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既是保護者也是受益者 揚州仁豐裏老街巷裏的新生活|文化中國行

發布時間: 2024-04-25 10:42:00 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對於(yu) 在江蘇揚州廣陵區仁豐(feng) 裏曆史文化街區生活了50多年的湯月蘭(lan) 來說,每個(ge) 季度跟街坊們(men) 聚在一起商量老街區的“微更新”,是她的頭等大事。周末是否要對街巷內(nei) 的電動自行車限行?公共廁所重新修繕需要注意哪些問題?街巷旁幾乎每家每戶門前搭建的水池是拆還是留,留的話如何留等等,這些都是仁豐(feng) 裏曆史文化街區居民代表大會(hui) “仁豐(feng) 夜話”的討論內(nei) 容。

  仁豐(feng) 裏作為(wei) 宋代仁豐(feng) 坊故址,以魚骨狀巷道聞名,是揚州保存完好的唐代"裏坊製"格局街巷。

  4月22日,“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chuan) 活動一行來到仁豐(feng) 裏,對老街區保護傳(chuan) 承進行調研。

  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主任顧風的祖宅就曾在仁豐(feng) 裏,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微更新、小邁步,既是仁豐(feng) 裏街區改造的經驗,也是揚州曆經一個(ge) 又一個(ge) 老街區改造後,總結出的路徑。

  2017年,《揚州古城保護條例》出台,保護古城成為(wei) “城市意誌”。揚州成立古城保護辦公室,由文物、土地、城建以及社區(街道)等幾個(ge) 部門共同協調,為(wei) 古城老街區改造保護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問題提供解決(jue) 平台。

  仁豐(feng) 裏街巷內(nei) 居民在自己門口閑坐。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譚思靜/攝

  對仁豐(feng) 裏進行改造保護時,尊重老街區的發展曆史,調動社會(hui) 力量,鼓勵老街區居民參與(yu) 成為(wei) 共識。

  最初街區改造時,社區給每個(ge) 居民發了一台照相機,讓居民將自己眼中的老街區拍下來,在居民代表大會(hui) 上將照片匯總,居民們(men) 共同參與(yu) 討論改造方案。

  汶河街道宣傳(chuan) 委員朱涓告訴記者,老城區的民房都很小,很多居民為(wei) 了提高屋內(nei) 的使用麵積,會(hui) 將水池砌在自家門口,占用了老街區的路麵,我們(men) 在改造過程中,原本想將這些水池通通拆除,在居民代表大會(hui) 討論時卻遭到一些居民的反對,最終我們(men) 綜合大家的意見,向專(zhuan) 家征求方案後,決(jue) 定保留水池的同時對水池外觀進行改造,用石材做出不同的造型,如今成為(wei) 了仁豐(feng) 裏的一個(ge) 新特色,新打卡點。

  顧風說:“人是一個(ge) 街區、一座建築當中最重要的因素,把原住居民留下,老街區才有靈魂。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更有改善生活條件的需求,因此我們(men) 在改造時,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見與(yu) 建議。另外,對於(yu) 老街區內(nei) 的現代建造,我們(men) 也適當保留,留下街區不同曆史時期的痕跡,讓大家看得見街巷的發展。

  70後袁荔在18歲之前一直生活在仁豐(feng) 裏,她說小時候,巷子裏空間小,上廁所隻能去公廁或是用家裏的痰盂,街道也沒有現在幹淨、整潔,生活很不方便。前幾年她回到巷子裏,看到了巷子的變化。“改造之後,街區的公廁按照景區標準重修,街道比原先幹淨整潔了許多,道路兩(liang) 旁種上了鮮花。每家每戶根據‘一戶一策’的原則,修建了廁所、改造了廚房,在維護老街巷原始風貌的同時改善了居民生活條件,大家在老街區裏也過上了現代化生活。”

  仁豐(feng) 裏街區導覽圖。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譚思靜/攝

  汶河街道先後引進58家非遺工作室和文旅商戶入駐仁豐(feng) 裏,引進24名非遺傳(chuan) 承人、13家古城民宿,沿街打造了60多個(ge) 文化空間。

  看到這些變化,袁荔決(jue) 定回到仁豐(feng) 裏,如今她開了一家特色民宿,店內(nei) 不僅(jin) 可以住宿,還邀請了許多設計師設計了與(yu) 仁豐(feng) 裏或揚州城相關(guan) 的200餘(yu) 枚印章,蓋章服務亦成為(wei) 這裏一大特色。

  現在主街道有150多戶人家,400多人,其中90%是原住居民。街區的改造變化給他們(men) 的生活帶來了很大變化。原先的鄰裏關(guan) 係還在,入駐仁豐(feng) 裏的商家也迅速融入老鄰居“群”裏。

  74歲的湯月蘭(lan) 在仁豐(feng) 裏居住了50多年,早年間開過飯店的她非常擅長做揚州特色美食爛麵燒餅,隔壁搬來不久的非遺工作室詩魚書(shu) 院主理人於(yu) 懷玉邀請湯婆婆在街道旁破門開店,還幫湯婆婆在社交媒體(ti) 作起了宣傳(chuan) 。如今,湯婆婆的爛麵燒餅店成為(wei) 仁豐(feng) 裏的新招牌。

  顧風告訴記者,讓居民享受街區改造保護的成果,在街區改造的紅利中獲益。居民才會(hui) 留下來,更好地傳(chuan) 承街區文化。在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也是一種可持續的保護方式。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