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盧旺達北方省穆桑澤職業(ye) 技術學院內(nei) 的魯班工坊裏,學生通過電腦練習(xi) 操作機械臂。
新華社記者 吉 莉攝
人才是第一資源。作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中國和非洲麵臨(lin) 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人才培養(yang) 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近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及中非合作論壇等機製引領下,中非人才培養(yang) 合作蓬勃開展。隨著魯班工坊、孔子學院、“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計劃”等項目的實施,中國助力非洲培養(yang) 更多本土專(zhuan) 業(ye) 人才,為(wei) 非洲國家可持續發展增添動能。
人才培養(yang) 成為(wei) 中非合作亮點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近日公布的名單顯示,50所高校入選“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計劃”中方成員高校,252所高校被吸收為(wei) “中非大學聯盟”交流機製中方成員高校。“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計劃”是在“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基礎上推進實施的重要項目。中非高校交流機製擴容增效,是中國支持非洲教育的又一重大行動。
當前,人才培養(yang) 合作成為(wei) 中非合作的亮點之一。
在中國北京,首屆非洲基層幹部減貧交流研修班順利結業(ye) ,一批非洲國家學員從(cong) 中國脫貧攻堅經驗中受益良多;在尼日利亞(ya) 阿布賈,由中企投資建造的尼日利亞(ya) 聯邦交通大學正式投入使用,這是非洲首所交通大學;在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學,設在這裏的魯班工坊舉(ju) 行物資交接和教學基地揭牌儀(yi) 式,這座魯班工坊由中馬高校共同合作設立,教學場地由中企建設完成……近期,這些發生在中非各地的合作故事,勾勒出中非人才合作的生動圖景。
“中非人才培養(yang) 合作覆蓋領域廣泛。中國多年來助力非洲培養(yang) 本土人才,既有‘硬件’建設,又有‘軟件’支持。”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西亞(ya) 非洲研究所(中國非洲研究院)研究員張永蓬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新時代的中非合作》白皮書(shu) 顯示,中非擴大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合作。2012年以來,中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信托基金項目,累計已在非洲國家培訓1萬(wan) 餘(yu) 名教師。2018年以來,中國在埃及、南非、吉布提、肯尼亞(ya) 等非洲國家與(yu) 當地院校共建魯班工坊,同非洲分享中國優(you) 質職業(ye) 教育。中國還在非洲合作設立了61所孔子學院和48所孔子課堂。
張永蓬指出,根據中方發布的《中非人才培養(yang) 合作計劃》,中非在該領域的合作包括以下幾個(ge) 方麵:一是培養(yang) 現代化治理人才,如通過舉(ju) 辦官員研修班交流治國理政及發展減貧經驗。二是培養(yang) 經濟社會(hui) 發展人才,如中非合作設立魯班工坊、實施“未來非洲—中非職業(ye) 教育合作計劃”等,促進非洲技術型工人的成長及職業(ye) 教育的發展;三是培養(yang) 科教創新人才,如實施“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計劃”、為(wei) 非洲留學生提供政府獎學金、針對蒙內(nei) 鐵路等具體(ti) 項目需求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等;四是培養(yang) 改善民生福祉人才,涉及醫療衛生、文化、旅遊、媒體(ti) 等多方麵。
中國主動回應非洲發展需求
當前,非洲正處於(yu) 人口紅利潛力期。預計到2050年,非洲人口將占全球人口的1/4,且超過一半人口年齡在25歲以下。非洲國家迫切需要提高青年勞動技能,增加有效就業(ye) ,將潛在人口紅利轉化為(wei) 現實發展動力,推動社會(hui) 穩定和經濟發展。
非洲國家重視教育及人才培養(yang) 。非盟《2063年議程》提出,支持青年成為(wei) 非洲複興(xing) 的動力,要讓70%的青年擁有一技之長,到2025年前培養(yang) 數千名非洲青年領袖。今年2月,非盟《2063年議程:第二個(ge) 十年執行計劃(2024—2033年)》,強調對高等教育進行變革。非盟還將2024年定位為(wei) 教育主題年。
