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yu) 安徽省黃山市的屯溪老街,始建於(yu) 明朝,處於(yu) 橫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匯流之處,一半江水一半街,故有“流動的清明上河圖”的美譽。五一黃金周,文化中國行,今天讓我們(men) 一同踏上這趟穿越時空的旅程,探尋屯溪老街的美麗(li) 故事。
在群山環抱、江水潺潺之間,古色古香的屯溪老街,宛如一幅流動的曆史畫卷,訴說著千年故事。
曆史上,這裏曾是安徽省休寧縣的水陸碼頭,康熙年間《休寧縣誌》記載:“屯溪街,縣東(dong) 三十裏,鎮長四裏”,可見當時屯溪老街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
徽韻濃
古街老巷,歲月流芳。全長1200多米的屯溪老街,有一條主街,三條橫街,十八條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餘(yu) 棟徽派建築構成。粉牆黛瓦映斜陽,馬頭牆下歲月長。這裏的一磚一瓦,都盡顯徽派之韻。
徽州古建築專(zhuan) 家 程極悅:這些建築都體(ti) 現了徽州商業(ye) 建築一個(ge) 共同特點,前店後宅。還有一些,它兩(liang) 層樓是普遍的,那這樣子就是下店上宅。
雕刻精美
在老街的建築上,不論是門樓門楣,還是屋簷屋頂,都可以看到美輪美奐、如詩如畫的徽派雕刻。作為(wei) 國家級非遺文化,以木雕、磚雕、石雕為(wei) 代表的“徽州三雕”,刀法細膩、寓意深刻,它不僅(jin) 是建築的裝飾和點綴,更是文化的傳(chuan) 承和表達。
徽州木雕非遺傳(chuan) 承人 朱偉(wei) :一件作品從(cong) 穿短袖刻到穿棉襖,又從(cong) 穿棉襖刻到穿短袖,春夏秋冬,注入了精力、感情,是有生命力的。
茶葉香
明清時期,茶葉興(xing) 盛,這裏茶號林立,茶工雲(yun) 集,各類商號相繼開放,徽商開始擴建店鋪,屯聚貨物,並在店鋪之間建起亭閣客棧,以便往來的客商購物和休息,屯溪街市也由此初具規模,並逐漸發展成為(wei) 徽州水陸運輸的交通樞紐。
黃山海關(guan) 關(guan) 員 單鬆:這是一份乾隆年間的奏折,它的主要內(nei) 容就是提高出口茶葉的價(jia) 格,距今已經260多年,乾隆批了三個(ge) 字“知道了”,特別有趣。
總台央視記者 葉奐:“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鬆蘿。”這是我國清代著名的書(shu) 畫大師鄭板橋的《七言詩》,描繪的是他在穀雨時節迎客品茗的場景。鄭板橋一生最大的樂(le) 趣就是以畫會(hui) 友,以茶待客。
早在1700多年前,以鬆蘿茶為(wei) 代表的屯溪綠茶就與(yu) 絲(si) 綢、瓷器漂洋出海,成為(wei) 最早的外銷茶;如今,“屯溪綠茶”綿延萬(wan) 裏,遠銷世界百餘(yu) 個(ge) 國家和地區。
鬆蘿茶非遺傳(chuan) 承人 王海燕:我們(men) 優(you) 秀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要保持源頭之水的活力和曆久彌新的生命力,就需要向下紮根、向上開花。我希望秉承“一生隻做一壺茶”的初心,來接續我們(men) 茶類非遺的傳(chuan) 承和發展。
文化美
屯溪老街之美更在於(yu) 文化美,悠久的曆史為(wei) 屯溪留下了內(nei) 涵豐(feng) 厚的文化遺產(chan) 。人流如織的老街,可謂是徽派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匯聚了以歙硯、徽墨、宣紙、毛筆為(wei) 代表的文房四寶。這些文房四寶不僅(jin) 是書(shu) 寫(xie) 的工具,更是中華文化的載體(ti) 。
眼前的這套畫筆,凝聚了楊文5年的匠心。它的每一筆揮灑,都彰顯出中國匠人的精湛技藝。
國家級非遺項目徽州製筆技藝傳(chuan) 承人 楊文:每一個(ge) 技藝都很了不起,能傳(chuan) 承下來。國家級傳(chuan) 承人,有榮譽也有責任,傳(chuan) 承好、保護好,這是我的責任。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如今,這條曆史悠久的街道,承載著十餘(yu) 項珍貴的非遺技藝,匯聚了八十多位非遺文化傳(chuan) 承人。在這裏,活態的文化遺產(chan) 與(yu) 美麗(li) 的自然風光、古樸的街區風貌融為(wei) 一體(ti) ,共同構築了一幅生動的曆史畫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