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沒有變,樹還是那樣的綠,石板路還是彎彎曲曲。”時隔5年,81歲的美國友人霍普·賈斯特曼(中文名賈和普)再次來到中國,第二十四次踏上古蜀道。
自2001年第一次踏上古蜀道以來,20多年間,賈和普多次來到中國,用腳步感知古蜀道的魅力,並通過出版書(shu) 籍、開通網站和拍攝紀錄片,向全世界推薦古蜀道,成為(wei) 宣傳(chuan) 中國古蜀道曆史文化的國際使者。
見證
從(cong) “蜀道難”到“蜀道暢”
中國四川廣元市劍閣縣,翠雲(yun) 廊古蜀道。陽光灑在高大繁茂的樹冠上,透過枝葉在石板路上投下明暗交織的光影。遠遠走來幾位老人,一頭白發的賈和普走在最前麵。再次重走古蜀道,她眼中閃爍著興(xing) 奮和欣喜,“每次走上這條路,都像是在中國數千年的曆史裏穿梭,總覺得看不夠。”
作為(wei) 中國曆史上連接中原與(yu) 西南地區的交通大動脈,古蜀道是一條從(cong) 長安(今陝西西安)翻越秦嶺,經漢中盆地通往成都平原的古代交通通道,距今超過2300年曆史。
3月15日,賈和普從(cong) 劍閣縣普安鎮啟程,開始了她的第二十四次古蜀道之旅。一路途經翠雲(yun) 廊、劍門關(guan) 、昭化古城等地,行程超過300公裏。
古蜀道上,賈和普走走停停,或是拍攝新的路標,或是向當地朋友請教地名細節,又或是給身邊的美國朋友介紹古蜀道文化和中國曆史。“你們(men) 看這裏,起初這裏是平整的,並沒有馬蹄凹痕,隨著不斷有馬踩過,日積月累,這個(ge) 凹痕就慢慢形成了。”賈和普指著一處路麵說。
“每一次行走古蜀道,都給我帶來很大的震撼和感動。”回憶起這些年行走古蜀道的故事,賈和普思緒萬(wan) 千。“從(cong) 前,我會(hui) 沿著土路走,有時候雨後的路太過泥濘,遇到岔路就容易‘迷路’。慢慢地,我發現古蜀道旁的古樹可以幫助我辨別方向,隻要朝著有古樹的方向走,就能找到正確的路。後來,古蜀道鋪上了平整的石板,我再也不會(hui) ‘迷路’了。現在就更好了!古蜀道旁設置了各種指示牌,還修建了可以喝茶、休息的驛站,這條古老的道路變得更加有趣了。”賈和普說。
在賈和普的古蜀道記憶中,古樹是很重要的存在。沿著曲折的石板路,兩(liang) 側(ce) 都是遮天蔽日的古樹,“隨便一棵就有上千年的曆史。”這裏是目前中國存世時間最長、麵積最大、數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樹群,現存古樹7803株,其中古柏7778株,平均樹齡1050年。
在古蜀道,植柏護柏的傳(chuan) 統古已有之,代代相傳(chuan) 。如今,每一株古樹都有“身份證”,遊客隻要打開手機掃一掃古樹的電子檔案二維碼,就可以得知它的品種、樹齡、生長狀態、保護模式、巡護交接記錄等信息。“這些古樹之所以保護得這麽(me) 好,得益於(yu) 當地百姓世代共同守護。比如,當地在修路、修隧道時都特意避開古樹。”賈和普對記者感慨。
不遠處,西成高鐵線上不時有列車呼嘯而過。2017年底,西成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時速可達250公裏。秦嶺天塹一夕貫通,“蜀道難”成為(wei) 曆史。2018年4月,賈和普第一次乘高鐵從(cong) 成都抵達劍門關(guan) 。“在中國詩人李白的《蜀道難》裏,他寫(xie) 下‘蜀道之難,難於(yu) 上青天’。現在,從(cong) 成都乘高鐵到劍門關(guan) 隻需要一個(ge) 多小時!如果李白再來古蜀道,他一定會(hui) 寫(xie) 出不一樣的詩句。”賈和普笑著說。