中國主動回應非洲發展需求。近年來,在中非一係列合作機製及成果文件中,人才培養(yang) 合作都是重點內(nei) 容之一。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hui) 將“能力建設行動”作為(wei) 中非“八大行動”之一,包括設立魯班工坊、為(wei) 非洲培訓精英人才、提供獎學金及研修名額等。2021年,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hui) 議通過《中非合作2035年願景》提出,中非人力資源合作要達到新水平。中方宣布將與(yu) 非洲國家共同實施“九項工程”,其中就包括“能力建設工程”。2023年,中方發布《中非人才培養(yang) 合作計劃》等三項舉(ju) 措,支持非洲一體(ti) 化和現代化建設。
日前發布的“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計劃”及“中非大學聯盟”交流機製的中方成員高校,涵蓋數字教育、衛生、農(nong) 業(ye) 、貿易投資、礦業(ye) 資源、環境保護等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密切相關(guan) 的專(zhuan) 業(ye) 。中非高校合作的重點領域與(yu) 非盟“第二個(ge) 十年”目標密切銜接。
“中非人才培養(yang) 合作深入開展,立足於(yu) 中非友好合作大局。”張永蓬分析,中國與(yu) 非洲國家同屬發展中國家,在發展議題上有共同願景,在推動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上有共同目標。一方麵,中國的發展成就舉(ju) 世矚目,有較為(wei) 豐(feng) 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和文化教育資源。中國積極推動中非人才培養(yang) 合作,樂(le) 見非洲國家加快自主發展,成為(wei) 國際社會(hui) 中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麵,非洲國家普遍麵臨(lin) 本土人才短缺問題,迫切需要與(yu) 中國開展人才培養(yang) 合作,尋求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加快實現工業(ye) 化和農(nong) 業(ye) 現代化。這種互補性需求,推動中非開展人才培養(yang) 合作。
“在中非合作論壇等機製引領下,中非人才培養(yang) 合作有較完備的頂層設計。加之中非人員往來及人文交流日益頻繁,促進多元文化的交融互鑒,為(wei) 人才培養(yang) 合作奠定基礎。”張永蓬說。
助力非洲發展及中非合作
中非人才培養(yang) 合作碩果累累,得到非洲人士廣泛讚譽。
加納智庫非中政策谘詢中心執行主任保羅·弗林蓬表示,非洲擁有巨大的人口紅利,正處在工業(ye) 化進程中,中國對非職業(ye) 技術援助已成為(wei) 非中深化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wei) 非洲人才能力培養(yang) 作出了積極貢獻。
喀麥隆中等教育部中文教育總督學杜迪讚賞《中非人才培養(yang) 合作計劃》,認為(wei) 這既能幫助非洲年輕人和求學者提升個(ge) 人能力,還有利於(yu) 中國在自身發展較快的領域向非洲國家進行實質的技術轉移。
“人是生產(chan) 力的主體(ti) ,是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根本動力。非洲國家麵臨(lin) 人才短缺、人才流失及人才培養(yang) 難度大等一係列突出問題,製約著經濟社會(hui) 的可持續發展。”張永蓬指出,中非在多個(ge) 領域開展人才培養(yang) 合作,不僅(jin) 能為(wei) 非洲培養(yang) 大批本土專(zhuan) 業(ye) 人才,推動非洲農(nong) 業(ye) 、工業(ye) 、教育、文化、社會(hui) 治理等方麵的進步,還能培養(yang) 一批了解中非關(guan) 係、促進中非友好的青年人才,為(wei) 中非各領域合作及中非關(guan) 係的後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當前,中國正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所代表的新發展理念,與(yu) 非洲當前發展轉型需求及未來戰略願景高度契合。中非人才培養(yang) 合作的領域將進一步拓展。
“中國發展經驗對非洲有很強的借鑒意義(yi) 。”烏(wu) 幹達副總統辦公室經濟事務顧問安東(dong) 尼·穆拉表示,“期待中國未來能開設更多相關(guan) 培訓、研修課程,尤其是在新興(xing) 城市規劃、工業(ye) 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等領域與(yu) 我們(men) 開展更密切的合作”。
張永蓬認為(wei) ,隨著非洲2063年議程的推進,非洲國家的人才需求將持續增長,中非人才培養(yang) 合作將繼續擴大和深化。中非將致力於(yu) 培養(yang) 能夠適應未來發展趨勢的人才,尤其會(hui) 重視培養(yang) 新興(xing) 領域如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和綠色能源等方麵的專(zhuan) 業(ye) 人才,為(wei) 非洲國家可持續發展及中非合作增添更多動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