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萬(wan) 裏長城,今有綠色長城。
在我國北方遼闊的疆土上,一道綠色長城正在不斷加固。國家林草局最新信息顯示,僅(jin) 一年時間,“三北”工程攻堅戰完成造林種草約4000萬(wan) 畝(mu) 。
始築於(yu) 1978年,曆經40多個(ge) 寒來暑往,這裏形成了一道巨大的風沙屏障,護衛著西北、華北北部、東(dong) 北西部三大區域人民的家園。
北京南郊觀象台沙塵資料顯示,20世紀50年代,北京春季沙塵日數平均多達26天,20世紀90年代以後明顯下降。
專(zhuan) 家認為(wei) ,這與(yu) 興(xing) 建的三北防護林息息相關(guan) 。
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成就矚目。但我國沙化土地麵積大、分布廣、程度重、治理難,如同滾石上山,稍有放鬆就會(hui) 出現反複。
2023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hui) ,提出“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
聞令而動!
如今,“三北”工程進入六期工程建設期。容易治理的已經治理了,剩下的多是立地條件差、必須攻堅的“硬骨頭”。
“硬骨頭”怎麽(me) 啃?
——變“單打獨鬥”為(wei) “抱團作戰”。
過去治沙多數以行政區劃為(wei) 單位,各治各的,一些省市縣交界處容易留下林草帶斷檔盲點。
“三北”工程攻堅戰打響後,涉及毛烏(wu) 素沙地治理的四省區五市開展聯防聯治,今年新開工的重點項目全部向邊界和上下風口靠攏;內(nei) 蒙古、遼寧協同打造科爾沁沙地南緣的跨省區鎖邊林草帶;內(nei) 蒙古阿拉善盟、寧夏中衛市、甘肅民勤縣在騰格裏沙漠省界處開工建設阻沙生態防線。
完善頂層設計、協調安排特別國債(zhai) 和專(zhuan) 項補助資金、加強林草生態用水保障……各部門各地同向發力,共同推動了“三北”工程攻堅戰良好開局。
——科技治沙提升效能。
在寧夏中衛,工業(ye) 化生產(chan) “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相比人工紮草方格可提高工作效率60%;在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烏(wu) 拉特後旗,機械壓製沙障速度更快,紮稻草的深度也讓抗風固沙能力更強。
從(cong) 種苗到技術再到機械,越來越多的治沙新品種新科技得到應用,提升了效能。
——“沙裏生金”,探索可持續路徑。
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片區,新疆、甘肅等地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並帶動優(you) 質牧草生產(chan) 、畜牧業(ye) 養(yang) 殖、肉蓯蓉生產(chan) 加工等產(chan) 業(ye) ,構築治沙又致富的生態防線。
“三北”工程是一項時間長、多線作戰的大工程,除了國家加大投入力度以外,發揮內(nei) 生動力、引入多方資本同樣重要。
國家林草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到2030年,“三北”工程區林草覆蓋率和沙化土地治理率將明顯提高,喬(qiao) 灌草結構更加合理,防護體(ti) 係將更加穩定。
已越關(guan) 山,再眺雄峰。這將是一道更加堅固的綠色長城,更是一條永續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