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們(men) 的旅遊照多是在各式熱門“地標”合影,或雙手叉腰、或倚著建築物,老照片承載的記憶美好,但旅行的背景大同小異。如今,旅遊“打卡”不再僅(jin) 限於(yu) “地標”,更多的是體(ti) 驗。它可以是當地的特色項目,可以是一次小眾(zhong) 目的地的探索,也可以隻是一餐獨具特色的美食。
2005年4月1日,浙江杭州西湖蘇堤上的遊人摩肩接踵。新華社發(李震宇 攝)
2024年5月1日,在新疆克拉瑪依市烏(wu) 爾禾區世界魔鬼城景區,車友在自駕線路起點合影。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從(cong) 變化的“打卡”遊客照,看文旅消費變遷。
從(cong) “奢侈品”到“尋常事”
“我年輕那會(hui) ,旅遊還是個(ge) 奢侈品。”68歲的北京市民孫女士回憶,當時身邊旅遊的並不多。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人對於(yu) 旅遊一詞還很陌生,多數人走不出半徑100公裏的工作生活圈,大部分沒出過省,甚至沒出過縣,更別提出國了,人均國民出遊隻有0.2次,其中多以不超過500公裏的“順道遊”為(wei) 主。
直至1984年,中央頒布了旅遊建設方針,中國現代旅遊業(ye) 才真正開始起步。
這也是為(wei) 何,早年間大家夥(huo) 兒(er) 旅遊總是執著與(yu) “地標”合影的原因,旅遊門太檻高,出去一趟自然就成為(wei) 幾個(ge) 月的談資。
2024年5月2日,遊客在浙江省桐廬縣富春江鎮茆坪村遊玩。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而如今,隨著旅遊業(ye) 的發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說走就走的旅行,也逐漸從(cong) “奢侈品”變成了生活的“標配”。
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預測,2024年全年國內(nei) 旅遊人數將超過60億(yi) 人次,國內(nei) 旅遊收入有望突破6萬(wan) 億(yi) 元。
從(cong) 景點紮堆到“小眾(zhong) 目的地”熱
“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家一問什麽(me) 都不知道。”這是早年間,關(guan) 於(yu) 旅遊的一句流行語,調侃的背後其實有著諸多無奈。
一方麵,在旅遊業(ye) 興(xing) 起之初,成熟路線有限,可供大眾(zhong) 選擇的並不多,想不紮堆也難。另一方麵,當年交通並不方便,想抵達心中的詩和遠方,並不容易。
2004年5月1日,在杭州火車站出口處,大批旅行團遊客準備出站。“五一”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大批遊人通過鐵路和公路湧入杭州,形成旅遊高峰。新華社發(李震宇 攝)
1999年,“黃金周”這個(ge) 概念第一次出現在大眾(zhong) 視野裏,在那一年,全國高速公路通車裏程剛突破1萬(wan) 公裏。截至2022年底,我國公路總裏程達到535萬(wan) 公裏,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裏程17.7萬(wan) 公裏,穩居世界第一。
我國高速公路通車裏程穩居世界第一 新華社發 (程碩 製圖)
舉(ju) 個(ge) 更直觀的例子,1990年,北京到上海最快的火車也要20個(ge) 小時左右,現在搭乘複興(xing) 號僅(jin) 需4個(ge) 多小時——國內(nei) 交通網絡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時空觀念,曾經遙遠的地方,如今不過是個(ge) 一日可達的目的地而已。
旅遊的選擇愈發豐(feng) 富,跟團遊、自駕遊、畢業(ye) 旅行、演唱會(hui) 遊、周末遊、出境遊……各類名目應有盡有。錯峰大都市,縣域旅遊備受青睞。隨著各地基建完善及旅遊接待能力提升,越來越多下沉市場旅遊目的地受到歡迎。
攜程數據顯示,“五一”假期首日,縣域地區的酒店和門票訂單同比分別增長64%、超200%。
不能隻是來過
需求,正在發生變化。
如今我國已邁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正在從(cong) 生存型需要向發展型和享受型需要轉型。
2008年以來,隨著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居民人均實際文教娛樂(le) 服務消費支出在總消費中所占比重呈明顯上升趨勢。中國遊客的需求正從(cong) 物質滿足向精神追求進化,更願意為(wei) 個(ge) 性、品味、情緒買(mai) 單——隻是“來過”,不能算來旅遊過。
2024年5月3日,在重慶龍興(xing) 通用機場,一對即將乘坐輕型運動類飛機的新人在登機前合影。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旅遊研究院武漢分院發布的《2023中國旅遊業(ye) 發展報告》顯示,隨著旅遊消費的升級,消費者對高質量和深度旅遊體(ti) 驗需求迅速增長,集個(ge) 性化、較高自由度和深度體(ti) 驗等特點於(yu) 一身的定製遊成為(wei) 具有市場潛力的旅遊品類之一。旅遊的生活體(ti) 驗化、沉浸式深度遊趨勢更加明顯,集沉浸式探究、互動體(ti) 驗於(yu) 一體(ti) 的研學旅行備受熱捧。
以需求為(wei) 導向,中國旅遊業(ye) 不斷提檔升級、推陳出新。大唐不夜城、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等景區打造沉浸式體(ti) 驗,讓曆史“走進”現實;數字文博技術、互動式演藝項目等創新產(chan) 品,為(wei) 遊客提供更新視野;文化+旅遊、演出+旅遊、賽事+旅遊不斷拓寬旅遊邊界,給人們(men) 帶來更多“說走就走”的理由……
“消費者對旅遊的個(ge) 性化體(ti) 驗、精神享受和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西北大學經管學院旅遊管理係主任梁學成說,旅遊經營者應抓住機遇,摸清遊客需求變化,借助互聯網、新媒體(ti) 等平台建立有效的供需市場溝通機製,不斷提升文旅產(chan) 品質量和服務滿意度。(遊蘇杭、王雨馨/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