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9個(ge) 全國“愛眼日”。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的《關(guan) 於(yu) 開展2024年全國“愛眼日”宣傳(chuan) 教育周活動的通知》重點指出了白內(nei) 障、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盲4種眼病,呼籲民眾(zhong) 關(guan) 注全年齡段、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
白內(nei) 障、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盲的發病機理是什麽(me) ?如何治療和預防眼病?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護眼愛眼?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
白內(nei) 障:預防應保證營養(yang) 和減少輻射
“白內(nei) 障主要的臨(lin) 床症狀,包括無痛且緩慢的視力下降和對比敏感度下降,看東(dong) 西就像霧裏看花,宛如隔了一層霧或毛玻璃,隻能看到大致輪廓,但細節看不清楚。此外,白內(nei) 障還包括屈光改變、單眼複視、眩光、色覺改變等症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白內(nei) 障中心主任醫師董喆在接受采訪時說。
白內(nei) 障是由於(yu) 晶狀體(ti) 混濁導致的視覺障礙性疾病。晶狀體(ti) 內(nei) 沒有血管,它所需的營養(yang) 來自睫狀體(ti) 分泌的房水以及後方的玻璃體(ti) 。如果房水、玻璃體(ti) 的代謝出了問題,或晶狀體(ti) 的“外皮”晶狀體(ti) 囊膜因外傷(shang) 等原因受損,晶狀體(ti) 就會(hui) 因為(wei) 缺乏營養(yang) 或代謝障礙而發生混濁,最終影響視力。
白內(nei) 障高發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長期受紫外線照射者等。董喆介紹,白內(nei) 障的發病機製極為(wei) 複雜,導致晶狀體(ti) 渾濁的原因有很多,如老化、眼部局部營養(yang) 障礙、免疫與(yu) 代謝異常、輻射、外傷(shang) 、過量飲酒及吸煙等。但這些原因的本質都是晶狀體(ti) 正常代謝受到阻礙。
對於(yu) 白內(nei) 障的治療,董喆介紹,利用營養(yang) 型藥物、抗氧化類藥物等進行保守治療的臨(lin) 床效果目前並不顯著,手術仍然是當前主要治療方式,即將患者自身混濁的晶狀體(ti) 摘除,再植入人工晶狀體(ti) 來替代相關(guan) 功能。手術為(wei) 眾(zhong) 多白內(nei) 障患者提供了複明的可能,但人工晶狀體(ti) 畢竟不及“原裝”,也有部分患者術後可能出現視覺質量不理想的情況,還有部分患者會(hui) 有術後眼部異物感、幹眼等情況。針對這些問題,也可以再進行相關(guan) 治療。
嗬護眼睛,要從(cong) 預防做起。董喆建議,為(wei) 保證眼部營養(yang) 供給充分,平時應健康飲食、營養(yang) 均衡、不要挑食。要注意控製血壓、血糖、血脂,積極治療心血管疾病、腎髒疾病等原發病,降低其殃及眼部健康的幾率。此外要盡量減少輻射刺激,降低晶狀體(ti) 氧化、老化程度,如夏天戴墨鏡出行,電焊工種作業(ye) 時做好眼部防護等。
眼底病:認知不足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期
“眼底一張照,疾病早知道。”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底科副主任醫師劉月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反複強調。
眼底是眼球的內(nei) 部襯裏,包括視網膜、視盤、黃斑、脈絡膜等結構。當上述結構發生病變時,這些疾病就被統稱為(wei) “眼底病”。劉月明說,眼底病的病變範圍廣泛、種類多樣。其中,臨(lin) 床上常見的3種眼底病分別是老年黃斑變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以及視網膜脫離。
黃斑處於(yu) 視網膜中心,是視網膜中最重要的部位,常被比作“眼底的心髒”。一旦黃斑損傷(shang) ,人的中心視力就會(hui) 嚴(yan) 重下降。劉月明介紹,老年黃斑變性是老年人群體(ti) 中十分重要的致盲原因。其最為(wei) 典型的臨(lin) 床症狀是視物變形及視野中心出現暗點,此外還包括視力下降、色覺改變等。目前,針對老年黃斑變性的主要治療方式是注射抗新生血管藥物,但也隻能延緩黃斑變性的進展,尚無治愈可能。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患者最嚴(yan) 重的並發症之一。”劉月明說,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代謝異常,高糖血引起組織缺氧使微血管細胞受損,造成眼睛營養(yang) 不足和視功能損壞。因此,控製血糖是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核心。
