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即將到來的端午節(10日),是我國首個(ge) 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節日。
近年來,不少地方都刮起了“國潮”風,許多非遺項目成了文旅香餑餑。但熱鬧背後,這些非遺卻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在生產(chan) 實踐中發展壯大;有的憑借獨特魅力走出國門。還有一些,因其技藝的獨特性,卻瀕臨(lin) 消失。
究竟要怎麽(me) 保護和傳(chuan) 承這些非遺技藝?這背後又有哪些動人的故事?總台多路記者,前往全國各地,用鏡頭記錄下跨越千百年的非遺故事。今天,我們(men) 先聚焦“火”起來的非遺。
“水雲(yun) 龍”鬧端午 追龍潑水祈福運
在重慶銅梁,有一項當地特有的非遺文化表演——龍舞,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觀看。追龍潑水祈福,是一種什麽(me) 體(ti) 驗?
總台記者 牟亮: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重慶市銅梁區的安居古城,在我身後正在進行端午節的非遺文化表演,這是水雲(yun) 龍的表演。10名赤膊的漢子正在舞動一條18米的藍色水雲(yun) 龍,整條龍上下翻騰,左右騰挪,在兩(liang) 邊明清時期的老屋之間穿行。而站在兩(liang) 旁的居民和遊客,會(hui) 拿著水瓢或者水盆,將清水潑向正在舞動的水雲(yun) 龍。雖然水雲(yun) 龍所到之處,大家衣衫都可能打濕,但是大家都樂(le) 在其中。
水雲(yun) 龍,也叫做水龍,它是銅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銅梁龍舞的一種形式。在古時候是一種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民俗活動。安居古城靠江而建,傳(chuan) 統文化中,龍遇水則興(xing) ,所以向龍潑水是一種吉利的事情,而身上被打濕,也算是一種祝福。
端午期間還有龍舟賽、火龍表演等非遺表演和體(ti) 驗活動。正因為(wei) 安居古城保留了最傳(chuan) 統的端午慶祝文化活動,所以這裏也成為(wei) 重慶市民最熱門的端午旅遊目的地之一。
金字招牌 一條龍舞出“一條龍”產(chan) 業(ye)
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銅梁龍舞和龍燈彩紮,如今,重慶銅梁形成了從(cong) 龍燈製作、演藝表演、技藝傳(chuan) 承到文化旅遊的龍文化“一條龍”產(chan) 業(ye) 。
這件精美的龍燈彩紮藝術品,名叫《飛龍在天》,是由非遺傳(chuan) 承人周合平曆時3個(ge) 月完成的,馬上就要送往北京,收藏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在這間紮龍工作室裏,記者看到,大家正在趕製一批表演用的龍燈。
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 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 周合平:我們(men) 這個(ge) 龍是為(wei) 大型實景劇做的,是一種夜光絨材質,是熒光色。
周合平告訴記者,龍燈彩紮這項非遺技藝有六百多年的曆史,他是從(cong) 小跟著爺爺學會(hui) 的。家族三代人,參與(yu) 和見證了龍燈龍舞在國慶50周年、60周年和70周年慶祝典禮上的大放異彩。
重慶市銅梁區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主席 趙興(xing) 明:一代代龍燈龍舞藝人們(men) 不斷地融入時代的特征,改良發展。這種生產(chan) 性保護,又進一步推動了技藝推陳出新,於(yu) 是形成一個(ge) 良性循環。
非遺的核心技藝在生產(chan) 實踐中得到傳(chuan) 承。眼下,光是龍燈紮製業(ye) 務,已經遍布全國十幾個(ge) 省份,平均每年訂單超過1000萬(wan) 元。如今,紮製好的龍燈,更多是被用在當地的龍舞表演上。這是大型非遺山水實景劇《追夢 銅梁龍》的演出現場,觀眾(zhong) 可以看到水雲(yun) 龍、荷花龍等十幾種銅梁傳(chuan) 統龍舞,其中壓軸戲,便是銅梁火龍。
負責組織火龍表演的是李廷剛和姐姐李潔,他們(men) 告訴記者,隨著這項非遺表演越來越受遊客喜愛,他們(men) 的演出已經遍布全國。
龍舞演出公司經理 李廷剛:在全國大概有十三、十四個(ge) 城市吧,每年的演出應該有幾百場。我們(men) 公司一年的營收差不多在1000萬(wan) 左右。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銅梁像這樣從(cong) 事龍舞培訓和展演的企業(ye) 已經有15家,從(cong) 業(ye) 者近2000人。
重慶市銅梁區文旅委副主任 李亞(ya) :我們(men) 以龍文化為(wei) 主題的重大文旅節慶活動,帶來的附加值也是相當大的。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話,估計會(hui) 超過30億(yi) 元。
近年來,通過創新文旅產(chan) 品,舉(ju) 辦龍舞相關(guan) 的重大賽事活動,銅梁將非遺衍生到了大文旅產(chan) 業(ye) ,正成為(wei) 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對外文化交流的“金字招牌”。
楚雄彝繡 小小繡花針裏的千年時光
再去認識一項傳(chuan) 承了上千年的非遺——楚雄彝繡,它被稱為(wei) “穿在身上的曆史”。
