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在萬(wan) 物並秀的初夏時分,國際博物館日如約而至。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yu) 教育和研究”。各地文博機構圍繞這一主題先後推出精彩展覽及豐(feng) 富活動,集中展示我國博物館事業(ye) 發展的最新成果,搭建博物館與(yu) 公眾(zhong) 溝通的橋梁,為(wei) 堅定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精神力量。
國際博物館日來臨(lin) 之際,觀眾(zhong) 在首都博物館參觀。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新展不斷 為(wei) 觀眾(zhong) 獻上文博盛宴
作為(wei)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hui) 場活動的舉(ju) 辦地,5月18日當天,陝西曆史博物館秦漢館正式開館。秦漢館以集中展示秦漢文明的緣起、發展和貢獻為(wei) 宗旨,以陝曆博館藏為(wei) 基礎、以考古資料為(wei) 實證,重點展示秦漢文明在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秦漢文明”係列重磅展覽也同時揭幕。係列展覽包括基本陳列“天下同一——秦漢文明主題展”,以及“城與(yu) 陵”“技與(yu) 美”2個(ge) 專(zhuan) 題陳列,係統講述秦漢時期從(cong) 政治一統逐步實現國家、思想、文化認同的曆史進程,以及大一統格局下的社會(hui) 風貌、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
展覽是博物館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產(chan) 品。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各地文博場所不斷創新展覽展示,陸續推出主題各異的精品展覽,努力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求。
南京博物院推出“蘇軾的書(shu) 畫藝術精神”展,通過蘇軾的作品和生平,揭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杭州的博物館鎮館之寶”特展在杭州博物館與(yu) 觀眾(zhong) 見麵,把杭州市眾(zhong) 多博物館的“好寶貝”一“展”打盡;“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古代文明展”在青島市博物館開幕,匯集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各曆史時期精品文物200餘(yu) 件套,詮釋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多元一體(ti) 的曆史真諦。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chuan) 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麵具有特殊作用。近期,全國多家文博場館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舉(ju) 辦了許多廣受歡迎的展覽活動。
故宮博物院“紫禁城與(yu) 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自開幕以來人氣不減,約200件文物精品訴說著中法往來交互的曆史印跡。蘇州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藏亞(ya) 述文物珍品展”、浙江大學藝術與(yu) 考古博物館“絲(si) 綢之路上的亞(ya) 洲文明”主題特展等多個(ge) 展覽同樣精彩不斷,描繪出一幅幅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圖景。
故宮博物院中展出的銅鍍金提環赤道公晷儀(yi) 。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跨界融合 “刷新”博物館打開方式
據介紹,為(wei) 全麵綜合呈現秦漢文明的大概念,“天下同一——秦漢文明主題展”的各個(ge) 單元都設計了多媒體(ti) 互動裝置,以數字化圖像來助推各個(ge) 展覽板塊對主題內(nei) 容的釋讀。
“秦漢館的展覽設計,從(cong) 內(nei) 容到形式,都是一次重要的突破,改變了以往以時間為(wei) 序的曆史敘事結構,整體(ti) 上以大曆史串聯小專(zhuan) 題的方式,從(cong) 多個(ge) 角度對秦漢文明進行詮釋。”陝西曆史博物館館長侯寧彬說。
近年來,科技與(yu) 文博緊密聯動,讓古老的文物有了更為(wei) 鮮活和生動的麵貌。博物館內(nei) 科技手段的運用,帶給了人們(men) 非凡的參觀體(ti) 驗。
在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站在墓葬封土堆旁,戴上4K分辨率的VR眼鏡,控製手柄前進,隻見威武的儀(yi) 仗分列兩(liang) 邊,樂(le) 伎奏響激昂胡樂(le) ,徐顯秀夫婦身著華服舉(ju) 杯宴飲,氣氛熱烈。置身其間,北齊生活仿佛可觸可感。
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館長王江表示,出於(yu) 恒溫恒濕封閉保護需要,觀眾(zhong) 無法踏足墓內(nei) 近距離參觀壁畫,而通過科技手段,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看得懂、感興(xing) 趣,並從(cong) 中汲取滋養(yang) 。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夜經濟”逐漸升溫,多地博物館也在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將開放時間延長,並通過形式新穎的文博活動將觀眾(zhong) 的夜晚“點亮”。
5月18日晚,西安大秦文明園將舉(ju) 辦以“千年秦漢 博物古今”為(wei) 主題的博物館之夜活動,集中展示秦漢文化和中華文明的深厚內(nei) 涵底蘊;安陽市也於(yu) 日前啟動“大邑商·夜安陽”第二季夜遊活動,讓遊客進一步感受燦爛的商文明,領略三千年大邑商的文化魅力;深圳博物館推出“深博之夜·雅趣——方寸之間 遊刃有餘(yu) ”主題夜場活動,帶大家感受古人對生活美學的極致追求。
多維合作 挖掘博物館無限可能
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多所博物館深入挖掘自身特色,與(yu) 其他單位一同探索更多合作形式,力求更加立體(ti) 多維、生動鮮活地展示文物的曆史內(nei) 涵,讓更多人感悟多彩文化、感受美好生活。
——北京市在5月18日啟動“博物館月”活動,設置“展覽周”“文創周”“電影周”“閱讀周”四個(ge) 主題活動周。其中,“電影周”選取近30家博物館和10餘(yu) 部精品影片,觀眾(zhong) 可以在博物館的露天環境或者公共空間,獲得輕鬆且獨特的觀影體(ti) 驗。
——山西博物院《晉·見中國》係列短視頻第二季近日上線。係列短視頻運用高清攝影、3D掃描、動畫特效等技術,通過情景再現的手法,將文物的曆史背景、文化內(nei) 涵和藝術價(jia) 值深入淺出地詮釋出來,將文物的細節和背後的故事生動地呈現給觀眾(zhong) 。
——泉州華僑(qiao) 曆史博物館在5月17日至18日推出“特色集市”,搭建南洋風情建築造景打卡點,布置娘惹服裝、娘惹美食、咖啡、南洋手工藝品及華僑(qiao) 金融攤位,並安排娘惹粽製作、娘惹珠繡等非遺體(ti) 驗活動,讓觀眾(zhong) 感受南洋風情。
——在青島31路、464路公交車的便民服務箱中,乘客可隨時取閱“青島博物館出行攻略”。這份攻略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總結介紹了青島市區共十所比較有特色的博物館附近的公交乘坐線路,乘客可根據攻略上的內(nei) 容,找到適用於(yu) 自己的最佳線路。
如今,博物館成為(wei) 人們(men) 了解全麵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場所。隨著“文博熱”的持續升溫,各文博場所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讓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感受弦歌不輟的傳(chuan) 承、觸摸博大精深的文明,從(cong) 而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文博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