古蜀道旁,1956年通車運營的寶成鐵路、2011年通車的京昆高速公路廣陝段、2017年全線通車的蘭(lan) 渝鐵路,以及匯入長江的嘉陵江航道縱橫交錯。一條條公路、一座座橋梁、一支支鐵路線連通巴蜀大地……曾經古老的出川門戶廣元,如今已成為(wei) 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賈和普與(yu) 同伴分享著自己多年來在中國的見聞,感歎著當地從(cong) “蜀道難”到“蜀道暢”的飛速變遷。
“我對這條路,這段曆史,這種文化傳(chuan) 承力量的熱愛從(cong) 未消退。”一路上,賈和普多次重複這句話。在她看來,古蜀道不隻是詩句裏的文字、博物館裏的展品,還是可以感知、觸摸到的真實存在,也是中國發展變化的生動注腳。
熱愛
從(cong) “蜀道迷”到“蜀道通”
賈和普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ya) 州費城,她和古蜀道的緣分始於(yu) 大學時代。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曼荷蓮女子學院攻讀藝術史的賈和普,選修了中國藝術課程。1963年,在一次跟隨老師去波士頓參觀展覽時,唐代李昭道的名畫《明皇幸蜀圖》吸引了她:直插入天的岩壁、懸空突出的棧道、曲折迂回的小路……群峰競秀的中國蜀地山水躍然紙上。“那個(ge) 場景太美了!我好奇那樣的景致是否真實存在?畫上的幾行中國書(shu) 法瀟灑飄逸,雖然讀不懂,但我從(cong) 此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並開始學習(xi) 中文。”賈和普說。
2001年,賈和普偶然讀到一篇介紹中國古蜀道的文章,一張棧道的配圖讓她確認了李昭道畫中所描繪的千年古道至今依然存在,她立刻萌生了親(qin) 眼去看看的想法。不久後,當時58歲的賈和普遠渡重洋,來中國尋找那條畫中的路。
“我原本計劃先乘坐公交車到當地,再繼續打聽如何走,結果一不小心直接‘闖’進了古蜀道。那一刻,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髒仿佛都停跳了一拍。”盡管時隔20餘(yu) 年,賈和普對當時的激動之情仍記憶猶新,“我仿佛走進了那張讓我神往已久的中國傳(chuan) 統山水畫,腳下真真切切踩著的是有著2000餘(yu) 年曆史的古蜀道。我總覺得,自己與(yu) 古蜀道有一種奇妙的聯係,仿佛曾經在這裏生活過。”賈和普說。
這次旅行並不是賈和普第一次到訪中國。1996年,她曾到中國遊覽過長城、黃山、峨眉山等許多享譽世界的風景名勝,度過了非常美好的時光。“但我一直都渴望探索中國更多的自然風光,探尋更多不為(wei) 人知的中國曆史和文化故事。5年後,這個(ge) 心願在古蜀道實現了。”一段奇妙的旅程就此開始。賈和普開始一遍遍地帶家人和朋友來中國,以廣元市劍閣縣為(wei) 中心,在古蜀道不知疲憊地行走、探尋。“如果說第一次走古蜀道是出於(yu) 好奇,那麽(me) 此後的20多次則是出於(yu) 熱愛。”她說。
每次返回美國費城,賈和普都會(hui) 將行走古蜀道的照片衝(chong) 洗出來並編號珍藏,這些資料清晰地記錄了20多年來她鏡頭下的古蜀道變遷。“古蜀道是這樣美、這樣充滿曆史和文化的痕跡,我應該把它介紹給更多美國人,讓更多人了解古蜀道、了解中國曆史和文化!”有了這樣的想法後,從(cong) 2003年起,賈和普幾乎每年都會(hui) 花2—4個(ge) 月的時間到中國行走古蜀道。從(cong) 陝西西安到四川成都,再到四川廣元,許多地方留下她行走、記錄的身影。
2007年,賈和普撰寫(xie) 的英文書(shu) 籍《中國古蜀道行走指南》在美國出版,這本436頁的書(shu) 籍圖文並茂地記錄了古蜀道的風貌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大到具體(ti) 路線,小到食宿費用……生動、細致的內(nei) 容讓前往古蜀道的外國遊客有了“錦囊”。除了寫(xie) 書(shu) ,她還建立網站、舉(ju) 辦展覽,“我要努力把古蜀道曆史文化推介給更多人。”
