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積極探索文化強國實踐路徑

發布時間: 2024-05-31 11:06:00 來源: 經濟日報

  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著力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提出一係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進一步回答了為(wei) 什麽(me) 要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如何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等問題,清晰展現了文化強國建設的中國邏輯。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標誌著我們(men) 黨(dang) 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men) 黨(dang) 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為(wei) 進一步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麵向未來,我們(men) 要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根本遵循,牢牢把握文化強國建設的實踐路徑,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

  第一,堅持黨(dang) 的領導,牢牢把握黨(dang) 的文化領導權不動搖。

  黨(dang) 的領導必須是全麵的、係統的、整體(ti) 的。堅持和加強黨(dang) 的全麵領導,需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一個(ge) 領域都不能少,一個(ge) 環節都不能漏。堅持黨(dang) 的文化領導權,是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保證。要不斷鞏固和加強黨(dang) 對文化事業(ye) 的領導,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當前,牢牢把握黨(dang) 的文化領導權不動搖,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新的時代條件下,要堅持思想建黨(dang) 、理論強黨(dang) ,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更好把科學理論轉化為(wei)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精神力量。二是把黨(dang) 的領導貫穿於(yu) 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的各方麵各領域。堅持黨(dang) 管宣傳(chuan) 、黨(dang) 管意識形態、黨(dang) 管媒體(ti) 、黨(dang) 管互聯網,讓黨(dang) 的旗幟始終在宣傳(chuan) 思想文化戰線高高飄揚,切實把我們(men) 黨(dang) 的領導優(you) 勢轉化為(wei) 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的強大動力。三是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堅持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緊緊圍繞舉(ju) 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xing) 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更好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hui) 、推動發展的作用。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不斷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動文化發展,從(cong) 根本上說就是為(wei) 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斷豐(feng) 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牢牢站穩人民立場,尊重人民主體(ti) 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權益,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切實增強人民群眾(zhong) 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群眾(zhong) 多樣化、立體(ti) 化、個(ge) 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多。當前,以人民為(wei) 中心推動文化建設,要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加快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優(you) 化城鄉(xiang) 公共文化資源和人員隊伍配置,完善覆蓋城鄉(xiang) 、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裏”。要著力增強優(you) 質文化產(chan) 品供給能力,堅持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的根本方向,繁榮發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努力創造和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精神文化產(chan) 品。要著力提高全社會(hui) 文明程度,紮實開展精神文明教育,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chuan) 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提升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hui) 文明程度。

  第三,堅定文化自信,始終保持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任何一個(ge) 國家和民族,隻有堅定文化自信,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才能在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要求我們(men) 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wei) 大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wei) 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養(yang) 分築牢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wei) 中華民族薪火相傳(chuan) 、發展壯大提供了豐(feng) 厚滋養(yang) 。必須堅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個(ge) 根脈,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更好地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中汲取精神獨立自主的養(yang) 分。要在實踐中總結中國經驗,發展中國理論。堅持以中國具體(ti) 實際為(wei) 研究原點,以我們(men) 正在做的事情為(wei) 中心,及時科學解答時代新課題,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將其凝結成時代的思想精華。要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應善於(yu) 將中國的成功經驗上升到規律性層麵,構建起既屬於(yu) 中國又屬於(yu) 世界的自主知識體(ti) 係,從(cong) 而擴大中國的學術話語權,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彰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世界意義(yi) 。

  第四,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守正創新是必然要求,也是重要方法論。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努力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才能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中國力量,為(wei) 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又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以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要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老樹發新枝”,堅持把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yi) 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不斷煥發新活力。要讓革命文化更好地傳(chuan) 承和弘揚,使革命文化成為(wei) 激勵人民奮勇前進的精神力量,在激揚信仰力量、凝聚價(jia) 值共識、淬煉思想自覺、優(you) 化輿論環境中不斷厚植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的紅色底蘊。要讓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唱響主旋律”,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zhong) 的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確保文化強國建設的社會(hui) 主義(yi) 方向。

  第五,堅持開放包容,在文化交流互鑒中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yu) 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我們(men) 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文化強國,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xi) 借鑒世界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在交流互鑒中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要求既能“引進來”,積極吸納外域文明的優(you) 秀成果,又能“走出去”,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其獨特魅力。也就是說,一方麵要兼收並蓄、博采眾(zhong) 長,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xi) 借鑒世界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讓中華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麵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強中國對外話語和對外敘事體(ti) 係建設,全麵提升國際傳(chuan) 播效能,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更加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增強中華文明傳(chuan) 播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

  (作者張 浩 係廣東(dong) 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山大學中共黨(dang) 史黨(dang) 建研究院執行院長 來源:經濟日報)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