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背麵“挖土”並展示五星紅旗後,嫦娥六號上升器4日攜帶月球“土特產(chan) ”踏上返回地球的行程。
在完成月背采樣之後,嫦娥六號還在月麵留下了一個(ge) “中”字,整個(ge) 任務過程引發多家外媒熱議,稱嫦娥六號此行完成了“曆史性的任務”,是“國際科學界為(wei) 之慶祝的壯舉(ju) ”。
6月3日,嫦娥六號攜帶的“移動相機”,自主移動並成功拍攝、回傳(chuan) 著陸器和上升器合影。中新社發 中國國家航天局 供圖
五星紅旗和“中”字引熱議
中國國家航天局4日公布了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麵的五星紅旗展示影像。鮮豔的五星紅旗再次閃耀月球,這也是中國首次在月球背麵獨立動態展示國旗。
6月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六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麵的五星紅旗展示影像。中國國家航天局供圖
美聯社關(guan) 注到這麵閃耀月背的五星紅旗,並介紹稱這麵旗幟是由特殊的複合材料製成,在著陸器側(ce) 麵展開的可伸縮臂上被展示給世人。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則用“象征性時刻”來形容五星紅旗在月背飄揚,並稱中國也因此成為(wei) 第一個(ge) 在月球背麵懸掛國旗的國家。報道詳細介紹了旗幟是以玄武岩為(wei) 核心材料製作而成,旨在抵抗月球背麵的腐蝕和極端溫度。
CNN還提及了中國國家航天局4日發布的一張照片,照片上嫦娥六號在“挖土”後留下的形狀類似漢字“中”,報道還介紹稱“‘中’,即是漢語中‘中國’的第一個(ge) 字符。”
嫦娥六號完成月背采樣之後,月表呈現一個(ge) “中”字。圖片來源: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官方微博
路透社也報道稱,這張“中”字的照片在中國社交媒體(ti) 上廣泛傳(chuan) 播引發熱議,並介紹稱這一形狀與(yu) 中文的“中國”一詞相呼應。
“曆史性壯舉(ju) ”
嫦娥六號探測器的月背采樣之旅,同樣令全球矚目,包括美聯社、路透社、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和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多家媒體(ti) 緊跟最新動態,發布了多篇相關(guan) 報道。
圖為(wei) 嫦娥六號著陸器全景相機拍攝的影像圖。圖/國家航天局
美聯社報道稱,前往月球背麵的任務較正麵更加困難,因為(wei) 那裏不麵向地球,需要一顆中繼衛星來維持通信。同時,月背的地形也更加崎嶇,平坦的土地更少。
CNN介紹稱,嫦娥六號抵達的月球背麵南極—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上最古老的撞擊盆地,並稱這是繼中國在2019年首次用嫦娥四號探測器完成這一曆史性壯舉(ju) 後,第二次成功到達月球背麵。
BBC也指出,月球的“暗”麵,背對地球,距離遙遠,同時還有巨大的深隕石坑,“從(cong) 技術上講,要到達這一麵是很有挑戰性的”。報道還將嫦娥六號此舉(ju) 稱作“首次用探測器在月球南極附近巨大隕石坑著陸的壯舉(ju) ,國際科學界都為(wei) 之慶祝”,並指出中國是唯一一個(ge) 在月球背麵著陸的國家。
“嫦娥六號任務實施人類首次月背采樣返回,工程創新多,風險高,難度大”,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在報道中,也重點提及了此次任務的極高挑戰性和創新性。
國際科學界:很興(xing) 奮!
“每個(ge) 人都很興(xing) 奮,因為(wei) 我們(men) 可能會(hui) 看到這些以前沒有人見過的岩石”,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月球地質學教授約翰·佩內(nei) 特·費舍爾在接受BBC采訪時表示。
費舍爾說,有機會(hui) 分析來自月球完全不同區域的岩石,可以回答有關(guan) 行星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基本問題。
曼徹斯特大學月球及行星科學教授凱瑟琳·喬(qiao) 伊在接受BBC采訪時也表示,“艾特肯盆地上獲取的岩石,有助於(yu) 探索發現有關(guan) 月球起源和地質進化的答案”。
報道稱,美國此前的阿波羅計劃隻是到達了月球正麵,不像嫦娥六號那樣首次從(cong) 月球背麵收集到了樣本,喬(qiao) 伊對此表示,“希望這能幫助我們(men) 解鎖月球正麵和背麵地質特征如此不同的原因。”
此外,美國布朗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詹姆斯·黑德在接受CNN采訪時表示,“神秘的月球背麵在很多方麵都大不相同,如果沒有帶回的樣本,月球科學家就無法完全了解作為(wei) 一個(ge) 完整行星體(ti) 的月球。”
黑德補充稱,“從(cong) 嫦娥六號帶回的樣本,將使解決(jue) 這些問題取得重大進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