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4日),在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hui) 上,《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報告(2023年)》正式發布。這是我國首次對數據資源進行“全麵體(ti) 檢”。根據國家數據局等多部門的最新調查結果,我國數據生產(chan) 的規模優(you) 勢基本形成。
我國數據年產(chan) 量相當於(yu) 千萬(wan) 個(ge) 國圖的數字館藏
2023年,全國數據生產(chan) 總量達到32.85澤字節(ZB),這相當於(yu) 1000多萬(wan) 個(ge) 中國國家圖書(shu) 館的數字資源總量。和2022年相比,我國數據年產(chan) 量增長22.44%,其中,和智能網聯汽車相關(guan) 的出行數據,同比增幅達到49%;和工業(ye) 機器人等智能生產(chan) 設備相關(guan) 的製造數據,同比增幅為(wei) 20%。今年,預計我國數據生產(chan) 量增長將超過25%。
國家工業(ye) 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蔣豔:隨著5G、AI技術的快速發展,內(nei) 容製作、影像視聽等民生消費領域的新的業(ye) 態不斷湧現,隨之帶來的非結構性數據對我國數據總規模的貢獻是巨大的。
與(yu) 此同時,調查發現:在2023年全年生產(chan) 的數據量中,隻有2.9%被存儲(chu) ,這意味著一些數據在源頭就被拋棄;另外,在存儲(chu) 數據中,一年未使用的數據占比約為(wei) 四成,這說明不少數據被存儲(chu) 後不再被讀取和複用。
北京交通大學信息管理理論與(yu) 技術國際研究中心教授 張向宏:數據生產(chan) 多、存儲(chu) 少,這是一個(ge) 全球的普遍規律,數據就像我們(men) 的水果一樣,容易腐爛而會(hui) 失去價(jia) 值。當然從(cong) 另一方麵也說明,我國在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方麵還有待於(yu) 進一步提高。
算力規模增長快 智能算力占比約30%
算力,被稱為(wei) 人工智能的“發動機”,是新質生產(chan) 力。新出爐的《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報告(2023年)》顯示,我國算力規模增長快,大模型計算需求不斷增加。
到2023年年底,全國2200多個(ge) 算力中心的算力規模約為(wei) 230百億(yi) 億(yi) 次浮點計算/秒(EFLOPS)。什麽(me) 概念?這可以讓100輛新車的上萬(wan) 次碰撞測試在1分鍾內(nei) 完成。在過去的2023年,全國算力規模同比增長約為(wei) 30%。目前,在所有算力中,智能算力占比提高到約30%。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歐陽日輝:智能算力的需求增長這麽(me) 快,主要來自大模型的發展,我們(men) 的通用大模型發展很快,行業(ye) 的垂直的這種大模型發展也很快。比如說,我們(men) 在金融行業(ye) 、醫療行業(ye) 、政務領域裏麵,對智能大模型和智能算力的需求是越來越大。
在算力的區域分布上,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算力規模占比達到近60%,東(dong) 部地區的數據存儲(chu) 和計算利用率要高於(yu) 西部地區。
2023年我國公共數據開放量同比增長16%
公共數據,是數據領域中最大的“富礦”。《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報告(2023年)》顯示,我國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已經初見成效。
2023年,我國公共數據開放量同比增長16%;省級政府開放數據量比2022年增長18.5%。北京、浙江、上海、重慶等15個(ge) 地區的省級數據管理部門開始探索“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機製”,就是把公共數據拿出來,授權給相關(guan) 企業(ye) ,形成公共數據產(chan) 品,向社會(hui) 提供服務。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歐陽日輝:我們(men) 看到公共數據對外開放的量增速非常快,也可以看到公共數據獲取的渠道和場景越來越豐(feng) 富。
今年以來,記者注意到,不少地方紛紛成立“數據集團”,加快盤活公共數據。不過整體(ti) 來看,現有的數據供給難以滿足當下旺盛的需求,例如,在數據交易機構中,消費民生領域數據產(chan) 品購買(mai) 方數量是供給方的2.4倍。
國家工業(ye) 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蔣豔:隨著數據技術快速發展,數據基礎製度不斷完善,數據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不斷提升,供需不匹配的現象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