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關(guan) 於(yu) 就生物多樣性與(yu) 海洋加強合作的聯合聲明:昆明-蒙特利爾到尼斯
1、作為(wei) 海洋國家和生物多樣性大國,中法兩(liang) 國重申對保護海洋和沿海生態係統的特殊責任和共同雄心。中國作為(wei) 主席國成功舉(ju) 辦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hui) (下稱“COP15”),大會(hui) 通過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下稱“昆明-蒙特利爾框架”)。該框架確立了如下目標:通過建立具有生態代表性、連通性良好、公平治理的保護區以及其他有效區域保護措施(OECMs),到2030年有效保護和管理至少30%的陸地和內(nei) 陸水域、海洋和沿海區域;到2030年,至少對30%的已退化陸地和內(nei) 陸水域生態係統、海洋和沿海生態係統采取修複措施。
2、法國願延續COP15確定的道路,將於(yu) 2025年6月同哥斯達黎加在尼斯共同舉(ju) 辦下一屆聯合國海洋大會(hui) 。麵對海洋的絕對緊急狀況,聯合國海洋大會(hui) 將是一個(ge) 基於(yu) 具體(ti) 承諾和海洋行動綜合路線圖的行動峰會(hui) 。昆明-蒙特利爾框架的行動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目標14的具體(ti) 目標相輔相成:將汙染問題納入考量、保護與(yu) 修複海洋和沿海生態係統、製定捕撈規範、應對海洋酸化、促進可持續發展。
3、為(wei) 了加強養(yang) 護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的共同雄心,兩(liang) 國通過了以下聯合聲明:
4、中法計劃依照兩(liang) 國已批準的國際公約,例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巴黎協定》、《生物多樣性公約》和《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汙染公約》,采取相關(guan) 行動。兩(liang) 國支持“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21-2030)。
5、兩(liang) 國認識到《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養(yang) 護和可持續利用協定》(下稱“BBNJ協定”)的重要性,認為(wei) 這是包容和全麵的國際海洋治理支柱之一。兩(liang) 國承諾為(wei) BBNJ協定盡快生效作出貢獻,並鼓勵所有國家采取同樣行動。
一、養(yang) 護、保護和修複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促進環境多邊主義(yi)
6、中法兩(liang) 國重申2022年12月於(yu) 蒙特利爾作出的承諾,即通過建立具有生態代表性、連通性良好、公平治理的保護區以及其他有效區域保護措施,到2030年有效保護和管理至少30%的陸地和內(nei) 陸水域、海洋和沿海區域;到2030年,至少對30%的已退化陸地和內(nei) 陸水域生態係統、海洋和沿海生態係統采取修複措施。兩(liang) 國承認海洋保護區和其他有效區域保護措施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途徑,並將促進相關(guan) 措施的實現。此外,兩(liang) 國承諾執行COP15關(guan) 於(yu) 遺傳(chuan) 資源數字序列信息惠益分享多邊機製的決(jue) 定,並密切關(guan) 注這一問題的參與(yu) 性和包容性進程。
7、兩(liang) 國認識到落實昆明-蒙特利爾框架各項目標的時間僅(jin) 餘(yu) 6年,宣布了各自修訂後的生物多樣性國家戰略和行動計劃,使其與(yu) 昆明-蒙特利爾框架長期目標與(yu) 行動目標一致。兩(liang) 國將在2025年聯合國海洋大會(hui) 上強調其國家戰略和行動計劃中有關(guan) 海洋的部分以及為(wei) 此展開的專(zhuan) 門行動。
8、中法願加強兩(liang) 國主管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養(yang) 護、保護和修複的國家機構間合作。兩(liang) 國在海洋法和極地事務對話中,為(wei) 結合昆明-蒙特利爾框架落實BBNJ協定,分享知識和最佳實踐,尤其是關(guan) 於(yu) 海洋保護區和其他有效區域保護措施的基於(yu) 科學的治理、連通性和有效管理模式。上述對話將有助於(yu) 確保本聲明的後續跟進和實施工作。
9、在落實BBNJ協定框架下,兩(liang) 國承諾根據協定規定,為(wei) 建立保護區等劃區管理工具開展雙邊和多邊合作。兩(liang) 國承諾在其參加的組織內(nei) 積極開展工作,促進實現BBNJ協定目標,並加強各機構間的協調。兩(liang) 國重申對於(yu) 包括第18條在內(nei) 的協定條款達成的共識。兩(liang) 國承諾在此基礎上,推動協定生效和後續落實,並承諾依照協定規定,助力製定和實施一項有效的多邊解決(jue) 方案,以分享遺傳(chuan) 資源惠益。
10、兩(liang) 國認識到海洋在碳儲(chu) 存和碳封存方麵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將開展合作,為(wei) 包括濕地在內(nei) 的海洋和沿海生態係統的修複融資,上述生態係統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扮演著至關(guan) 重要的角色。
