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貴州省貴陽市烏(wu) 當區新堡布依族鄉(xiang) 王崗村,一場雨喚醒了房前屋後的新綠。正值農(nong) 忙時節,村民穿梭在田間地頭。沿著進村的路右轉,楓香染工作坊內(nei) ,雨點打在染缸上,桌上的楓香油已經溫熱,做好準備工作後,前些天畫好的布要進染缸了。
楓香染技藝是用楓香油作為(wei) 防著色劑在白布上作畫,之後進行染色的手藝,基本工藝流程分為(wei) 燒油、畫油、染布、煮、漂洗、晾曬等。2020年,楓香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韋麗(li) 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楓香染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出生在布依族村子的韋麗(li) ,從(cong) 小跟著母親(qin) 印染、畫畫,關(guan) 於(yu) 印染的每個(ge) 細節都融在了骨子裏。大學畢業(ye) ,她選擇去旅行社工作,在旅行社工作了近10年,參觀學習(xi) 了各地各民族的優(you) 秀文化。
或許是對印染的認可和喜愛,近10年的遊曆學習(xi) ,促使韋麗(li) 決(jue) 定離職回家鄉(xiang) 專(zhuan) 業(ye) 從(cong) 事布依草木織染和刺繡。她要用自己多年來掌握的草木織染技藝、刺繡技藝創作旅遊服飾產(chan) 品,把自然之色印染在衣服上。物承其美,更要物盡其用。2017年,韋麗(li) 在家鄉(xiang) 王崗村成立“駱越魂楓香染工作坊”。
“帶團旅遊的時候,我每次穿的楓香染衣服和背的包都會(hui) 被遊客稱讚,時間久了總有人問這些衣服包包在哪裏可以買(mai) 到,這就是自己民族的東(dong) 西,必須要有人來做。”說起當初回來開辦楓香染工坊,韋麗(li) 的神情變得豐(feng) 富起來。回來以後,韋麗(li) 把“駱越魂工坊”定義(yi) 為(wei) 一家文化機構,同時承擔非遺傳(chuan) 承、研學、產(chan) 品設計、銷售等諸多內(nei) 容,她希望能夠激活現代村莊生活中的文化與(yu) 經濟功能。
鄉(xiang) 村地區生活著一大批手工技藝從(cong) 業(ye) 者和民俗文化組織者,手藝的傳(chuan) 承關(guan) 鍵也正在這一大批手工技藝者中。為(wei) 了更好學習(xi) 楓香染,韋麗(li) 欲拜楓香染第四代傳(chuan) 承人楊光成為(wei) 師,然三顧而不成,最後在他人的幫助下,楊光成才將其收入門下。韋麗(li) 經過3年的嚴(yan) 格考核學習(xi) ,正式成為(wei) 楊光成的徒弟。2022年2月,韋麗(li) 被貴陽市文化和旅遊局認定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楓香染的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韋麗(li) 告訴記者,她一直覺得這門技藝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獨特不可複製的,“原本布依族的服飾就很有特色,在現代設計理念的融合下,這類產(chan) 品很有市場,帶動著周邊的發展。”
王崗村距市中心36公裏,2019年入選貴州第一批省級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享有“庖湯第一村”的美譽,以“三盤四碟八大碗”而遠近聞名,近幾年,楓香染成為(wei) 遊客到村子的重點打卡項目。
王崗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花葵告訴記者,過去這幾年,村裏麵與(yu) 楓香染工作坊組織非遺體(ti) 驗活動,每年累計接待遊客2萬(wan) 人次,另外通過培訓當地婦女印染技術,指導她們(men) 製作楓香染服飾,作品會(hui) 統一收購賣到市場上,目前,培訓已覆蓋新堡布依族鄉(xiang) 所有村莊。
堅持在王崗村做楓香染的同時,韋麗(li) 也想把她的經驗和方法拓展到王崗村之外的地方。2021年,韋麗(li) 來到貴州航空職業(ye) 技術學院,在與(yu) 老師們(men) 多次交流後,結合楓香染的特點、應用場景,並以學院服裝專(zhuan) 業(ye) 的學生為(wei) 學習(xi) 主體(ti) ,在傳(chuan) 授楓香染、紮染等技藝給學生的同時,借助學生的新媒體(ti) 技術和專(zhuan) 業(ye) 設計,探索文旅融合業(ye) 態,打造一批符合年輕人審美的旅遊商品,進一步增強非遺傳(chuan) 承的發展活力。
采訪結束的時候,貴州航空職業(ye) 技術學院的畢業(ye) 生敖露露在韋麗(li) 的指導下做好了一條馬麵裙。整理裙擺間,敖露露告訴記者:“比起服裝專(zhuan) 業(ye) 畢業(ye) 以後進入服裝工廠,在這裏的學習(xi) 是一件很有內(nei) 核的事情,我們(men) 自己的東(dong) 西,要自己來守護。”在敖露露看來,非遺文化是現代服飾能在時尚潮流中出彩的關(guan) 鍵之一。
一抹靛藍深幾許。韋麗(li) 很喜歡楓香染中的“牽藤花”圖騰,它連續、不間斷,代表長長久久。一代又一代的傳(chuan) 承人,在做好技藝的同時,搭好平台、遞好梯子,在產(chan) 才聯動中更好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正是鄉(xiang) 村非遺在新時代薪火相傳(chuan) 的關(guan) 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