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行山嗎?那裏風景很靚啊!”的士司機李世傑聽說記者要前往龍脊時熱心地問道。
據李世傑介紹,平日天氣好時,不少香港本地人都會(hui) 去龍脊行山賞景。“龍年登龍脊,行大運。”他說。
龍脊位於(yu) 香港島東(dong) 南部,2004年被評為(wei) “亞(ya) 洲最佳市區遠足徑”,其蜿蜒步道橫貫石澳郊野公園打爛埕頂山的山脊,多家社交媒體(ti) 稱之為(wei) 逃離城市喧囂,親(qin) 近自然山水的不二之選。
在龍脊行山徑上可以看見山下海域、遠處海島與(yu) 山巒。中新社記者 鄭嘉偉(wei) 攝
記者從(cong) 灣仔出發,“逃離城市”到“親(qin) 近自然”,中間僅(jin) 有不到30分鍾的車程。抵達土地灣公交站牌時,龍脊行山口就在一旁,已有不少“背包客”在此整裝待發。
踩著足下的沙土、石塊拾級而上,隻見山道兩(liang) 旁樹木叢(cong) 生、枝葉蔽日,個(ge) 別路段甚至密不透光,然而總能在不遠的某個(ge) 拐角豁然開朗,從(cong) 草木留白處得窺山下遼闊海域、遠處海島山巒以及迷蒙雲(yun) 煙共同構成的水墨丹青,給人以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驚喜。
由於(yu) 適逢雨季,天色陰沉,難見陽光,遊客們(men) 的熱情卻絲(si) 毫不減。臨(lin) 近中午,記者發現行山遊客與(yu) 時俱增,身著各色戶外裝備三三兩(liang) 兩(liang) 散落在山道上,時行時停,逐漸聚集到觀景平台,在此拍照留念。
遊客在龍脊觀景平台上拍照留念。 中新社記者 鄭嘉偉(wei) 攝
來自韓國的金先生正是拍照“大軍(jun) ”中的一員,他帶著媽媽和女兒(er) 來香港度假,在社交媒體(ti) 上看到相關(guan) 推介後選擇來此行山。
“和我印象中的香港很不一樣,以前來香港逛的景點都是城市建築、高樓大廈”,金先生說,“此行發現香港自然環境保護得很好,沒有過多人為(wei) 開發,而且從(cong) 市區到這裏的公共交通很方便,我們(men) 很喜歡。”
記者從(cong) 觀景台出發繼續前行40分鍾左右抵達打爛埕頂山,此時朝著大浪灣方向望去,一條土黃色泥沙小徑附在鬱鬱蔥蔥的綠色山脊上蜿蜒起伏,勢若騰龍,記者由此明白“龍脊”之名的由來。
行至打爛埕頂山,有人選擇原路返回,意猶未盡者則稍作休憩後再出發,一直到這條行山徑的終點——大浪灣,山水相會(hui) 處又是另一番海闊天空。
不少朋友在談起香港時總會(hui) 提起“居大不易”,借此形容在大都市密集的鋼鐵森林中謀生活的壓力。但記者此行發現,與(yu) “居大不易”並行不悖的,是郊野行山帶來的山水之樂(le) 。
除龍脊外,香港還有不少地方能提供類似的山水之樂(le)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香港現有25個(ge) 郊野公園和22個(ge) 特別地區,共占地44842公頃,其間遍布129條行山徑,西貢最多,有27條,港島其次,有24條。香港旅發局此前也根據難度高低推介過多種行山路線,除了難度較低的龍脊、龍蝦灣郊遊徑外,還有難度更高的麥理浩徑等。
下山路上,記者遇見同來行山的劉先生,他從(cong) 內(nei) 地來港工作逾2年,最大的愛好就是於(yu) 閑暇之時跟著各類戶外指南行山,目前已完成20多條路線。
“從(cong) 快節奏城市生活到擁抱大自然,很遠,也很近,看似矛盾卻又和諧共存,也許這就是香港對我的魅力所在”,劉先生說,“香港的自然景觀非常原生態,鮮有人工雕琢,這種在自然生態資源開發與(yu) 保護之間尋找平衡點的理念與(yu) 經驗也值得內(nei) 地城市借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