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國際學術界對中華文明的曆史與(yu) 發展一直懷有濃厚的研究興(xing) 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於(yu) 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全麵係統深入闡述,也引發了海外學者的熱烈討論。圍繞相關(guan) 問題,本報記者近日采訪了土耳其安卡拉哈茲(zi) 巴伊拉姆大學教授吉來(Giray Fidan)。吉來不僅(jin) 是土耳其著名中國研究專(zhuan) 家,也是一位翻譯家,先後翻譯了《孫子兵法》《論語》《莊子》等中國傳(chuan) 統經典,曾獲第十屆中華圖書(shu) 特殊貢獻獎青年成就獎。吉來翻譯的《孫子兵法》是首個(ge) 從(cong) 漢語文言文直接翻譯成土耳其語的譯本,為(wei) 土耳其了解中國文化提供了寶貴的材料,也為(wei) 增進中國與(yu) 土耳其的文明交流互鑒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吉來告訴記者,連續性是中華文明有別於(yu) 全球其他文明的根本特性。在曆史長河中,文明衰亡、中斷、式微的現象屢見不鮮,但中華文明因其突出的連續性在世界文明之林獨樹一幟。連續性這個(ge) 突出特性根植於(yu) 中華文化,為(wei) 世界呈現了中華文明曆史發展與(yu) 韌性的獨特敘事。
吉來表示,從(cong) 早期階段至隨後複雜的王朝時代,中華文明經曆了政治動蕩、王朝更替、哲學轉變等重大變革。古代埃及、印度、兩(liang) 河流域也曾出現過古代文明,但皆因種種原因由盛而衰、最終消亡,或是被其他文明同化。唯有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脈相承、從(cong) 未中斷,一直延續到今天。中華文明在語言、組織文化等方麵也展現了突出的連續性。其中,漢語文言文的使用持續至20世紀早期,其沿用對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起到了關(guan) 鍵作用。作為(wei) 國家治理、思想與(yu) 文學的語言,文言文連接了不同的時代,也推動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與(yu) 思想遺產(chan) 代代相傳(chuan) 。遼闊的疆域與(yu) 龐大的人口規模也是中華文明長期持續的原因,使其文化傳(chuan) 統得以廣泛維護與(yu) 傳(chuan) 承,即使麵臨(lin) 內(nei) 憂外患也從(cong) 未中斷。總之,中華文明在曆史上經曆了各種變遷,但突出的連續性使其不同於(yu) 其他古代文明。這種連續性不是靜態的,而是一個(ge) 不斷適應與(yu) 維持的動態過程。可以說,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超越了曆史上其他任何文明,展現出非凡的文化韌性與(yu) 適應力。
吉來認為(wei)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源自《論語》中“和而不同”的概念。這個(ge) 成語概括了中華文明的一個(ge) 關(guan) 鍵能力,即在高度的文化多樣性中保持凝聚力。社會(hui) 的真正和諧不是通過保持一致性,而是通過尊重與(yu) 整合不同元素來實現的,地域廣闊、人口多元的中華文明就是這一原則的生動例證。中華文明擁有豐(feng) 富的語言與(yu) 文化習(xi) 俗,卻被共同的價(jia) 值觀和曆史連續性這條紐帶聯結著。在中國,統一性與(yu) 多樣性之間的相輔相成不是一種理想,而是塑造其文明發展軌跡的現實。
創新性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一個(ge) 關(guan) 鍵特征,在其漫長的曆史連續體(ti) 中均有體(ti) 現。吉來闡釋到,縱觀曆史,中國在推動全球技術和思想發展方麵發揮了舉(ju) 足輕重的作用,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四大發明就是明證。這些創新不僅(jin) 徹底革新了中國本土的相關(guan) 實踐,而且對世界其他地區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從(cong) 根本上改變了全球曆史進程。除了這些廣為(wei) 人知的發明外,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在其他領域表現得也很突出。例如,在農(nong) 業(ye) 領域,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促進了先進的灌溉和水產(chan) 養(yang) 殖技術的早期發展,大大提高了生產(chan) 力,推動了可持續發展。同樣,在醫學領域,中國古代從(cong) 業(ye) 者提出了複雜的健康和疾病理論,這些理論依舊是當今世界非傳(chuan) 統醫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過對《孫子兵法》等中國古籍的翻譯,吉來加深了對中華傳(chuan) 統哲學的認識。