩晨,早晨8點30分又來到單位,繼續優(you) 化方案、攻關(guan) 技術難點。”為(wei) 了讓研究成果能夠在空間軌道上進行驗證,張聰帶領團隊經過3個(ge) 多月的奮戰,交出了讓專(zhuan) 家評審組和用戶都滿意的項目書(shu) ,最終獲得了立項批複。

  “我的成長得益於(yu) 中國航天這個(ge) 優(you) 秀平台的培養(yang) ,獻身航天事業(ye) 是我一生的理想信念。”張聰說。

(責編: 王智霖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