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
東(dong) 北三省共有258所高校,其中“雙一流”高校達11所。從(cong) 參與(yu)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研究,到助力研製長征係列運載火箭、C919大飛機……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dong) 北大學等一批高校,為(wei) 服務強國戰略和區域振興(xing) 持續提供科技支撐。
東(dong) 北振興(xing) 戰略實施以來,東(dong) 北各地各高校扭住自主創新“牛鼻子”,搭建中試平台、開展校企對接、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完成了從(cong) 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助推東(dong) 北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
“喚醒”科研成果 搭建中試平台
車輪一轉,裝載著智能底盤的汽車像螃蟹一樣橫向行駛、原地轉向。在麥迪克智行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內(nei) ,科研人員展示著最新研製的樣車模型。
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教授靳立強介紹,這項技術2017年就已成熟,但缺少機會(hui) 走向市場。實驗室到產(chan) 業(ye) 一線,隻差“一步之遙”。
2024年3月13日,長春市麥迪克智行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教授靳立強(右三)與(yu) 同事檢查智能底盤樣車。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2023年,長春市及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共同為(wei) 其提供了1000萬(wan) 元的種子基金、3300平方米的廠房,讓“金點子”結出累累碩果。
中試熟化平台是推動科技成果從(cong) 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關(guan) 鍵一環,也是檢驗科技成果能否“點石成金”的試驗場。東(dong) 北三省教育和科技部門搭建中試熟化平台,出台激勵政策,讓高校專(zhuan) 家走進企業(ye) ,讓科研成果從(cong) 論文變為(wei) 產(chan) 品。
一手對接高校,一手對接企業(ye) 。2023年,長春市科技局和吉林大學共建吉林大學概念驗證中心,確保科研成果在技術路線和商業(ye) 模式上的可行性,實現“從(cong) 0到1”的轉化。
遼寧省采用充實、調整、合並、撤銷等方式,優(you) 化重組高校科研平台。2023年遼寧高校新增重組6個(ge) 全國重點實驗室、8個(ge) 教育部科研平台。
黑龍江省在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大慶建設首批7個(ge) 創新創業(ye) 生態圈,加快科教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創新發展優(you) 勢。
脫下實驗服、穿上工作裝,一批批高校學者走進企業(ye) 。
“把研究搬入車間,以科技服務生產(chan) 。”遼寧工業(ye) 大學啟動博士入企行動,為(wei) 企業(ye) 提供“一對一”的技術指導和谘詢服務。
東(dong) 北師範大學出台政策,將成果轉化獎勵前置,按照學校和成果完成人1:9的比例分配成果所有權,突破高價(jia) 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瓶頸問題。
哈爾濱工程大學設立“服務龍江專(zhuan) 項”基金,選派教師及研究生團隊深入企業(ye) 一線,牽引校企協同創新,推動校內(nei) 成熟科技成果就地應用轉化,構建“沉浸式”校企融合新模式,促進新質生產(chan) 力生成。
“政府和學校為(wei) 校企合作搭台拉幕,一線教師成為(wei) ‘登台唱戲’的主角,助力化解製約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ye) 發展的瓶頸問題,產(chan) 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黑龍江省科技廳副廳長石兆輝說。
“牽線”實驗開發 校企“雙向奔赴”
推動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關(guan) 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chan) 業(ye) 升級。東(dong) 北三省以產(chan) 業(ye) 升級的難點痛點為(wei) 導向,采取“揭榜掛帥”製度,推進校企對接,讓科技為(wei) 產(chan) 業(ye) 升級點火助力。
企業(ye) “出題”,高校“解題”。
沈陽市沈陽農(nong) 業(ye) 大學禾豐(feng) 體(ti) 育館內(nei) ,人潮湧動、互動熱烈,在這裏舉(ju) 行的遼寧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大會(hui) 上,科技點子與(yu) 企業(ye) 需求激烈碰撞。遼寧省教育廳現場發布高校科技成果和企業(ye) 關(guan) 鍵技術需求,為(wei) 雙方搭建橋梁。
在沈陽市沈陽農(nong) 業(ye) 大學禾豐(feng) 體(ti) 育館舉(ju) 辦的遼寧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大會(hui) 現場(2023年9月攝)。新華社發
“今天,我校與(yu) 企業(ye) 簽署的技術合同金額達1235.4萬(wan) 元,再創新高!”沈陽農(nong) 業(ye) 大學相關(guan) 負責人說。
“技術瓶頸如何突破?”“產(chan) 品缺陷如何彌補?”長春市科技局舉(ju) 辦的吉林大學生物醫藥專(zhuan) 場科技成果路演會(hui) 上,醫藥企業(ye) 圍繞麵臨(lin) 的技術問題與(yu) 高校科技人員熱烈交流。像這樣的對接、路演、培訓活動,在長春科技大市場內(nei) ,幾乎每天都要舉(ju) 行。
