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鑄就夢想,奮鬥開創未來。“大國工匠”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新一代高新技能人才正活躍在生產(chan) 一線和創新前沿,助力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為(wei) 技能人才提供了廣闊的人生舞台,工匠精神折射著各行各業(ye) 一線勞動者的精神風貌。在當下,有這樣一群能工巧匠,他們(men) 在各自崗位上腳踏實地、守正創新,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展示了新時代工匠的奮進風采。
“金牌能手”改進設備省人工
今年四月,“井口天然氣淨化處理技術研究應用”成果正式推廣,在燃氣爐為(wei) 油井伴熱保溫期間,經過脫硫裝置的處理,硫化氫含量由3500ppm下降至0-10ppm,進一步降低了天然氣的質量隱患。
這是近期楊蓮取得的又一項技術成果,今年45歲的她深耕石油生產(chan) 和加工技能,將多年親(qin) 身實踐得到的經驗運用於(yu) 作業(ye) 現場,解決(jue) 了多個(ge) 生產(chan) 加工中的“操作難題”。
一直以來,由於(yu) 采油加工過程中廢棄的空藥劑桶有一定的環境汙染風險,工人們(men) 需要對其進行清洗、分汙、就地回注等無害化處理,之後才能讓這些藥劑桶進入下一流程。然而,在清洗藥劑桶的過程中,操作人員需要佩戴多種防護設備,把自己“嚴(yan) 絲(si) 合縫”地包裹起來,防止吸入刺鼻的氣味。此外,桶內(nei) 殘留的化學製劑大多是對人體(ti) 有害的物質,長時間接觸也會(hui) 對工人的身體(ti) 健康產(chan) 生危害。
去年冬天,楊蓮看到幾名同事正佩戴著全套防護設備,清洗使用過的藥劑桶。摘下防護麵罩,他們(men) 的臉頰被麵罩勒出深紅色的印痕。麵對疲憊的同事們(men) ,楊蓮想到,或許可以改造出一種更省時省力的自動清洗裝置,代替工人們(men) 完成清洗工作。
經過多輪討論和修改,楊蓮畫出裝置設計圖,打版拿出成品圖,聯係廠家生產(chan) 零部件。一切準備就緒後,她和創新研發團隊完成了製作和安裝,化學藥劑桶自動清洗裝置成功出爐。在使用過程中,她邊應用邊改良,分別針對不同大小、不同型號的藥劑桶改進裝置,實現了密閉無死角的自動化清洗。
如今,楊蓮和她的同事們(men) 再也不用帶著厚重護具人工清洗藥劑桶了,這一裝置還推廣到外地其他油田產(chan) 區,讓更多人實現高效作業(ye) 。“我希望每一次創新成果得到推廣,都能讓我們(men) 的生產(chan) 和生活更環保、更健康,這也是我工作最有成就感的時刻。”楊蓮說。
“科研埋碳翁”科技攻關(guan) 解難題
在中國石化江蘇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CCUS(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試驗室,王智林博士正在進行著CCUS微觀可視化實驗工作,為(wei) 提升CCUS封碳驅油效果做進一步的準備。
“80後”博士王智林從(cong) 事CCUS科技攻關(guan) 已經11年,這項工作主要針對低滲和特低滲油藏,通過開展二氧化碳驅油技術研究,在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的同時封存二氧化碳,降低采油作業(ye) 的碳排放量。據王智林介紹,通俗來講,CCUS技術就是“埋碳在地層”,通過封存二氧化碳等操作來實現“埋碳增油”的效果。
幾年前,王智林來到了聯38塊,在這一複雜地塊上探索CCUS技術的二氧化碳捕集、運輸、注入、回收項目應用。聯38塊是典型的複雜岩性低滲油藏,滲透率不足10毫達西,在不足1.5平方公裏的含油麵積內(nei) ,儲(chu) 層厚度差異超10倍以上。王智林介紹,在這種環境下建設和應用CCUS項目,就像“在米粒上雕花”一樣,需要在注采模式和參數優(you) 化上達到一定的精細度。
為(wei) 了探索最優(you) 方案,王智林和同事開展了上百組室內(nei) 實驗和數值模擬。在方案設計期間,因為(wei) 需要大量時間做數值模擬,王智林的電腦全天運算不關(guan) 機,而他本人則和運算軟件一起“連軸轉”,隻在等待軟件模擬計算結果的時候休息一會(hui) 。在三個(ge) 月的時間裏,王智林帶領科研團隊完成了聯38塊CCUS示範區方案設計和規劃,進一步降低了當地油田的碳排放量,提高了油田的生產(chan) 效率。
“科研來不得半點虛的,沒有什麽(me) 捷徑和秘訣。每一個(ge) 數據都是實實在在測出來、算出來的,每一個(ge) 方案都必須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王智林說。
“青年突擊隊”創新協作保工期
在天津南港乙烯項目部有三個(ge) “特殊”的團隊,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都在28歲左右。他們(men) 是“青年突擊隊”,負責做好現場的安全管控,控製施工過程中的風險隱患,開展施工技術創新,提高施工質量管理效率。
今年3月底,冷凍結晶裝置鋼結構安裝、設備吊裝、工藝管道焊接同時進入施工高峰。由於(yu) 項目之間在施工作業(ye) 層麵深度交叉,這些項目的安全管控麵臨(lin) 著很大壓力。針對這一隱患,安全管理青年突擊隊的隊長杜保磊帶領12名隊員,用一周的時間排除了136項風險隱患和30多項安全管理“低老壞”問題,實現了施工作業(ye) “零違章”。
在排查隱患、保障安全之外,青年突擊隊成員還負責著施工技術的改良和創新。在技術創新青年突擊隊的8名工程人員的幫助下,這一項目先後完成鋼結構框架模塊化、工藝管道預製自動化、物資供應全流程數字化平台等14項施工技術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其中,鋼結構框架模塊化技術創新讓施工效率提升近3倍,高處作業(ye) 安全風險降低75%,大型吊車等機具費用成本比以往減少近3成,進一步提高了施工的效率,減輕了工人們(men) 的作業(ye) 壓力和工作強度。
此外,由於(yu) 冷凍結晶裝置工藝流程複雜,工藝管道、設備等專(zhuan) 業(ye) 施工質量要求嚴(yan) 格,“90後”質檢員朱修瑞帶領10名青年突擊隊員開展施工管理模式研發和創新,先後實施管道焊縫二維碼、質量問題整改閉環管理等11項質量管理創新模式。其中,在3萬(wan) 寸徑工藝管道焊接作業(ye) 中,施工質量合格率達到99%,幫助工人們(men) 提高了施工質量和施工效率。
“我們(men) 年輕人就是要有幹勁,用我們(men) 學過的技術知識和技能,去解決(jue) 施工現場出現的各種問題。”一位青年突擊隊的隊員表示,盡管工地上的工作有些辛苦,但是能看到大家的創意和創新有了實際效果,心裏覺得很有意義(y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