11、兩(liang) 國致力於(yu) 國際海底管理局工作,認為(wei) 應確保在任何深海海底采礦活動之前,恰當的海洋環境影響評估得以實施,風險得以被了解,技術和操作方法符合相關(guan) 規定,同時確保國際海底管理局根據現有最佳科學知識,並遵循審慎和生態係統方法,製定適當的規則、規章和程序。兩(liang) 國鼓勵在國際海底管理局框架下開展科學勘探並為(wei) 此加強合作。
二、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製捕撈
12、兩(liang) 國承諾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製捕撈,並在相關(guan) 國際組織中主張這一做法。兩(liang) 國承諾在各自加入的區域漁業(ye) 管理組織中推動加強管控和監測措施。
13、兩(liang) 國支持在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中就這一問題所開展的努力。兩(liang) 國承諾落實世界貿易組織漁業(ye) 補貼相關(guan) 協議。中國正積極研究加入旨在預防、阻止和消除非法、不報告和不管製捕撈的《港口國措施協定》(PSMA)。
14、兩(liang) 國同樣認識到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製捕撈具有跨領域特征,將積極參加國際海事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有關(guan) 工作,努力保障漁船安全。
15、在聯合國海洋大會(hui) 召開之前,兩(liang) 國將探討在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製捕撈方麵的合作前景。中國願積極考慮派員參加聯合國海洋大會(hui) 期間相關(guan) 漁業(ye) 活動。
三、防治汙染
16、兩(liang) 國承諾防範和減少汙染因素——無論是化學、塑料或其他類型的汙染——及其對生物多樣性產(chan) 生的相關(guan) 風險。兩(liang) 國將尤其重視減少上述汙染對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產(chan) 生的影響。
17、兩(liang) 國將基於(yu) 綜合的方法,致力終結塑料汙染。為(wei) 此兩(liang) 國承諾積極推動塑料生產(chan) 和使用源頭減量,禁止、減少某些一次性塑料的生產(chan) 和消費,落實“減少、重複使用、循環利用”的方法,並發展相關(guan) 配套基礎設施。
18、兩(liang) 國認識到聯合國環境大會(hui) 第5/14號決(jue) 議(UNEP/EA.5/Res.14)的重要性,上述決(jue) 議授權開展談判,為(wei) 結束塑料汙染製定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shu) ;認為(wei) 在烏(wu) 拉圭埃斯特角城舉(ju) 行的INC1、法國巴黎舉(ju) 行的INC2、肯尼亞(ya) 內(nei) 羅畢舉(ju) 行的INC3以及加拿大渥太華舉(ju) 行的INC4取得了積極進展,並支持在將於(yu) 韓國釜山舉(ju) 行的INC5期間,為(wei) 達成一項富有雄心且可實施的協議所做的努力。上述談判的進展將在2025年聯合國海洋大會(hui) 上得到強調。
19、兩(liang) 國認識到聯合國環境大會(hui) 第5/8號決(jue) 議(UNEP/EA.5/Res.8)的重要性,上述決(jue) 議授權不限成員名額特設工作組,審議設立一個(ge) 關(guan) 於(yu) 化學品和廢物健全管理並防止汙染的科學與(yu) 政策委員會(hui) 。兩(liang) 國對2023年1月底第一輪工作組會(hui) 議所取得的結果表示滿意,並支持從(cong) 現在起到2024年底前完成不限成員名額特設工作組工作,期待能盡快組建一個(ge) 範圍廣泛的獨立科學與(yu) 政策委員會(hui) ,所涉範圍包括化學品和廢物汙染。
20、兩(liang) 國承諾共同推動落實在波恩舉(ju) 行的第五屆化學品管理國際會(hui) 議通過的全球化學品框架。
四、為(wei) 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14進行融資
21、兩(liang) 國認識到在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14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麵仍存資金缺口,重申現在就全麵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14並在2025年年底前提升集體(ti) 雄心水平的承諾。
22、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有關(guan) 決(jue) 定,兩(liang) 國將促進來自所有來源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的大幅增加,包括來自國家、國際、公共和私人資源的資金,包括由發達國家和自願履行發達國家承諾的締約方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提供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資金,到2025年全球每年至少達到200億(yi) 美元,到2030年全球每年至少達到300億(yi) 美元;調動包括多邊開發銀行和私營部門在內(nei) 的所有資金來源。