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東西問|邵鳳麗:為什麽用“小時”而非“大時”?

發布時間: 2024-05-12 22:41: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cong) 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cong) 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cong) 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時間無處不在,其在一定意義(yi) 上是客觀的,但對時間的感受卻又是主觀的,有人看到“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有人覺知“時間碾碎萬(wan) 物,一切都因時間的力量而衰老”。“雲(yun) 物殊、鄉(xiang) 國異”,不同文化的時間認知差異,最易體(ti) 現在對時間的“測”與(yu) “量”上。

  東(dong) 西方對時間的命名與(yu) 體(ti) 驗,有何種文化意蘊?今天為(wei) 何用“小時”而非“大時”?這與(yu) 中國同世界的交流互動又有著何種關(guan) 聯?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就此專(zhuan) 訪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邵鳳麗(li) 。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有二十四個(ge) 小時。何謂“小時”,為(wei) 何不是“大時”?

  邵鳳麗(li)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探索自然運行規律,並對時間進行了準確劃分。中國古代通行的時間劃分方式是十二時辰,即將一天劃分為(wei) 十二份,每個(ge) 時辰相當於(yu) 現在的兩(liang) 個(ge) 小時。每個(ge) 時辰還可以進一步分為(wei) 兩(liang) 部分,即“初”和“正”。例如,子時代表午夜11點到淩晨1點,而“子初”表示午夜11點,“子正”則代表午夜12點。因此,一個(ge) 時辰是“大時”,半個(ge) 時辰就是“小時”。

  位於(yu) 北京故宮的日晷。日晷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yi) 器。孫忠南 攝

  中新社記者:我們(men) 通用的二十四小時計時、公曆紀年均源於(yu) 西方,西方的時間製度是如何走進我們(men) 的生活與(yu) 文化的?

  邵鳳麗(li) :實際上,這是一個(ge) 較為(wei) 漫長的發展演進過程。

  從(cong) 曆史上看,明末清初時,已經有大型機械鍾表進入中國,人們(men) 開始接觸到二十四小時計時法,但隻能在皇宮、王府等地看到大型機械鍾表,故這種計時法當時並未在社會(hui) 上流行開來。

  隨著鍾表製作技術的不斷進步,小型鍾表以及懷表開始流通,二十四小時計時法開始被更多的人了解、接受。直到20世紀初期,工業(ye) 生產(chan) 的進一步發展,要求更加精確的時間計算方式,二十四小時計時法開始全麵影響社會(hui) 和生活,加之教學、交通運輸、醫學等領域也開始使用二十四小時計時法,傳(chuan) 統的十二時辰計時法因此就被慢慢取代,“小時”也就代替了“大時”。

  遊客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鍾表館參觀。杜洋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古代依靠的是怎樣的時間體(ti) 係?

  邵鳳麗(li) :在中國古代,人們(men) 使用一種獨特的時間體(ti) 係,稱為(wei) 農(nong) 曆(有時也稱“陰曆”“舊曆”),安排農(nong) 作物的種植、收獲和慶祝節日。這是一套基於(yu) 月亮運行周期的日曆係統,它是根據農(nong) 業(ye) 季節和天文觀測來確定的。這種時間體(ti) 係在中國使用了幾千年。其基本單位是月份,每個(ge) 月份通常由一個(ge) 新月開始,持續約29.5天。一年被分為(wei) 12個(ge) 月,也就是354或355天,比太陽年要短10天左右。為(wei) 了與(yu) 太陽年(公曆)對齊,農(nong) 曆係統中會(hui) 插入閏月。閏月是指在某些年份中額外添加一個(ge) 月份。

  中國人還有一套觀察太陽運行而形成的時間製度——二十四節氣。它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ge) 周期作為(wei) 一個(ge) 輪回,描繪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差異,以及寒來暑往、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並記載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發生時刻。因此“二十四節氣”是一部反映太陽對地球產(chan) 生影響的太陽曆。二十四節氣是將一年劃分為(wei) 二十四份,每份約15天,每一份都有自己的節氣名稱。二十四節氣中每個(ge) 節氣又分為(wei) 節氣和中氣兩(liang) 部分,如果哪個(ge) 月隻有節氣,沒有中氣,那這個(ge) 月就是上個(ge) 月的閏月。

  2024年3月20日,廣西柳州農(nong) 戶在春分節氣搶抓時間開展育秧勞作。湯曉逵 攝

  中新社記者:“春”與(yu) “秋”為(wei) 何在中國古代的時間觀念中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

  邵鳳麗(li) :在中國文化中,時間既是太陽、月亮運轉的物理時間,也是作物長生、生命綿延的人文時間。一年分四季,每個(ge) 季節都有自己的時節特點,並且中國人賦予四季以獨特的精神特質。古人的時間觀念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關(guan) 係十分密切,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在這四季中,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是作物萌發季節;而秋季是豐(feng) 收的季節,是喜悅慶賀的季節。秦漢時期,民間已經形成了春祈秋報的社日習(xi) 俗,即春天祭祀土地,舉(ju) 行春社,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feng) 登;秋天再次祭祀土地,舉(ju) 行秋社,感恩土地的饋贈。對於(yu) 農(nong) 業(ye) 社會(hui) 的人們(men) 來說,隻有作物豐(feng) 收,才能讓人們(men) 衣食無憂,所以春秋在古人的時間觀念中尤為(wei) 重要。

  中新社記者:中國社會(hui) 目前既使用公曆,也使用農(nong) 曆,這樣融通中外的方式有何意義(yi) ?

