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洛陽,牡丹花海古韻悠悠,吸引眾(zhong) 多遊客駐足欣賞;在山東(dong) 濟寧,國風舞蹈、川劇變臉表演輪番上演,沉浸式實景演出吸引八方遊客;在上海外灘,霓虹閃爍人流如織,現代都市盡顯蓬勃生機;在廣西陽朔,山光水色如詩如畫,小城成為(wei) 旅遊熱門“打卡”點……
今年“五一”假期,各地餐飲、購物、文旅等消費市場再度開啟“人山人海”模式,人們(men) 出遊意願強烈、消費熱情高漲,折射出了“假日經濟”市場的廣闊空間。交通運輸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全社會(hui) 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達到135846.27萬(wan) 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長2.1%,“流動的中國”滿載生機與(yu) 活力。
節慶時令、重點品類、特色民俗……“假日經濟”火熱,背後折射出我國消費市場的活力與(yu) 潛力,各地特色文化活動接連展開,文旅產(chan) 品不斷豐(feng) 富。
在陝西西安,大唐不夜城街區裏遊人如織,身著唐朝服飾的“房玄齡”和“杜如晦”與(yu) 隨機挑選的遊客互動答題,幽默的談吐令“爆梗”不斷,引發陣陣喝彩;在河南安陽,殷墟景區的遊客絡繹不絕,無數甲骨片做成一條從(cong) 天而落的“瀑布”,取“文字瀑布垂流,千年文化源遠”之意,觀眾(zhong) 從(cong) 中穿過,感受文字“長河”的魅力;在天津古文化街景區,民間花會(hui) 踩街活動精彩紛呈,泥人張、耳朵眼炸糕等非遺、老字號店鋪遊客盈門,“探店尋寶”“夜遊打卡”等沉浸式體(ti) 驗活動帶來夜間遊覽新體(ti) 驗……
“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文旅自古不分家。”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當前各地的文旅融合進程已經從(cong) “詩和遠方”的觀念融合,逐步發展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與(yu) 旅遊產(chan) 業(ye) 相融合。要進一步結合5G、智能硬件、AR/VR、神經界麵、數字媒體(ti) 、短視頻等新一輪數字技術,重塑文化和旅遊產(chan) 業(ye) 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基礎。
同樣是假期出門旅遊,這個(ge) “五一”假期,許多年輕人選擇避開熱門出遊目的地景區的客流高峰,探索“小眾(zhong) 城市、冷門景點”的出遊度假新模式。飛豬數據顯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六盤水、阿裏地區、嘉峪關(guan) 、陵水黎族自治縣、烏(wu) 蘭(lan) 察布、海南藏族自治州、安順、景德鎮、朔州等目的地旅遊預訂量同比去年平均增速達2倍,縣域和鄉(xiang) 村旅遊迎來“反向遊”“撿漏遊”的新潮流。
去“隴上江南”品西北美食,在西南邊陲打卡“中國最大鄉(xiang) 村圖書(shu) 館”,去福建平潭欣賞“藍眼淚”的夢幻場景,到河北正定穿漢服逛古城……日益完善的交通網絡、便利的交通基礎設施為(wei) 包括縣域旅遊在內(nei) 的“小城遊”提供重要基礎,隨著“Z世代”年輕人旅遊觀念的變化,許多小城的美食美景、曆史底蘊、民俗文化等旅遊資源和文旅產(chan) 品的吸引力不斷上升。
境內(nei) 旅遊市場持續火熱,出入境旅遊也迎來又一次高峰。隨著我國免簽“朋友圈”持續擴容,出入境遊持續升溫。打卡長城和故宮、感受張家界奇秀山水、體(ti) 驗河南少林功夫、探索三星堆神秘傳(chuan) 說……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國邊檢機關(guan) 共保障846.6萬(wan) 人次中外人員出入境,較去年“五一”同期增長35.1%,單日出入境通關(guan) 最高峰達180.1萬(wan) 人次,西安、桂林、三亞(ya) 、張家界等地成為(wei) 境外遊客的熱門旅遊目的地,入境遊預訂同比增長130%。
“過去一年,密集出台的簽證政策、口岸的便利化政策和支付便利措施,促進了入境旅遊快速升溫。”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在大額刷卡、小額支付、現金兜底的政策促進下,入境遊消費潛力持續釋放,進一步推動經濟向好向穩發展。下一步,要著力創新消費場景,優(you) 化消費環境,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讓“流量”變成“留量”,形成助推經濟穩定向好的良性循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