兩(liang) 國將把這些資金中的一部分專(zhuan) 門用於(yu) 保護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兩(liang) 國歡迎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對生物多樣性融資的積極貢獻。中國對法國和歐盟承諾將其用於(yu) 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國際資金增加一倍表示歡迎。兩(liang) 國將支持在全球環境基金內(nei) 設立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信托基金投入運作。兩(liang) 國還將特別關(guan) 注昆明-蒙特利爾框架行動目標15中有關(guan) 大型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報告其對生物多樣性影響、依賴程度和風險的各部分內(nei) 容的落實情況。
23、兩(liang) 國將在2025年聯合國海洋大會(hui) 前就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14的融資問題交換意見。為(wei) 應對資金缺口,兩(liang) 國將根據可持續發展目標14的具體(ti) 目標14.7準備一份聯合財務報告,並將在其中特別關(guan) 注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情況。
五、海洋相關(guan) 科學知識的發展
24、兩(liang) 國支持“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21-2030)。兩(liang) 國堅信海洋科學和海洋技術的研究對養(yang) 護和保護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至關(guan) 重要,兩(liang) 國將加強科學合作以及大學生和研究人員的交流。
25、兩(liang) 國將特別關(guan) 注人類對海洋環境威脅的累積效應的研究,如海洋酸化或汙染。這種合作也將擴展到人文和社會(hui) 科學領域,如社會(hui) 學、曆史學、法學、經濟學、地理學和城市規劃。
26、兩(liang) 國將支持在聯合國海洋大會(hui) 磋商過程中設立“推動海洋可持續性國際專(zhuan) 家組”(IPOS),該專(zhuan) 家組將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hui) “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框架下與(yu) 聯合國世界海洋評估(WOA)合作開展工作。
27、IPOS的短期目標是建立一個(ge) 國際平台,該平台將根據可持續發展目標對現有海洋知識和建議進行首次整合。其目的是開發工具以模擬未來海洋行為(wei) ,提出建議並由多方進行討論。
28、關(guan) 於(yu) 極地,兩(liang) 國認識到需要開展具有雄心的國際科學合作,有必要繼續在《南極條約》體(ti) 係各組織(南極條約協商會(hui) 議和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yang) 護委員會(hui) )內(nei) 作出努力,特別是在環境保護、資源養(yang) 護和生物多樣性方麵。
六、海運綠色化
29、海運承擔了全球貨物運輸總價(jia) 值的80%以上,同時也產(chan) 生了全球人為(wei) 溫室氣體(ti) 排放量的2.89%。因此兩(liang) 國希望,在提高船舶及港口能源效率和能源轉型方麵進行合作。
30、兩(liang) 國共同致力於(yu) 落實國際海事組織通過的《船舶溫室氣體(ti) 減排2023戰略》。兩(liang) 國認為(wei) 應根據《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巴黎協定》有關(guan) 規則,在國際海事組織框架下,通過全球協調的政策,共同做出努力,並研究技術和市場舉(ju) 措,推進航運業(ye) 溫室氣體(ti) 減排工作,增強可持續替代能源競爭(zheng) 力。
31、兩(liang) 國認為(wei) ,船舶靠港使用岸電是減少船舶停靠對環境影響的關(guan) 鍵解決(jue) 方案之一,將鼓勵對岸電基礎設施的投資。兩(liang) 國將鼓勵從(cong) 傳(chuan) 統化石能源向新的低碳和零碳燃料技術的轉型。
32、中國注意到法國已經簽署《克萊德班克宣言》,以建立“綠色航運走廊”,即通過發展能源來源、基礎設施和零排放船舶,在兩(liang) 個(ge) 或多個(ge) 港口間形成脫碳航線。
七、藍色經濟方麵合作
33、兩(liang) 國認識到海洋和海岸是一大部分全球經濟的基礎,到2030年藍色經濟產(chan) 生的價(jia) 值預計將達到3萬(wan) 億(yi) 美元,兩(liang) 國強調需要維持與(yu) 海洋和海岸相關(guan) 的,尊重環境的可持續經濟活動。在此方麵,兩(liang) 國打算在可持續沿海旅遊方麵進行合作。
34、兩(liang) 國鼓勵各自金融業(ye) 者在藍色金融領域開展合作。
35、兩(liang) 國通過能源對話就海洋可再生能源生產(chan) ,特別是兩(liang) 國迅速發展的海上風電和漂浮式風電以及潮流能、波浪能交換意見。
36、海藻生產(chan) 有潛力為(wei) 世界糧食資源貢獻10%的增長,並對肥料、醫藥和化妝品行業(ye) 有所貢獻,同時也是一個(ge) 主要碳匯,因此兩(liang) 國將促進兩(liang) 國間在水產(chan) 養(yang) 殖和海藻養(yang) 殖領域的交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