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綠進沙退,書寫造林治沙的呼和浩特答卷

發布時間: 2024-06-03 23:29:00 來源: 澎湃新聞

  造林、治沙,“青城”呼和浩特綠色傾(qing) 城。

  5月27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隨“萬(wan) 千氣象看中國·北疆綠潮奔湧”網絡主題傳(chuan) 播活動采訪團一行走進呼和浩特市,探尋“治沙、護綠、興(xing) 綠”的呼和浩特樣本經驗。

  白二爺沙壩的綠色傳(chuan) 奇

  昔日茫茫沙海,如今勃勃綠洲。

  是什麽(me) 神奇“魔術”,讓40年前的沙壩變成了育苗基地?

  和林格爾縣地處黃河中遊地段,白二爺沙壩就位於(yu) 該縣的南部,屬黃河中遊東(dong) 側(ce) 向西北黃土高原過渡的丘陵沙區。資料顯示,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這裏曾是和林格爾縣境內(nei) 風沙災害最嚴(yan) 重的地區之一,植被蓋度不足15%,每年有約200萬(wan) 噸泥沙經渾河輸入黃河,並且以每年3米左右的速度向東(dong) 西擴張,周圍一萬(wan) 多畝(mu) 農(nong) 田被流沙吞沒,五六個(ge) 村莊的居民不得不背井離鄉(xiang) 搬遷他處。

  沙進人退,惡性循環。

  要想保住家,必須先治沙。

  1982年6月14日,時任和林格爾縣縣長的雲(yun) 福祥帶領120名青年組成的治沙隊集結上壩,開啟了一場艱苦卓絕、感天動地的“人沙大戰”。

  “那時,為(wei) 了節約時間,我們(men) 每日都帶著幹糧去治沙。因為(wei) 氣候炎熱,早上帶來的幹糧到了中午已經發酸,我們(men) 就把壞的部分扒拉出去吃;中午休息,隻能用鐵鍬撐起衣服搭出來一塊陰涼遮住臉打個(ge) 盹兒(er)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時年20歲的劉俊錢就是120名青年組成的治沙隊中的一員,看著眼前綠色盎然的白二爺沙壩,如今已62歲的他,無限唏噓。

  40年,幾代治沙人披星戴月、戰天鬥地,將昔日黃沙漫漫、寸草不生的12萬(wan) 畝(mu) 沙地變綠洲的故事在白二爺沙壩真實上演。當植被進入自然恢複期後,12萬(wan) 畝(mu) 的白二爺沙壩被列為(wei) 自然保護區,其中66900畝(mu) 成為(wei) 國有林地。曾經的治沙人轉變成了護林員,繼續用腳丈量土地,守護這片來之不易的綠色。

  經過四十多年的治理,白二爺沙壩土壤結構發生了變化,據劉俊錢介紹,“現在已經可以做苗圃了”。眼下正值內(nei) 蒙古植樹造林季,國營白二爺沙壩林場200畝(mu) 保障性苗圃進入育苗忙碌期。據悉,現已培育了杏樹、榆樹、油鬆、沙棗、檸條、楊樹插條等苗木,預計年內(nei) 可生產(chan) 合格苗木400萬(wan) 株左右,“‘三北’工程需要什麽(me) 苗子,我們(men) 就提供什麽(me) 苗子”,驕傲之情,劉俊錢溢於(yu) 言表。

  如今,和林格爾正在高質量實施草種繁育基地建設。和林格爾縣林草局黨(dang) 委書(shu) 記、局長陳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2023年實施鞏固提升1290畝(mu) 、新建260畝(mu) ,共計1550畝(mu) 的基礎上,2024年繼續申報獲批鞏固提升1550畝(mu) ,項目的實施將有效破解製約草種業(ye) 發展的“卡脖子”問題,逐步形成“育繁推一體(ti) 化”發展。”

  數據顯示,麵積518萬(wan) 畝(mu) 的和林格爾縣,通過“三北”等重點工程的實施,截至目前林地麵積達169萬(wan) 畝(mu) ,草地麵積144萬(wan) 畝(mu) ,濕地麵積9.8萬(wan) 畝(mu) ,野生動植物數量穩步增加。

