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裏來的駱駝客?吐魯番來的駱駝客。駱駝跟前馱的啥?花椒胡椒薑皮子……”“五一”假期,在哈密市回城鄉(xiang) 非遺集市上,62歲的居民棗然木·玉努司和丈夫打起手鼓,女婿演奏哈密艾捷克,女兒(er) 翩翩起舞,一家人表演的哈密木卡姆《拉駱駝》引得眾(zhong) 人紛紛喝彩。
在哈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回城鄉(xiang) 的傳(chuan) 承人們(men) 和當地演員進行哈密木卡姆表演。石榴雲(yun) /新疆日報記者 王晶晶攝
棗然木和女兒(er) 、女婿都是哈密木卡姆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她的老伴賽買(mai) 提·艾力木是納格拉鼓哈密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像這樣一家有好幾位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家庭,在回城鄉(xiang) 並不是個(ge) 例。
位於(yu) 哈密市近郊、隻有8900多人的回城鄉(xiang) ,擁有34個(ge) 非遺項目、194位各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其中,自治區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1人,哈密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24人。“我們(men) 按照非遺項目分類,給每個(ge) 傳(chuan) 承人建立檔案,記錄他們(men) 的譜係、技藝水平和傳(chuan) 承情況。鄉(xiang) 裏根據大家的不同需求,推薦他們(men) 參加相關(guan) 非遺項目培訓,也鼓勵傳(chuan) 承人們(men) 走出去演出。”回城鄉(xiang) 副鄉(xiang) 長王雪姣說。
棗然木·玉努司(左三)一家都是傳(chuan) 承人,愛人賽買(mai) 提·艾力木(左二)是納格拉鼓哈密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女婿(左一)和女兒(er) (右一)是哈密木卡姆傳(chuan) 承人。石榴雲(yun) /新疆日報記者 王晶晶攝
非遺集市、非遺工坊、非遺研學館、哈密刺繡工廠、非遺文創店、非遺直播間……回城鄉(xiang) 滋養(yang) 傳(chuan) 承人的非遺場所眾(zhong) 多,匠人氣息濃厚。作為(wei) 清代哈密回王王府所在地,曆史上當地居民大多是能工巧匠。深受中原文化滋潤,這裏也成為(wei) 周邊地區手工業(ye) 最發達的地方。回城鄉(xiang) 4張非遺文化名片——農(nong) 民畫、哈密刺繡、哈密木卡姆和葫蘆雕刻藝術,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
“300多年前,第一代哈密回王額貝都拉奉詔進京陛見。回到哈密後,他特意請來數十名蘇繡、京繡繡娘為(wei) 當地婦女傳(chuan) 授刺繡技藝,一代代繡娘就把哈密刺繡傳(chuan) 到了今天。”在阿勒屯古街經營刺繡文創店的吐思娜·牙克亞(ya) 喜歡給顧客講故事,“用非遺故事感染人,總能爽快成交,還能交朋友。”
哈密刺繡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阿加汗·賽買(mai) 提家,不僅(jin) 有刺繡工廠,還有一個(ge) 展示哈密刺繡的展廳。石榴雲(yun) /新疆日報記者 王晶晶攝
如今在回城鄉(xiang) ,有50名各級哈密刺繡傳(chuan) 承人。他們(men) 大多師從(cong) 已故的哈密刺繡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阿加汗·賽買(mai) 提。老人已逝,但以她名字命名的刺繡工坊裏,傳(chuan) 承人們(men) 生產(chan) 的右衽刺繡服裝俏銷網絡。2023年,回城鄉(xiang) 與(yu) 非遺相關(guan) 的旅遊收入達1200萬(wan) 元,同比大幅增長。
哈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副主任艾先木汗·肉孜說,近年來,哈密市相繼頒布了哈密市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哈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認定與(yu) 管理辦法,每年下撥資金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和傳(chuan) 承人傳(chuan) 習(xi) 所。
“哈密作為(wei) 新疆東(dong) 大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和西域交流的窗口,奠定了這裏非遺傳(chuan) 承的良好基礎。如今,回城鄉(xiang) 的傳(chuan) 承人將非遺與(yu) 現代生活緊密結合,傳(chuan) 播活躍度高,在全疆具有典型性。”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處長羅靜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