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為加強文明交流互鑒貢獻力量(走近中國文化·架起友誼橋梁)

發布時間: 2024-06-11 11:07:00 來源: 人民日報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多年來,越來越多外國友人被中國文化深深吸引,成為(wei) 傳(chuan) 播中國文化的海外使者,讓更多海外民眾(zhong) 了解中國文化,感知中國文化之美。

  瑞典戲劇演員皮洛蒂——

  讓更多瑞典人認識京劇

  本報記者  殷  淼

  “京劇打開了我了解中國文化的大門,通過表演傳(chuan) 播中國文化成為(wei) 了我的事業(ye) 。”瑞典戲劇演員皮洛蒂(中文名天木)是一名資深京劇愛好者,曾多次專(zhuan) 門到中國學習(xi) 京劇表演。近年來,他把京劇元素融入自己的戲劇表演,讓更多的瑞典人認識了京劇。

  皮洛蒂今年36歲,自幼就對中國文化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八九歲時,我因為(wei) 一部中國電影迷上了中國功夫和京劇,去中國學習(xi) 戲曲表演也成了我的夢想。”大三那年,皮洛蒂獲得了到中國戲曲學院學習(xi) 的機會(hui) 。在老師的建議下,他選擇主攻京劇四大行當中的醜(chou) 行,學習(xi) 做一名“武醜(chou) ”。在他看來,京劇的武戲有音樂(le) 、有動作、有場麵,很好看,也很有趣。

  然而,皮洛蒂學習(xi) 京劇表演的過程並不輕鬆。剛開始,他因為(wei) 語言不通,聽不懂老師的講解,隻能模仿老師的動作。艱苦的學習(xi) 經曆讓皮洛蒂切身感受到了什麽(me) 是“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我的中國老師對我幫助很大,讓我對京劇的理解更加深刻。”他說。

  在皮洛蒂看來,京劇具有豐(feng) 富的文化價(jia) 值,“它傳(chuan) 承了中國的曆史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美德和精神風貌”。2010年至2014年,皮洛蒂再次回到中國戲曲學院學習(xi) 京劇表演。他說,京劇教會(hui) 了他許多,京劇中風格化的動作、曲調等對他在瑞典的表演事業(ye) 很有幫助。

  2021年中秋,應斯德哥爾摩中國文化中心邀請,皮洛蒂創作了京劇動作微電影《最後一塊月餅》。這部微電影的創作靈感來自京劇傳(chuan) 統劇目《三岔口》和《擋馬》,故事通俗易懂,動作精彩好看。2022年,皮洛蒂又以舞獅為(wei) 主題,拍攝了微電影《我的小獅子:一個(ge) 關(guan) 於(yu) 中國新年的故事》,用小獅子的成長故事來隱喻人的成長曆程。

  為(wei) 了讓更多瑞典小朋友了解中國文化,皮洛蒂還改編創作了舞台兒(er) 童劇《小鳥與(yu) 大海》。這部兒(er) 童劇受到中國神話故事《精衛填海》啟發,表演中也加入了很多京劇元素。他說:“瑞典孩子從(cong) 來沒見過這樣的編排。我們(men) 在瑞典各個(ge) 學校巡演,孩子們(men) 看了都特別喜歡。”

  讓皮洛蒂最為(wei) 驕傲的是,他主演的《美猴王》自2022年3月首次公演以來,已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哥德堡等多地演出幾十場,累計已有超過1萬(wan) 名兒(er) 童現場觀看。皮洛蒂說,每次演出結束,聽到小觀眾(zhong) 們(men) 說出“孫悟空”這一角色名字時,他都感到十分自豪。

  “如果沒有學習(xi) 京劇的經曆,我可能不會(hui) 說中文,更不會(hui) 了解璀璨的中國文化。”皮洛蒂說,“我希望能夠繼續傳(chuan) 播好京劇,讓更多人了解並愛上中國文化。”

  馬裏中醫專(zhuan) 家迪亞(ya) 拉——

  促進中醫藥教學研究在當地發展

  本報記者  王驍波

  “中醫等傳(chuan) 統醫學是一座座寶庫,應當為(wei) 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ti) 發揮更大作用。”來自馬裏的中醫專(zhuan) 家迪亞(ya) 拉曾於(yu) 上世紀80年代通過中非交流合作項目到中國學習(xi) 中醫,又經過多年努力成為(wei) 首位獲中醫博士學位的外國醫生。

  “當你越了解中醫,就會(hui) 越迷戀中醫。”迪亞(ya) 拉說,當年他從(cong) 西醫轉學中醫的經曆艱難異常,學習(xi) 西醫時許多學科都拿滿分的他,隻能靠一台黑白電視機和工具書(shu) 先從(cong) 中文學起。一起轉學中醫的其他同學大多選擇了放棄,但迪亞(ya) 拉憑借對傳(chuan) 統醫學的濃厚興(xing) 趣堅持了下來。“傳(chuan) 統醫學重視草藥、物理治療等的作用,可以對現代醫學形成有益補充。”他說。

  迪亞(ya) 拉回憶說,有次他的同學接診了一名女患者,這名患者當時已懷孕3個(ge) 多月。“因為(wei) 對孕婦用藥要格外謹慎,一些對症藥物的副作用又比較大,同學就來向我求助,想看看中醫有沒有什麽(me) 好辦法。”迪亞(ya) 拉按照老師傳(chuan) 授的方法,對患者背部兩(liang) 個(ge) 穴位進行了針灸治療,消除了患者病症,“我的同學很是佩服,從(cong) 此對中醫有了新的認識。”