總台記者 李騰飛:楚雄是全國兩(liang) 個(ge) 彝族自治州之一,這裏有句話叫“十裏不同天,隔山不同服”,說的就是彝繡的豐(feng) 富與(yu) 多樣。我身後就陳列展示著許多有代表性的彝繡作品。
一根小小的繡花針,與(yu) 幾條彩線完美融合,就幻化成為(wei) 五彩繽紛、包羅萬(wan) 象的圖案,這就是彝繡。
彝繡傳(chuan) 承人 張麗(li) 瓊:這一套彝族服飾,有100多年了,它是清代末年土司夫人的禮服。它整套服飾都是絲(si) 綢製作出來的,裙子就是彝族最有代表性的百褶裙,非常輕盈。
每一個(ge) 彝家女子,從(cong) 小就跟著媽媽學習(xi) 刺繡,把對自然、生活的熱愛都化成一針一線。山川湖海、日月繁星、生產(chan) 勞作、歌舞打跳……看見什麽(me) ,喜歡什麽(me) ,就繡什麽(me) 。
彝繡傳(chuan) 承人 張麗(li) 瓊:這個(ge) 是我們(men) 彝族的肚兜,是彝族小姑娘送給彝族小夥(huo) 子的定情物。它上麵有很多現在已經失傳(chuan) 的刺繡針法,像貼布繡、長針繡、平針繡。
穿越時空 彝繡製品追趕新潮流
這樣精美的非遺手工藝品,不僅(jin) 在博物館裏能見到,我們(men) 日常生活也能用得上。比如在楚雄特產(chan) 店裏銷售的成衣、絲(si) 巾、背包,都是純手工繡出來的,銷售非常火爆。
當地的彝繡傳(chuan) 承人們(men) 特別忙,像這樣的繡品,有些得提前一個(ge) 多月預定。
每一批繡品,金瑞瑞都會(hui) 親(qin) 自把關(guan) 。作為(wei) 楚雄彝繡傳(chuan) 承人,在她看來,對技巧和品質的尊重,是彝繡能夠傳(chuan) 承上千年的根本原因。她告訴記者,楚雄彝繡有70多種針法,每一件繡品,都是一次潛心創作的過程。
彝繡傳(chuan) 承人 金瑞瑞:像這個(ge) 是插針繡,像這個(ge) 是打籽繡。它的針法都是有很多種。
大家發現,要想走向市場,產(chan) 品質量和藝術品位都不能缺少。在楚雄彝繡傳(chuan) 承人張麗(li) 瓊看來,彝繡產(chan) 品,不推陳出新不行,而丟(diu) 失了本真的傳(chuan) 統也不行。傳(chuan) 承和創新相結合,才能實現生產(chan) 性保護。
彝繡傳(chuan) 承人 張麗(li) 瓊:我們(men) 在做設計的時候,在保留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做色彩的創新。
把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美和時尚潮流的走向緊密結合,絲(si) 巾、皮包、配飾、伴手禮等一批文創產(chan) 品應運而生,一推出就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喜愛。 但另外一個(ge) 關(guan) 鍵問題又出來了,就是價(jia) 格。因為(wei) 人力和時間成本高,彝繡產(chan) 品在定價(jia) 上,少則幾百元,上則不封頂,憑什麽(me) 打動消費者買(mai) 單?
彝繡傳(chuan) 承人 張麗(li) 瓊:有的衣服我們(men) 可能要繡一兩(liang) 年的時間。我們(men) 的彝族服飾,一定是有收藏價(jia) 值、欣賞價(jia) 值、藝術價(jia) 值,它是融合為(wei) 一體(ti) 的。
如今,彝繡這個(ge) 非遺技藝不僅(jin) 從(cong) 繡品變成了商品,更成為(wei)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幸福事業(ye) ”。
彝繡傳(chuan) 承人 金瑞瑞:它已經讓更多的年輕媽媽在家裏麵“繡著花、唱著歌、背著娃、養(yang) 好家”
當地探索出台了保護條例,還成立了全國首個(ge) 彝繡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培養(yang) 年輕人才。
楚雄州委宣傳(chuan) 部文化體(ti) 製改革和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科科長 楊海麗(li) :對於(yu) 可以規模化生產(chan) 的非遺,我們(men) 提倡生產(chan) 性保護。適當引導非遺工藝加大與(yu) 創意設計的融合力度,推動產(chan) 品開發向多元領域拓展,變成文化產(chan) 品、時尚產(chan) 品、潮流產(chan) 品。
分享視頻 購買(mai) 商品 非遺走近你我身邊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wan) 餘(yu) 項,43個(ge) 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ce) 。
社交媒體(ti) 平台近日發布的《2024非遺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平台上國家級非遺相關(guan) 視頻累計分享量同比增長36%,平均每天有5.3萬(wan) 場非遺直播,獲得打賞收入的非遺主播人數年增長25.63%,共有1379萬(wan) 名網友在平台上分享非遺體(ti) 驗,購買(mai) 非遺團購商品的用戶數同比增長328%。 某購物平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以“非遺”為(wei) 關(guan) 鍵詞的搜索量同比增長168%,“非遺”主題相關(guan) 的團購訂單量同比提升245%。
短視頻和直播拉近了消費者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距離,助力更多非遺特色好物出圈、走近大眾(zhong) 生活,吸引大家購買(mai) 、收藏,讓傳(chuan) 承了千百年的非遺“火”起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