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華鮮報|今天,“C位”屬於老祖宗和大自然

發布時間: 2024-06-08 14:30:00 來源: 新華網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老祖宗和大自然留下的“寶貝”重若千鈞。

  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這個(ge) 日子前後,全國文博單位組織開展相關(guan) 活動7300餘(yu) 項,各省(區、市)舉(ju) 辦1.2萬(wan) 餘(yu) 項非遺宣傳(chuan) 展示活動。

  在遼寧沈陽舉(ju) 辦的主場城市活動中,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護寶”的故事激起人們(men) 共鳴。

  “守護固陽秦長城已經成為(wei) 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nei) 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落和平說,自己“癡迷”長城20年,雙腳走成了“鐵腳板”、腦子也變成了“活地圖”。

  從(cong) 2006年提出建立長城保護員製度至今,6000多名保護員已成為(wei) 長城保護最前線的主力軍(jun) 。他們(men) ,正是一個(ge) 民族守護自家“寶貝”的鮮活縮影。

  為(wei) 何守護?

  1.08億(yi) 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述說五千年文明脈絡,87萬(wan) 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展示穿越古今的智慧,世界自然遺產(chan) 數量居世界第一……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濃縮著中華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珍貴成果。

  因為(wei) 曆經滄桑,所以尤為(wei) 珍貴。千方百計嗬護好、珍惜好它們(men) ,才能把我們(men) 這個(ge) 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chuan) 承下去。

  如何守護?

  構築“大起來”的格局——

  我國是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大國,大就要有大的樣子。

  2017年初,中辦、國辦發布《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動延續中華文脈、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基因。

  2021年春天,“十四五”規劃綱要把“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作為(wei) 文化建設重要任務。

  去年底,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座談會(hui) 提出“要著力構建保護體(ti) 係,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構建大保護格局”。

  一步步、一點點,架構更加清晰、責任更加明確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保護製度逐漸成形。

  傳(chuan) 播“嚴(yan) 起來”的觀念——

  “請勿開閃光燈!”中國國家博物館內(nei) ,遊客往往比工作人員更及時提醒他人文明觀展。

  作家說,“愛是想要觸碰而又收回的手”。珍愛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的心莫過於(yu) 此。

  隨著曆史文化內(nei) 涵挖掘、保護傳(chuan) 承和展示傳(chuan) 播力度不斷加大,“考古熱”“博物館熱”“非遺熱”蔚然成風,全社會(hui) 踐行用最嚴(yan) 格製度最嚴(yan) 密法治保護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理念深入人心。

  探索“深起來”的方法——

  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這次普查將幫助我們(men) 更好掌握不可移動文物的“家底”。

  向更廣範圍拓展,向更久遠處追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接續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全麵展開,首批5個(ge) 國家公園正式設立……老祖宗和大自然的遺產(chan) ,在保護傳(chuan) 承中輝光日新。

  開創“活起來”的實踐——

  阿勒泰,遙遠的綠水青山,今年卻因一部電視劇《我的阿勒泰》躋身文旅“頂流”。

  正定古城重現北方雄鎮風貌,鼓浪嶼演繹萬(wan) 國建築博物館風情,“世遺之城”泉州講述包容與(yu) 開放的動人故事……從(cong) 遠處走來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因我們(men) 的創新創造,融入時代的朝氣,煥發蓬勃的生氣。

  越來越多人感受到,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逐漸成為(wei) 我們(men)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與(yu) 時代共振、與(yu) 全體(ti) 人民共享,走進日常生活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正在創造自己的“C位”。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