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文化中國行丨與敦煌齊名 吐魯番這個千佛洞裏全是寶藏

發布時間: 2024-05-21 21:14:00 來源: 天山網-新疆日報原創

  新疆博物館有對文創“明星”——“小智”和“小慧”,它們(men) 身著紅襖,外型呆萌可愛,深受遊客喜愛。這一係列文創,取材於(yu) 柏孜克裏克千佛洞遺址第20窟壁畫中的高昌供養(yang) 人形象。而這幅壁畫的高清圖片,就陳列於(yu) 新疆博物館二樓的曆史文物展廳,壁畫中的高昌供養(yang) 人峨冠博帶,雍容華貴,看上去高冷又嚴(yan) 肅,與(yu) “小智”“小慧”反差強烈。


取材於(yu) 第20窟壁畫中高昌供養(yang) 人形象的“小智”“小慧”文創玩偶。圖片由新疆博物館文創部提供


取材於(yu) 第20窟壁畫中高昌供養(yang) 人形象的“小智”“小慧”冰箱貼。圖片由新疆博物館文創部提供

  柏孜克裏克千佛洞遺址位於(yu) 吐魯番市區東(dong) 北約40公裏的火焰山峽穀中,與(yu) 龜茲(zi) 石窟、敦煌石窟、雲(yun) 岡(gang) 石窟、龍門石窟,以及印度的阿旃陀石窟齊名。它是高昌回鶻時期的王家寺院,也是世界佛教石窟藝術的瑰寶。

  該千佛洞營建於(yu) 木頭河西岸一側(ce) 的斷崖上。沿著崖體(ti) 台階往下走,可以看見大大小小的洞窟錯落有致分布於(yu) 崖體(ti) 。“洞窟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為(wei) 佛塔區,中層為(wei) 禮佛區,下層為(wei) 生活區。目前,對外開放的洞窟主要是中層的禮佛區。”吐魯番博物館講解員熱孜瓦古麗(li) ·依拉音說,遺址現存洞窟83個(ge) ,其中有壁畫的42個(ge) 。這些帶有壁畫的洞窟,90%以上都屬於(yu) 高昌回鶻時期,“這裏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nei) 容最豐(feng) 富的石窟群。”


陳列於(yu) 新疆博物館展廳中的柏孜克裏克千佛洞遺址第20窟壁畫圖片形象。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趙梅攝

  走進第20窟,這是一處主室呈方形的洞窟,麵積不大,中間為(wei) 穹窿頂,兩(liang) 側(ce) 有狹窄的回廊。洞窟中壁畫大多已被國外探險隊切割運走,然而,透過殘留的精美壁畫和切割部位放置的複原圖,依舊能讓人想象過去僧侶(lv) 雲(yun) 集的繁華景象。熱孜瓦古麗(li) ·依拉音說,從(cong) 壁畫中人物形象來看,當時的高昌回鶻人深受中原文化影響。

  吐魯番學研究院副院長陳愛峰介紹說,柏孜克裏克千佛洞開鑿於(yu) 麴氏高昌時期(公元499至公元640年),在唐西州時期名叫“寧戎寺”或“寧戎窟寺”,是新疆地區重要的佛寺中心。

  回鶻隋唐時稱 “回紇”。公元744年,唐朝與(yu) 漠北回紇等聯手平定了後突厥汗國,回紇首領骨力裴羅因功被冊(ce) 封為(wei) 懷仁可汗,在漠北建立回紇汗國。公元788年,回紇上書(shu) 唐朝,自請改為(wei) “回鶻”。


新疆博物館展廳中的柏孜克裏克千佛洞壁畫影像展示區。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趙梅攝

  公元840年,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攻破,回鶻人除一部分遷入中原外,其中一支遷往吐魯番盆地和今天的吉木薩爾地區,於(yu) 公元866年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繼承了唐代西州一整套行政管理體(ti) 製,並將柏孜克裏克千佛洞作為(wei) 王家寺院,繼續沿用唐朝時期的“寧戎寺”名稱。

  宋代,高昌回鶻經常赴中原朝貢。13世紀初,藏傳(chuan) 佛教開始傳(chuan) 入吐魯番。13世紀末,高昌回鶻王室東(dong) 遷甘肅永昌,柏孜克裏克千佛洞衰落為(wei) 民間寺院。


第20窟佛本行經變·受決(jue) 定記品壁畫。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趙梅攝


新疆博物館中的柏孜克裏克千佛洞中壁畫圖片展示。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趙梅攝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德、英、日等國探險隊伍進入吐魯番,以考古為(wei) 名,掠奪了大量的壁畫和文物。柏孜克裏克千佛洞中大量壁畫被探險隊切割下來,分批運往國外。目前,這些壁畫分別藏於(yu) 德、俄、英、日、韓等國家的博物館中。

  1980年至1981年,考古工作者對柏孜克裏克石窟進行了發掘清理,出土了佛塑像、絲(si) 織品、紙製品繪畫、木構件等大量文物。尤其是出土的800餘(yu) 件文書(shu) 內(nei) 容極為(wei) 豐(feng) 富,包括漢文、回鶻文、粟特文、西夏文和婆羅謎文,既有宗教文書(shu) ,也有儒家典籍、史籍和官私文書(shu) 等。


今年4月,記者隨青年學者考察柏孜克裏克千佛洞。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趙梅攝

  “吐魯番位於(yu) 絲(si) 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伴隨著經貿往來,多元文化在此交流融合。柏孜克裏克千佛洞壁畫融匯了龜茲(zi) 和中原壁畫風格,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特點的回鶻風格壁畫。”陳愛峰說,千佛洞壁畫所呈現的多民族風格,以及其出土的多民族文化遺存,均充分表明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的地區。而其呈現出的宗教中國化特點,也反映出各民族對偉(wei) 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