  白二爺沙壩的綠色傳(chuan) 奇,隻是呼和浩特生態治理的一個(ge) 縮影。

  大青山前坡的生態綠帶

  它是城市氧吧,也是生態綠帶。

  它就是雅瑪圖森林公園。

  雅瑪圖森林公園位於(yu) 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保合少鎮,以奎素村為(wei) 中心向外擴展,東(dong) 到麵鋪窯溝,西至奎素溝、野馬圖路,北至奎素小東(dong) 溝,南到甲蘭(lan) 板、惱包舊村、保合少村以北區域。包括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約2.3萬(wan) 畝(mu) 、大青山前坡綜合治理與(yu) 保護工程區約1.3萬(wan) 畝(mu) 與(yu) 敕勒川草原生態治理區約1.4萬(wan) 畝(mu) ,總麵積5萬(wan) 畝(mu) 。

  5月27日,澎湃新聞記者隨采訪團一行,站到公園的1號觀景平台遠眺,一望無際的綠色盡收眼底。

  “你沒有一個(ge) 向導,走進林區你就迷路了。因為(wei) 這兒(er) 樹多且高,有的地方就看不見光,”呼和浩特市林業(ye) 和草原局新城分局業(ye) 務科科長楊曉軍(jun) 說,“如今,這裏已是市民打卡遊玩的好去處!”

  楊曉軍(jun) 認為(wei) ,這是當地科學規劃,提高森林自我修複能力和抗風沙能力的結果,這也是自“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以來,這片土地發生的深刻變化。

  在他看來,通過40多年的生態建設與(yu) 保護,雅瑪圖森林公園自然生態係統逐漸恢複了其原真性、穩定性,區域內(nei) 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了矚目成就。“狐狸、麅子、野兔、黃鼬、鬆鼠等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在區域內(nei) 繁衍棲息,構築起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首府建設新格局。”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立足生態保護修複,持續加大生態建設力度,重點打造了大青山前坡生態綠帶、敕勒川草原、哈拉沁生態公園、吉沙公園等多處重要生態建設工程。

  呼和浩特市林業(ye) 和草原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郝利忠介紹,當前,呼和浩特重點在8個(ge) 旗縣區實施陰山北麓(河套平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林草濕荒一體(ti) 化保護修複項目和鞏固拓展區種草撫育項目,包括森林撫育、退化林修複、補植種草、退化草原生態修複和圍欄封育等。

  據介紹,呼和浩特市“三北”工程六期(2021-2030年)總任務是228.41萬(wan) 畝(mu) ,2021-2023年已完成71.58萬(wan) 畝(mu) ,占總任務的31.3%,任務實施進度位居內(nei) 蒙古自治區第2名;2024年—2025年,呼和浩特市將全力推動“三北”工程六期建設任務、堅決(jue) 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力爭(zheng) 用一年、確保兩(liang) 年在自治區率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和“三北”工程六期剩餘(yu) 156.83萬(wan) 畝(mu) 建設任務。

  微縮的生態治理試驗場

  沙化土地治理和“三北”工程,離不開科技助力。

  蒙草種業(ye) 中心,就是一個(ge) 微縮的生態治理試驗場。

  當日,記者隨采訪團一行,來到了位於(yu) 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的蒙草種業(ye) 中心。該中心是蒙草集團全國18個(ge) 專(zhuan) 項種業(ye) 研究中心、科研基地之一,集特色種業(ye) 保育繁推一體(ti) 化應用研究、生態保護與(yu) 修複科研試驗、生物多樣性實踐於(yu) 一體(ti) 的科研中心。

  在蒙草種業(ye) 中心,科技與(yu) 治沙緊密結合。據蒙草草原生態修複研究院院長陳翔介紹,“楊柴種子繩”就是草業(ye) 和生態修複領域首創,它是由“種子+肥料+保水劑”等編織而成的可降解紙繩,配合機械進行播種,能夠避免種子漂移、蟲噬,提升植物苗期抗逆性,同時節約種子用量高達60%。保水劑和微生物菌肥的加入,讓種子在環境惡劣的條件下成活率提升了15%到20%左右。“既提高了效率,又減少了治理成本。”

  除了“種子繩”技術,“蒙草”還圍繞草種、牧草、生態修複、機械研發、光伏治沙等關(guan) 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guan) 。

  陳翔表示,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蒙草”還牽頭創建了國家草業(ye) 技術創新中心(籌),從(cong) 50家共建單位征集篩選出技術類、產(chan) 品類、品種類、機械類、著述類共167項防沙治沙成果,為(wei) “三北”攻堅項目提供了有效技術支持。這些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進一步提升了防沙治沙的效率和效果。

  “萬(wan) 千氣象看中國·北疆綠潮奔湧”網絡主題傳(chuan) 播活動采訪團一行在呼和浩特看到,為(wei) 守護“生態綠”,青城人有多努力。

(責編: 王智霖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