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走“三北” 看攻堅——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科學治沙 久久為功

發布時間: 2024-06-04 22:53:00 來源: 央視網

  在內(nei) 蒙古毛烏(wu) 素沙地,無人機飛播、機器人栽種正當時,科技助力“植”此青綠。

  位於(yu) 黑龍江的“三北”農(nong) 田防護林裏,樹林嗬護著田塊,種糧、治沙兩(liang) 不誤。

  來到甘肅祁連山東(dong) 麓,雪山森林草原同框,一眼四季,生態屏障守住塔克拉瑪幹沙漠不擴散。

  走進陝西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國最大沙漠淡水湖,吸引近萬(wan) 隻遺鷗前來築巢產(chan) 卵。

  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科學治沙、久久為(wei) 功。

  一起走進祖國北疆的綠色長城——“三北”工程。

  何為(wei) “三北”?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yan) 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就集中在這裏。2023年6月5日至6日召開的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hui) ,明確提出“力爭(zheng) 用10年左右時間,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把“三北'工程建設成為(wei) 功能完備、牢不可破的北疆綠色長城、生態安全屏障”。“三北”究竟是哪三北,和我們(men) 的生活如何相關(guan) ,這場攻堅戰又該怎麽(me) 打?一起來了解。

  地圖看“三北” 橫貫東(dong) 北華北西北13省份

  什麽(me) 是“三北”?

  “三北”地區,橫貫我國東(dong) 北、華北、西北的13個(ge) 省(區、市),西起新疆、東(dong) 至黑龍江。在“三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的“三北”工程,建設範圍涵蓋551個(ge) 縣(旗、市、區)。

  這裏分布著我國84%的沙化土地和塔克拉瑪幹沙漠等八大沙漠、毛烏(wu) 素沙地等四大沙地。荒漠化、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導致的生態災害,製約著“三北”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構成挑戰。

  “不怕黃河決(jue) 了口,就怕沙漠手拉手”。20世紀70年代,三北地區沙漠化土地曾以每年超15萬(wan) 公頃的速度擴展,流沙壓埋農(nong) 田、牧場和水庫,切斷了鐵路公路。

  久久為(wei) 功 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三北”何以換新顏?

  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經過40多年的不懈努力,“三北”工程累計建設營造林保存麵積達4.8億(yi) 畝(mu) ,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實現“雙縮減”。草木正以柔韌之力重塑山河。曾經幾乎寸草不生的庫布其沙漠如今已黃綠相間、生機盎然。

  “下一場雨脫一層皮,累死累活餓肚皮”,曾經麵臨(lin) 嚴(yan) 重水土流失的黃土高原正加速“披綠”。一度連樹木都難成活的三河交匯處陝西潼關(guan) ,植被已大量恢複。如今,“三北”工程區61%的水土流失麵積得到有效控製。

  六期工程建設期 三大標誌性戰役打響

  “三北”工程攻堅戰怎麽(me) 打?

  眼下,總規劃73年、分八期進行的“三北”建設工程,已進入六期工程建設期(2021—2030年),也是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關(guan) 鍵期,正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以防沙治沙為(wei) 主攻方向,以築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為(wei) 根本目標。

  具體(ti) 來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渾善達克兩(liang) 大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三大標誌性戰役全麵打響。

  烏(wu) 梁素海的美麗(li) 蝶變

  在“三北”工程三大攻堅戰中,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是重中之重。這個(ge) 位於(yu) “幾字彎”頂部的點,就是烏(wu) 梁素海。它是河套灌區農(nong) 業(ye) 用水和生產(chan) 用水的承泄區,水質曾一度惡化為(wei) 劣V類,經過16年的漫長治理後,如今,烏(wu) 梁素海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現場水樣監測分析 多項指標大有改善

  現場水樣監測和分析顯示,水溫是32℃,pH是8.8,電導率是3.03,內(nei) 蒙古自治區環境監測總站巴彥淖爾分站副站長賈國慶介紹,pH和溶解氧都在合理值。

  人工監測結合38個(ge) 水質自動監測站的數據,給治理帶來更有針對性的支撐。工作人員表示,如今的水質較之16年前已經大有改善。當年,惡臭的水體(ti) 一度讓人根本無法靠近,湖麵上漂浮著黃藻,水體(ti) 更是完全不能接觸皮膚。

  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烏(wu) 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主任包巍介紹,從(cong) 2008年到2018年這十年間,巴彥淖爾市也針對烏(wu) 梁素海的綜合治理,開展了30多項的治理工程,但是總體(ti) 上來講,還是“就湖治湖”,治理效果一般。後來重新梳理了思路,認為(wei) 烏(wu) 梁素海的問題表象在水裏,但是根子是在岸上。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治理成果顯現