  2019年末,天津醫學高等專(zhuan) 科學校、天津市紅星職業(ye) 中等專(zhuan) 業(ye) 學校和馬裏巴馬科科技大學、巴馬科人文大學共同在巴馬科人文大學建立起馬裏中醫技術魯班工坊,被當地人譽為(wei) “中國送給馬裏最好的禮物”。作為(wei) 馬裏中醫技術魯班工坊建立的重要推動者,迪亞(ya) 拉又肩負起魯班工坊主任的重任,為(wei) 在當地推廣中醫和培養(yang) 中醫人才繼續貢獻力量。

  迪亞(ya) 拉介紹,馬裏中醫技術魯班工坊合作項目將分階段推進:首先是通過開設課程、舉(ju) 辦活動,吸引更多人接受中醫培訓,未來再通過加強和馬裏傳(chuan) 統醫藥學院等院校在學曆教育、醫學研究等方麵合作,進一步促進中醫藥教學研究在當地的發展,並使其為(wei) 馬裏傳(chuan) 統醫學的創新發展提供助力。

  目前,魯班工坊每月都會(hui) 在馬裏國家圖書(shu) 館舉(ju) 辦中醫文化大眾(zhong) 講座,幫助更多當地民眾(zhong) 認識中醫、了解中醫。“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國就向馬裏派出了援外醫療隊。中醫在馬裏有很好的群眾(zhong) 基礎,我們(men) 的中醫講座很受歡迎。此外,我們(men) 還挑選了4位優(you) 秀的西醫教授,結合他們(men) 各自的專(zhuan) 業(ye) 定製中醫課程,幫助他們(men) 將中醫應用於(yu) 臨(lin) 床實踐和教學研究。他們(men) 來自不同的醫學領域,都是業(ye) 內(nei) 傑出的人才。”迪亞(ya) 拉說。

  迪亞(ya) 拉表示,他對通過中醫造福更多馬裏人民充滿信心,也將為(wei) 此繼續辛勤耕耘。“我希望能讓更多的人看到,中醫走向國際化舞台的背後,不僅(jin) 有中國醫生的貢獻,也有我們(men) 外國醫生的努力。”

  格魯吉亞(ya) 漢學家吉布拉澤——

  將推動漢學研究發展作為(wei) 畢生目標

  本報記者  戴楷然

  “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xiang) ,我的生活充滿了中國元素。”格魯吉亞(ya) 第比利斯自由大學孔子學院格方院長、格魯吉亞(ya) 漢學家協會(hui) 主席吉布拉澤說起中文來字正腔圓。在接受記者采訪前,她剛參加完一場中文教學研討會(hui) ,和格魯吉亞(ya) 同行們(men) 分享了中文聲調的教學經驗。

  吉布拉澤與(yu) 中國的緣分始於(yu) 兒(er) 時一本雜誌中介紹中國風土人情的文章,年幼的她被文章內(nei) 容深深吸引。“進入大學後,我選修了中文,成為(wei) 格魯吉亞(ya) 最早學習(xi) 中文的學生之一。”吉布拉澤回憶說,為(wei) 了更為(wei) 係統地掌握中文的教學方法,她選擇於(yu) 2001年到中國南京師範大學深造,將對外漢語教學作為(wei) 研究方向,並獲得文學博士學位。“語言文字是打開文化大門的鑰匙。在中國留學讓我有機會(hui) 領略中國曆史文化魅力,也激勵我將推動漢學研究發展作為(wei) 畢生目標。”

  回國後,吉布拉澤擔任第比利斯自由大學中文係主任,並於(yu) 2010年推動成立了格魯吉亞(ya) 第一所孔子學院。“孔子學院一成立,就吸引了大量學生踴躍報名。”吉布拉澤介紹,近年來,越來越多格魯吉亞(ya) 人學習(xi) 中文、愛上中國文化。除開設中文課程外,孔子學院還不定期舉(ju) 辦各類活動,幫助學生探索燦爛悠久的中國文化。“不少學生告訴我,學習(xi) 中文給他們(men) 打開了一扇門,為(wei) 他們(men) 的人生帶來了新的機遇。”

  根據長期教學經驗,吉布拉澤主編出版了格文版《實用漢語課本》和《中國曆史》等教材,為(wei) 當地學生學習(xi) 中文和中國曆史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她還與(yu) 格魯吉亞(ya) 國家語言局共同完成並發布了中文語音翻譯規範。在吉布拉澤的耳濡目染下,她女兒(er) 也走上了漢學研究的道路,目前在第比利斯國立大學擔任講師。“我們(men) 全家人都曾在中國生活並熱愛中國。我們(men)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格魯吉亞(ya) 人了解中國,愛上中國文化。”

  2019年2月,格魯吉亞(ya) 政府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ti) 係,格魯吉亞(ya) 私立中小學陸續開設了中文課程。目前,吉布拉澤正致力於(yu) 將中文教學推廣至公立中小學。“很多中小學生對學習(xi) 中文很感興(xing) 趣,他們(men) 的家長也將會(hui) 中文視為(wei) 一種競爭(zheng) 力,希望孩子的學校能開設中文課。”吉布拉澤認為(wei) ,“中文熱”是中國文化吸引力提升的表現之一,“我們(men) 組織舉(ju) 辦的國際漢語水平考試,不僅(jin) 有許多本國年輕人積極報名,還能吸引一些周邊國家的學生參加。”

  4月10日,中國與(yu) 格魯吉亞(ya) 簽署互免簽證協定,這一消息讓吉布拉澤倍感振奮。她說,格中共建“一帶一路”的務實合作,給兩(liang) 國民眾(zhong) 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互免簽證等政策將進一步促進友好合作與(yu) 交流互鑒,“我期待與(yu) 中國同事進一步深入交流,為(wei) 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增進彼此理解作出更多貢獻。”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