從(cong) “蜀道迷”變成“蜀道通”,賈和普傾(qing) 注了多年的時間和心血,如今她已是一名推廣中國古蜀道曆史文化的國際使者。“古蜀道古老而又生動,穿越千年時光,如今依然生機勃勃,就像中華文明一樣,生生不息、源遠流長。”在母校曼荷蓮女子學院的一場演講中,賈和普飽含深情地說。
友誼
從(cong) “一人行”到“眾(zhong) 人行”
這次重訪古蜀道,賈和普是和9位同伴一起來的。同伴中有熱愛中國曆史文化的友人,也有被古蜀道吸引主動聯係她的陌生人。他們(men) 中年齡最小的68歲,最大的82歲,來自美國華盛頓特區、西雅圖、紐約等多個(ge) 城市。他們(men) 中的許多人是第一次踏上古蜀道。“我想對古蜀道說聲謝謝,感謝它能讓我欣賞到如此美麗(li) 的風景,讓我有機會(hui) 追溯並感受到中國數千年來的文化積澱和內(nei) 涵。”賈和普的好友芭芭拉·克洛維爾說。
這不是賈和普第一次“帶團”走古蜀道。2015年,廣元市廣播電視台根據賈和普的經曆拍攝了紀錄片《蜀道使者》,在海外視頻網站發布後,許多國際友人對古蜀道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他們(men) 聯係上賈和普,與(yu) 她相約結伴同行。“在我重走古蜀道的過程中,有越來越多的美國朋友加入進來。我們(men) 還結識了許多中國朋友,大家互相交流、分享體(ti) 驗,非常開心。”賈和普高興(xing) 地說。
74歲的劉紀漢祖籍四川內(nei) 江,在美國工作生活了半個(ge) 多世紀,先後回過四川5次,但從(cong) 未踏足過古蜀道。他的妻子看到賈和普行走古蜀道的報道後很激動,通過網絡地址聯係上賈和普,夫妻倆(lia) 一起報名參加了這次的活動。走在古蜀道上,劉紀漢每每被那些青石板路和參天古柏所吸引,“下一次如果有機會(hui) ,我還會(hui) 帶著家人、外國友人再來重走古蜀道。”
3月19日,劍閣縣授予賈和普“劍門蜀道國際旅遊終身推介大使”稱號,以感謝她在研究古蜀道曆史、宣傳(chuan) 古蜀道文化等方麵做出的努力,這也是當地頒出的第一個(ge) 終身推介大使稱號。“我很開心也很自豪,未來我還會(hui) 繼續重走古蜀道、介紹古蜀道,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古蜀道。”賈和普說。
數十年如一日的探索和研究,賈和普對中國的熱愛愈發深沉,這份熱愛也影響到她的家人、朋友。賈和普的丈夫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兒(er) 子馬克在大學選修了中國文化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小孫女伊麗(li) 絲(si) 也經常跟著她唱中文歌、寫(xie) 書(shu) 法。“我計劃在有生之年,每年都來古蜀道走一走。希望更多美中青年人可以加入其中,我相信會(hui) 有更多年輕人喜歡上這裏,參與(yu) 保護這裏,讓古蜀道煥發新生機。”賈和普說。
2015年到訪古蜀道時,賈和普曾親(qin) 手栽種過一株小柏樹苗,如今這棵柏樹已經長得比她還高出許多了。這次古蜀道之行中,她又和美中友人一起種下了兩(liang) 株柏樹幼苗。“我和朋友們(men) 約好了2025年再在此相會(hui) !未來,我期待古蜀道成為(wei) 連接美國和中國民間交流的橋梁,希望古蜀道故事能夠成為(wei) 美中人文交流這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上的一片閃閃發光的綠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