他表示,自古以來,中國傳(chuan) 統哲學就明確強調和平的價(jia) 值,這一原則也根植於(yu) 《孫子兵法》等經典著作中。盡管《孫子兵法》表麵上是一部軍(jun) 事著作,但仔細研究後就會(hui) 發現它對“不戰而勝”思想的不斷倡導。這部經典著作經常被誤解為(wei) 隻是關(guan) 於(yu) 戰爭(zheng) 的論述,但其從(cong) 根本上強調了通過非暴力手段解決(jue) 衝(chong) 突的戰略偏好。這種做法體(ti) 現了更深邃的中國思想,即優(you) 先考慮和平與(yu) 戰略遠見,而不是直接對抗。此類文本產(chan) 生的持久影響力,凸顯了和平作為(wei) 中國思想基石的深遠影響。縱觀曆史,這種哲學不僅(jin) 孕育了巧妙的軍(jun) 事戰術與(yu) 智慧謀略,更廣泛地影響了社會(hui) 價(jia) 值觀和國家治理實踐,體(ti) 現了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和平理念。
中土文明交流互鑒源遠流長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積極倡導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並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為(wei) 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應對全球共同挑戰貢獻了中國智慧。從(cong) 古代絲(si) 綢之路上的繁榮交流到現代外交關(guan) 係,中國和土耳其兩(liang) 大文明的交流互鑒源遠流長,深深地根植於(yu) 曆史和文化土壤中。
吉來表示,中國與(yu) 土耳其在曆史上的許多文化和知識交流尚未得到充分探索,在學術界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吉來的工作不是單純的翻譯,同時也在深入研究這一未被充分開發的領域。吉來目前參與(yu) 了一個(ge) 項目,研究奧斯曼帝國和中國明朝之間的早期互動,研究成果將於(yu) 兩(liang) 個(ge) 月後在土耳其出版(圖書(shu) 中文譯名為(wei) 《土耳其漢學的起源——從(cong) 中國紀行到現在》)。該書(shu) 重點關(guan) 注了中國思想和實踐對奧斯曼帝國精英的影響,以及這種文化影響產(chan) 生的更廣泛的啟示;詳細介紹了中國治理和哲學的各個(ge) 方麵。一些學者認為(wei) ,該書(shu) 傳(chuan) 遞出的一些中國智慧引發了16世紀奧斯曼帝國的重大改革。
在吉來看來,該書(shu) 所闡述的中國與(yu) 土耳其之間的曆史互動為(wei) 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個(ge) 有趣的例證。其中,來自中國的知識可能影響了另一個(ge) 帝國的重大變革。在20世紀的最初幾十年裏,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政策製定者也將注意力轉向新興(xing) 的土耳其共和國,將其視為(wei) 現代化轉型的典範。雙方的相互欽佩和學習(xi) 體(ti) 現了一種獨特而又充滿活力的關(guan) 係,但這種關(guan) 係在學術話語中受到的關(guan) 注比較有限。中國與(yu) 土耳其兩(liang) 個(ge) 文明之間的互惠學習(xi) 和思想交流是一個(ge) 獨特、潛力巨大的領域,值得進一步挖掘。這些研究可以為(wei) 國家如何吸收外部思想以滿足其特定需求,以及文明交流互鑒如何對全球曆史產(chan) 生持久影響提供深刻的啟迪,同時也可以豐(feng) 富人們(men) 對文化傳(chuan) 播和轉化機製的理解。
考察中土文化之間的相似性
中國與(yu) 土耳其都擁有豐(feng) 富的曆史和傳(chuan) 統文化。吉來認為(wei) ,考察不同文明之間的文化相似性也是一個(ge) 重要的研究領域,尤其在社會(hui) 禮儀(yi) 和家庭關(guan) 係領域,相似性比較容易察覺。這些共同點可以揭示出將不同社會(hui) 聯係在一起的共同社會(hui) 文化結構,反映出更深層次的曆史或跨文化互動。
此外,吉來還注意到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康有為(wei) 對土耳其的研究。1908年,康有為(wei) 到訪土耳其,對土耳其的教育、文化、經濟、政治等提出了獨特的見解。根據康有為(wei) 的觀察,土耳其菜在多個(ge) 方麵與(yu) 中國飲食文化有相似之處。康有為(wei) 不僅(jin) 強調了兩(liang) 者在食材等表麵上的相似性,還強調了它們(men) 在烹飪哲學和實踐中的潛在聯係,這些聯係在兩(liang) 種文化之間產(chan) 生了共鳴。社會(hui) 實踐、家庭動態和飲食傳(chuan) 統等這些中土文化之間相似的領域,為(wei) 進一步的學術探索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者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文化間的曆史交流互動如何影響兩(liang) 國的社會(hui) 規範和日常生活實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