  邵鳳麗(li) :中國傳(chuan) 統曆法,基於(yu) 天文觀測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需要,具有悠久的曆史和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代表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的觀察和感悟,可以讓人們(men) 更好地了解和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中國的傳(chuan) 統曆法反映自然界的變化,提醒人們(men) 關(guan) 注和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也對健康養(yang) 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2024年1月1日清晨,民眾(zhong) 在上海中心上海之巔觀光廳迎接新年的第一縷晨曦。公曆1月1日和農(nong) 曆新年都是中國的重要節日。湯彥俊 攝

  然而,隨著現代社會(hui) 的發展和國際交流的增加,中國也采用了公曆。公曆是一種國際通用的時間係統,以地球公轉為(wei) 基礎,具有科學精確和便於(yu) 統一的特點。中國同時使用公曆和農(nong) 曆,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這種融通中外的做法,既保留了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性,又適應了現代社會(hui) 的需求,反映了中國人對曆史文化的尊重和傳(chuan) 承,也展示了中國在文化交流中的開放態度和包容精神。

  中新社記者:曆經數千年,中國傳(chuan) 統的時間刻度與(yu) 曆法為(wei) 何仍有勃勃生機?

  邵鳳麗(li) :作為(wei) 中國古代的時間刻度和曆法係統,中國的農(nong) 曆和二十四節氣至今仍然在中國及一些亞(ya) 洲國家廣泛使用,具有重要意義(yi) 和勃勃生機。

  究其原因,農(nong) 曆和二十四節氣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對自然環境的觀察和認知。古代農(nong) 人通過觀察太陽、月亮和星辰的運行,總結出與(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密切相關(guan) 的時間刻度和曆法係統,對重要農(nong) 事活動時間進行安排,更好地根據季節變化來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農(nong) 曆和二十四節氣的客觀性與(yu) 科學性,使其今天依然是農(nong) 事活動的重要參考。

  農(nong) 曆和二十四節氣承載了豐(feng) 富的文化和傳(chuan) 統。中國人通過農(nong) 曆和二十四節氣來紀念和慶祝各種重要節日和活動。這些節日和活動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深厚意義(yi) ,代代相傳(chuan) ,成為(wei) 中國人身份認同和社會(hui) 凝聚的重要元素。

  2023年7月11日,入伏首日,在內(nei) 蒙古呼和浩特市一醫院內(nei) ,醫護人員為(wei) 小朋友貼“三伏貼”。“三伏貼”是一種傳(chuan) 統的冬病夏治療法。劉文華 攝

  此外,農(nong) 曆和二十四節氣在民俗、醫藥、氣象等領域仍有實用價(jia) 值,例如,在民俗方麵用來指導婚嫁、祭祀、祈福等活動,在醫藥方麵用來指導中藥的采集和使用,在氣象方麵用來觀測和預測天氣變化。

  中新社記者:中國傳(chuan) 統的時間刻度與(yu) 曆法是中國寶貴而獨特的文化資源。您認為(wei) ,應如何對其世界意義(yi) 進行挖掘與(yu) 闡發?

  邵鳳麗(li) :中國傳(chuan) 統的時間刻度和曆法承載著豐(feng) 富的曆史、哲學和文化內(nei) 涵。加強其世界意義(yi) 的挖掘與(yu) 闡發,可從(cong) 以下方麵著手:

  一是應加大學術研究力度,深入研究中國傳(chuan) 統時間刻度和曆法的起源、演變及應用,了解對其他文化的影響,更深入地挖掘其所蘊含的世界意義(yi) 和內(nei) 涵。

  二是應加大政府保護力度。通過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方式,推動相關(guan) 知識的傳(chuan) 承,以確保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延續。

  2021年北京玉淵潭公園春季賞花文化活動在春分節氣開幕,一名穿漢服的遊客在櫻花樹前拍照。易海菲 攝

  三是應加大社會(hui) 傳(chuan) 播力度。與(yu) 其他國家的學者、研究機構和文化組織開展交流合作,促進對中國傳(chuan) 統時間刻度和曆法的跨文化理解;將中國傳(chuan) 統時間刻度與(yu) 曆法融入旅遊開發,舉(ju) 辦相關(guan) 主題展覽、文化節慶活動等;融入文學、繪畫、音樂(le) 、電影等,使受眾(zhong) 通過藝術欣賞與(yu) 體(ti) 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魅力。(完)

  受訪者簡介:

  邵鳳麗(li) ,博士,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hui) 理事,全國非遺名詞審定委員會(hui) 民俗分委會(hui) 委員,遼寧省文旅融合非遺專(zhuan) 家。主要從(cong) 事民俗學、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研究,先後在《光明日報》《民俗研究》《文化遺產(chan) 》等報刊發表論文四十餘(yu) 篇,出版《傳(chuan) 統節日與(yu) 社會(hui) 治理——基於(yu) 遼寧滿族村落的田野調查》《朱子〈家禮〉與(yu) 傳(chuan) 統社會(hui) 民間祭祖禮儀(yi) 實踐》《家風家訓與(yu) 鄉(xiang) 風文明建設——山西聞喜裴柏村的個(ge) 案研究》等多部著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liang) 項及多項省級科研課題。

(責編: 王智霖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