“我們(men) 按照企業(ye) 的需求,采取‘揭榜掛帥’製度,讓高校科研力量為(wei) 產(chan) 業(ye) 升級提供源頭活水。”長春市科技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航空航天、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材料、智能農(nong) 機……黑龍江謀劃部署省重點研發計劃專(zhuan) 項,圍繞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開展技術攻關(guan) 。通過重點研發計劃“揭榜掛帥”等重大項目支持,引導企業(ye) 與(yu) 高校、科研院所組成聯合攻關(guan) 體(ti) 。
在“揭榜掛帥”製度下,科技創新“增量器”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車間裏,焊花四濺,由長春工業(ye) 大學和吉林省百浪汽車裝備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多車型門檻前部輸送設備,快速地將汽車前門檻送到焊接線上,實現了不同車型白車身側(ce) 圍前門檻的快速定位及傳(chuan) 輸。以此為(wei) 代表的係列技術成果提高了企業(ye) 生產(chan) 線的自動化程度和產(chan) 品質量,節約了企業(ye) 成本。
礦廠內(nei) ,上千平米的選礦車間內(nei) 空無一人、幾十噸的重型設備周圍無人值守,生產(chan) 線上各個(ge) 工藝過程卻正常運行……遼寧撫順罕王選礦廠依靠中國工程院院士、東(dong) 北大學教授柴天佑主導設計的智能優(you) 化決(jue) 策與(yu) 控製一體(ti) 化技術,每天完成上千噸高品位鐵礦石生產(chan) 。
冰天雪地,童話城堡,一塊塊冰磚被機器精準切割完畢。哈爾濱工業(ye) 大學任秉銀教授團隊解決(jue) 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長期沒有標準冰砌塊自動化生產(chan) 設備問題,他們(men) 研發的基於(yu) AI視覺的冰砌塊質量智能檢測算法取得多項成果。
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 成果應用到產(chan) 業(ye) 裏
通過產(chan) 研深度融合,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實現升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快速起航,東(dong) 北高校的科技力量為(wei) 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持續助力。
哈爾濱工業(ye) 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與(yu) 北大荒集團深入合作,肥沃的黑土地上,多項人工智能模型“走”進田間地頭。
校企合作開發的農(nong) 業(ye) 遙感、長勢分析、病蟲害檢測、雜草識別等感知模型逐漸完成,實現耕、種、管、收主要環節無人化,精準作業(ye) 、降本增效成果顯著。
2024年4月18日,在哈爾濱工業(ye) 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人員在進行數據編程。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我們(men) 不斷推動農(nong) 工交叉研究,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引領現代農(nong) 業(ye) 建設。”哈爾濱工業(ye) 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金晶說。
在珩輝光電測量技術(吉林)有限公司,溫室氣體(ti) 濃度監測儀(yi) 就像一隻靈敏的鼻子,可以“嗅”出大氣中的碳排放濃度變化,精確測量出碳排放量。
2024年3月14日,在位於(yu) 吉林長春的珩輝光電測量技術(吉林)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裝配光學測量儀(yi) 器。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公司創辦人常帥介紹,他們(men) 利用長春理工大學的技術成果,聚焦環保、能源、交通行業(ye) ,已研發出雙波段氣溶膠激光雷達、測風激光雷達及高精度溫室氣體(ti) 濃度測量儀(yi) 等序列化產(chan) 品,可準確反演大氣透過率、環境汙染源排放、風速風向、碳通量碳濃度測量,未來可貢獻數億(yi) 元產(chan) 值。
很長一段時間,國內(nei) 各大醫院用於(yu) 血細胞分析的關(guan) 鍵醫療設備均被國外企業(ye) 壟斷。在大連理工大學彭孝軍(jun) 院士的帶領下,樊江莉教授與(yu) 團隊成員一道,成功研發出“基於(yu) 靶向性近紅外熒光染料”的高端五分類血液細胞分析係統,用於(yu) 血常規檢測,其檢測結果準確快速,不僅(jin) 打破了國外企業(ye) 的壟斷,價(jia) 格也隻有進口設備的一半。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樊江莉(左)教授與(yu) 同事及學生查看實驗結果(2021年11月攝)。新華社發
2023年,吉林省高校共承擔成果應用及科技服務項目1272項,技術轉讓合同數452個(ge) ;黑龍江省支持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50項,帶動企業(ye) 研發投入5.26億(yi) 元;遼寧省普通高校轉化科技成果7638項,轉化合同金額40.26億(yi) 元。
“我們(men) 要進一步強化有組織科研,不斷強化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努力實現更多‘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強’的突破成果,切實擔負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任。”吉林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薑治瑩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