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men) 今天的社會(hui) 生活中,博物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是很多人休閑娛樂(le) 、學習(xi) 研究的重要場所。不論是周末出遊,還是度假旅行,越來越多人都會(hui) 把“打卡”博物館納入自己的遊玩計劃。特別是三星堆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等國內(nei) “頂流”博物館,更是人們(men) 競相“打卡”之處。很多博物館的門票往往一開始啟動預約就很快被搶光,現場也經常出現觀眾(zhong) 排長隊入場的景象。同時,一些相對小眾(zhong) 博物館,如長影舊址博物館、上海汽車博物館、景德鎮禦窯博物館等,也逐漸被人們(men) 所關(guan) 注和“種草”,成了文博領域的新晉“網紅”。
南京城牆博物館
據國家文物局統計,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共接待觀眾(zhong) 5054萬(wan) 人次,屬於(yu) 曆史同期極高水平。來自某旅遊平台的數據顯示,僅(jin) 假期前兩(liang) 天,全國重點博物館的門票預訂及預約量就同比增長了約400%。“文博熱”持續升溫,既是我國城鄉(xiang) 居民對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強的體(ti) 現,也是我國文博事業(ye) 快速發展的結果。
陝西曆史博物館,唐三彩女立俑
從(cong) 需求端來看,人們(men) 越來越喜歡走進博物館,是希望去親(qin) 眼看看曆史書(shu) 中的“青銅器”“兵馬俑”“唐三彩”等文物的真實麵貌。在近距離的觀賞和學習(xi) 中,人們(men) 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它們(men) 的曆史、文化、藝術價(jia) 值以及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脈絡,在潤物細無聲中更加堅定我們(men) 的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譬如,在三星堆博物館,人們(men) 興(xing) 致盎然地觀察和討論著造型獨特的青銅神樹、青銅人像、金麵罩等文物,並在暢想幾千年前長江上遊人們(men) 的生活圖景中沉浸式感受古蜀文明的輝煌與(yu) 神秘;在蘇州絲(si) 綢博物館,觀眾(zhong) 隻需在小程序上動動手指,就能參與(yu) “織造”漳緞,從(cong) 而簡單了解我國傳(chuan) 統絲(si) 織工藝的智慧和絲(si) 綢之美;在景德鎮禦窯博物館,人們(men) 通過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藝術品和數字光影展,打開了一扇通往中華瓷器藝術寶庫的大門,感受中國傳(chuan) 統瓷器工藝的登峰造極……
景德鎮禦窯博物館
從(cong) 供給側(ce) 來看,近年來,我國各地博物館采取各種積極措施,吸引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走進博物館。目前,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有90%免費向公眾(zhong) 開放,有的博物館還在旺季延長開放時間、增設夜場、增加參觀名額,有的地方則通過大篷車將文物和展覽送到山區、鄉(xiang) 村、學校等文博資源短缺的地方。為(wei) 了提升遊覽體(ti) 驗,越來越多博物館借助先進的光影技術和精彩的文藝演出,讓逛博物館變得更加趣味橫生;同時,層出不窮的文創產(chan) 品因融合了古典與(yu) 現代之美而受到眾(zhong) 多年輕消費者的喜愛,進一步拉近了文博與(yu) 公眾(zhong) 間的距離。
“流動的絲(si) 綢博物館”走進校園
承載著悠久的曆史和新穎的創意,今天的博物館已經不隻是收藏、保護和展示文物的地方,還是一個(ge) 兼具休閑娛樂(le) 、科普教育、傳(chuan) 承文化的綜合體(ti) ,不僅(jin) 有助於(yu) 豐(feng) 富我們(men) 的生活,還能給地方發展帶來更多機遇。因此,各地要不斷探索當地博物館的保護和利用的創新之路,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讓曆史在現在和未來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央廣網評論員 陳銳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