視網膜脫離患者常感覺看東(dong) 西就像看拉上了一半帷幕的舞台,視野不全、有所遮擋。不過,通過手術將視網膜複位,患者的視力可以恢複到相對正常水平。“臨(lin) 床上我們(men) 經常見到一些眼底病患者自以為(wei) 是白內(nei) 障,拖著不去檢查,隻等手術。殊不知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令人惋惜。”劉月明說,視力下降是很多眼病共有的症狀,而視物變形則是黃斑變性等眼底病獨有的特征,一旦出現應立即就醫。此外,專(zhuan) 家建議每次體(ti) 檢時都進行眼底照相,很多眼病便可一目了然。
青光眼:急性需警惕被誤診為(wei) 心腦血管疾病
“青光眼這種病不可逆,早期症狀主要是視物範圍變小,不影響視力。所以很多患者以為(wei) 自己視力好,眼睛就沒有病,實際卻延誤了病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亦莊院區眼科主任醫師李樹寧告訴記者。
青光眼是排在全球首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李樹寧介紹,全球第一致盲眼病白內(nei) 障是可以治療的,白內(nei) 障患者可通過手術複明。但對於(yu) 青光眼患者,目前的醫療手段隻能延緩其發病進程,一旦致盲終身無法複明。
眼壓增高、壓迫視神經導致視神經萎縮是青光眼的主要致病因素。青光眼分為(wei) 很多類型,我國以閉角型青光眼居多,其又分為(wei) 急性和慢性兩(liang) 個(ge) 亞(ya) 型。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往往在短時間內(nei) 表現為(wei) 頭部及眼部劇痛、惡心嘔吐、視物不清等症狀,常因被誤診為(wei) 心腦血管、消化道等疾病而耽誤救治,最終致盲。李樹寧團隊開展的研究顯示,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黃金搶救窗口在4—6個(ge) 小時內(nei) ,在窗口期內(nei) 若能及時將眼壓降下來,則可將致盲概率降低到1%以下。
慢性閉角型青光眼發展是一個(ge) 長時間緩慢的過程。患者早期往往視力正常,但視野減小。隨著病情發展,患者視野會(hui) 越來越小,甚至隻能看見正前方的景物,周邊都看不清楚,最終徹底致盲。
醫生建議,人們(men) 應每年定期進行眼部檢查,包括測眼壓、查眼底視神經、查視野等。也可通過“指測法”粗略地自測眼壓:閉眼後用食指輕觸眼球,其硬度若與(yu) 嘴唇差不多,則眼壓較低;若與(yu) 鼻尖硬度相似,則眼壓正常;若像額頭一樣硬,那麽(me) 眼壓就已經很高了,應保持警惕,必要時需就醫篩查。
研究結果提示,眼軸短的人更容易患上閉角型青光眼,而眼軸短的人往往遠視儲(chu) 備充足。因此,李樹寧特別提醒,年輕時視力好的人過了45歲後,應緊繃一根弦,定期體(ti) 檢,一旦出現頭痛、惡心、視力下降,應及時就醫。
角膜盲:國產(chan) 人工角膜將為(wei) 患者帶來複明希望
因角膜受損而導致的盲眼病被稱作角膜盲。“我國約有400萬(wan) 名角膜盲患者,並且患者數量正以每年10萬(wan) 例的速度增加。”中日友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陳思揚說。
角膜是人體(ti) 唯一的透明組織,沒有血管和淋巴管,其自身的營養(yang) 和代謝與(yu) 其他組織都有所不同,非常脆弱。臨(lin) 床數據表明,眼部外傷(shang) 、細菌病毒等感染因素,以及過敏、免疫等非感染因素,都可能導致角膜受損。若不及時幹預,將會(hui) 誘發角膜盲。
“在角膜受損初期,應有針對性地進行原發病治療,及時止住角膜損傷(shang) 。例如,因感染引發的應控製感染,因過敏引發的應遠離過敏原或通過相關(guan) 藥物緩解過敏反應。”陳思揚說,一旦患者角膜損傷(shang) 嚴(yan) 重致盲,即發展為(wei) 角膜盲後,角膜移植是當前唯一複明的手段。然而,我國角膜盲患者數量龐大,角膜捐獻數量遠不能滿足需求,人角膜供體(ti) 長期匱乏,約90%的角膜盲患者都在黑暗中苦苦等待。
因此,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人工角膜。人工角膜的應用不僅(jin) 能夠有效緩解人角膜供體(ti) 數量的巨大缺口,還對一些不適宜進行人體(ti) 角膜移植的角膜盲患者有重大意義(yi) 。這些患者如進行傳(chuan) 統的人體(ti) 角膜移植術,會(hui) 出現術後免疫排斥反應,導致手術成功率極低。植入人工角膜是這類患者唯一的選擇。
此前,應用於(yu) 臨(lin) 床的人工角膜主要有4種,皆為(wei) 國外產(chan) 品。2021年10月,我國首個(ge) 自主研發的人工角膜拿到生產(chan) 許可證。2022年4月,國內(nei) 首例國產(chan) 人工角膜移植成功實施,標誌著我國真正成為(wei) 全球少數擁有人工角膜產(chan) 品的國家,眾(zhong) 多角膜盲患者終於(yu) 迎來“國貨”。“隨著生物醫藥技術蓬勃發展,相信以後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國貨’上市,與(yu) 國外人工角膜產(chan) 品一爭(zheng) 高下。”陳思揚說。(記者 於(yu) 紫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