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幻之路正是始於(yu) 一部名為(wei) 《一個(ge) 護士的後半生》的蘇聯小說。那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它給我打開了一個(ge) 新世界,讓我產(chan) 生強烈的驚奇感和一種開拓的想法。”著名科幻作家韓鬆這樣回憶說。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hui) 榮譽理事餘(yu) 俊雄認為(wei) ,20世紀50年代,蘇聯科學幻想小說像潮水般被引進中國,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一批中國本土科學幻想小說作家和作品的出現。
“可以說,中國科幻大門的開啟是從(cong) 蘇聯科幻作品引入國門開始的。”餘(yu) 俊雄說。
“長期的飛船生活,單調而又枯燥,雖然達格已學會(hui) 在宇宙空間消磨時間,但歸心如箭的心情,使他在歸途中仍顯得有點焦慮不安……”韓鬆至今還保留著《一個(ge) 護士的後半生》這部小說在中國刊載的圖片資料。“當年閱讀這部作品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說。
餘(yu) 俊雄認為(wei) ,蘇聯科幻作品在中國促生了一批青年“科幻迷”和科幻後備軍(jun) ,為(wei) 中國科幻園地的美好未來創造了條件。
邁入新世紀,電影電視行業(ye) 的飛速發展為(wei) 中俄科幻文藝作品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近年來,俄羅斯科幻電影《太空救援》《引力》《挑戰》等相繼在中國上映,而俄羅斯觀眾(zhong) 也能在電影院或流媒體(ti) 平台欣賞到中國係列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和科幻電視劇《三體(ti) 》。
俄羅斯觀眾(zhong) 葉戈爾·切爾卡索夫在觀看《流浪地球2》後評論道:“這是近年來我所看過的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其劇情、特效和演員的演繹,都令人難以置信,也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這是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莫斯科電影”旗下的宇宙電影院外拍攝的《流浪地球2》電影宣傳(chuan) 海報。新華社記者 華迪 攝
多年來一直潛心研究中國文化的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yu) 現代亞(ya) 洲研究所專(zhuan) 家亞(ya) 曆山大·伊薩耶夫認為(wei) ,近幾年來中國科幻作品實現了大跨步的飛躍。“中國科幻電影無論從(cong) 視覺呈現效果還是情節引人入勝的程度來說都不遜色於(yu) 好萊塢電影。”
曾參演《流浪地球2》的俄羅斯演員維塔利·馬卡雷切夫對這部影片感觸良多。“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一個(ge) 多麽(me) 深刻而浪漫的主題。我的很多朋友都去看了這部電影,大家除了關(guan) 注特效外,對如何守護人類共同的家園有了更多思考。”
多位受訪專(zhuan) 家認為(wei) ,中俄讀者和觀眾(zhong) 之所以能產(chan) 生廣泛的共鳴,原因是科幻題材基於(yu) 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特點和中俄文化內(nei) 涵中的共同之處。
“作為(wei) 一種國際性語言,科幻作品始終要麵對全人類的命題:人類的出路、氣候變化、貧富差距、人工智能……這些命題把全世界的科幻作家緊緊聯係在一起,超越分歧,這就是科幻的價(jia) 值所在。”韓鬆說。
在北京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專(zhuan) 家張曉東(dong) 看來,中俄優(you) 秀科幻作品所共同具有的道德責任感讓兩(liang) 國觀眾(zhong) 能更容易理解彼此。“這種道德責任感表達了一種對‘全人類共同命運’的關(guan) 切。”他說。
白駒過隙,中俄科幻交流仍在延續,科幻與(yu) 現實也逐漸交織。
在兩(liang) 部《流浪地球》中都有這樣一句台詞:“俄羅斯人在太空是無敵的!”。現實生活中,馬卡雷切夫對中國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感到震撼。“我覺得科幻是人類發展的指向標,發生在科幻作品中的情節在幾十年後也許就會(hui) 成真。而就中國的科技發展來說,中國人的科幻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