  2019年,烏(wu) 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複試點工程啟動。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治理、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整治、水土保持與(yu) 植被修複、河湖連通與(yu) 生物多樣性保護、農(nong) 田麵源及城鎮點源汙染綜合治理5種業(ye) 態全部被納入治理工作中,這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田”。

  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烏(wu) 拉特前旗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園區負責人 白恩澤:控水和控肥,尤其肥料這一塊,少施肥、精準施肥,又要保證綠色,同樣保證糧食不減產(chan) 。

  2021年,烏(wu) 梁素海流域保護修複案例入選了《基於(yu) 自然的解決(jue) 方案中國實踐典型案例》。2022年10月1日,烏(wu) 梁素海流域生態修複工程進入整體(ti) 驗收階段。

  水更清魚更肥鳥更多 繪出和諧生態畫卷

  如今,烏(wu) 梁素海已成為(wei) 鳥兒(er) 的家園。這段時間,一些鳥寶寶陸續出生了。剛出生沒多久的小疣鼻天鵝緊跟在父母身邊,有的還爬到爸爸媽媽的背上嬉戲遊水,憨態可掬的樣子,令人忍俊不禁。當地還通過組織增殖放流,用魚來治水。目前,烏(wu) 梁素海的水質已穩定在Ⅴ類,局部區域優(you) 於(yu) Ⅴ類。

  烏(wu) 梁素海海區管理大隊隊長劉文斌說:“我就在這出生,我在這工作30多年了。這兩(liang) 年隨著生態環境的好轉,烏(wu) 梁素海最直觀的變化就是水清了、魚肥了、鳥多了,現在我們(men) 烏(wu) 梁素海有鳥類260多種,魚類有20多種,鳥類數量已經達到600多萬(wan) 隻了。”

  劉文斌說著說著就笑了,他說:“因為(wei) 家鄉(xiang) 變美了,打心底裏高興(xing) 。”

  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怎麽(me) 打?

  內(nei) 蒙古鄂爾多斯是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主陣地之一。今年,那裏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務占到內(nei) 蒙古片區總麵積的70%左右,對取得攻堅戰的勝利舉(ju) 足輕重。目前,治理效果如何?“幾字彎”攻堅戰要怎麽(me) 打?下麵就跟隨總台記者的鏡頭去看看。

  沙漠停止擴張 黃河含沙量減少

  總台記者 黃珊:此刻,我們(men) 的直升機正沿著黃河 “幾字彎”中間的那一橫,向西飛行。根據水文站提供的最新數據,眼下,這一河段黃河的含沙量是每立方米1斤左右,而在五年前的同一時期,這一數值是現在的4倍以上。

  黃河含沙量正在逐年減少,這是為(wei) 什麽(me) 呢?在畫麵的遠端,我們(men) 能夠依稀看到一片金黃,這就是我國的第七大沙漠一一庫布其沙漠。它距離黃河最近的地方不到10公裏。庫布齊沙漠總麵積達1.41萬(wan) 平方公裏,是主要的風沙源之一。曾經的庫布齊沙漠,被稱為(wei) “死亡之海”,它一度每年都會(hui) 向黃河推進數十米,排入超過1億(yi) 噸的泥沙。然而,近些年來,沙漠擴張的腳步被迫停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沙漠邊緣的這一條綠帶。

  鎖邊林:緊鎖沙漠邊緣的綠帶

  這條林帶緊緊鎖住沙漠的邊緣,它也因此有了一個(ge) 非常形象的名字,叫做鎖邊林。這些年來,當地探索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把草、灌、喬(qiao) 相結合,來改良土壤結構。目前,這條鎖邊林還在向前延伸,預計到2030年,鄂爾多斯境內(nei) 的鎖邊林將達420公裏。

  7條穿沙公路超1600公裏 將沙漠分而治之

  那要如何提高沙漠的治理效率呢?在鎖邊林的中間,這一條條穿越沙漠的公路,叫做穿沙公路,在庫布其,一共有7條,全長超過1600公裏的穿沙公路,人流、物流通過公路進入沙漠深處,而蓬勃綠色也隨著公路向外延伸。

  板上發電板下種植 探索全新治沙模式

  總台記者 李欣蔓:治沙的腳步不但沒有停,還在不斷探索新的治沙模式。現在我們(men) 看到的是鄂爾多斯一個(ge) 已經建好、並網發電的光伏項目,板上發電,板下種植,一個(ge) 空間全方位利用。三重防線,構建起了全新的生態治沙模式。有一個(ge) 數據值得我們(men) 關(guan) 注,這裏的光伏項目占地39萬(wan) 畝(mu) ,與(yu) 此同時,生態治理麵積也將規劃完成39萬(wan) 畝(mu) 。在國家推進光伏治沙項目開發建設的進程中,我們(men) 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ye) 參與(yu) 其中,在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的同時共同擔負起治沙的責任,為(wei) 一片藍海,一片綠洲的建設,貢獻更多的力量。

(責編: 王智霖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