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之名,表彰模範。前段時間,“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hui) 在人民大會(hui) 堂舉(ju) 行,81名個(ge) 人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50個(ge) 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這是首次以黨(dang) 中央、國務院的名義(yi) 開展“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將激發廣大工程技術人才埋頭苦幹、鍛造精品,為(wei)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貢獻力量。
人才是強國之本、競爭(zheng) 之基、轉型之要。曆史經驗表明,助力經濟體(ti) 實現趕超,人力資本發揮著效率倍增效應。從(cong) 培養(yang) 實現顛覆性創新的戰略科學家、領軍(jun) 人才,到打造以匠心鑄品質的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人才優(you) 勢是一個(ge) 國家形成科技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和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必要前提。作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堅持人才引領、人才驅動,通過人才工作機製創新的不斷深化,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jun) 。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guan) 鍵,人才是根本,三者是一個(ge) 有機整體(ti) 。經過數十年的改革開放和持續工業(ye) 化進程,我國製造業(ye) 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人才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貢獻率大幅提高,但仍無法充分滿足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需求,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各說各話”的問題仍然存在。對標高質量發展這一目標,仍要在科技創新上搶占製高點、在引才留才上下功夫、在立德樹人上做文章。一體(ti) 謀劃、統籌推進,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推動人才鏈、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創業(ye) 鏈深入融合,將為(wei) 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凝聚強大合力。
人是生產(chan) 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從(cong) 長遠看,培養(yang)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急需的人才,必須發揮教育的作用。在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生態中曆練青年科技人才後備力量,在急需領域的一線實踐中培養(yang) 創新團隊,在交叉學科培養(yang) 體(ti) 係中鍛造複合型人才,在國家重大項目的大兵團作戰中培養(yang) 戰略科學家……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特點,構建分層分類的培養(yang) 體(ti) 係,將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更好統籌起來,有助於(yu) 打造分布合理的人才梯隊,為(wei) 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創新各領域各環節源源不斷輸送有生力量。
人才的發現、培養(yang) 、使用是一個(ge) 完整鏈條。育才、引才、留才、用才等工作的成效,直接關(guan) 乎幹事創業(ye) 的環境。青海通過“教學名師”“高原名醫”等專(zhuan) 項培養(yang) 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江蘇麵向“百企引航”“專(zhuan) 精特新”等重點產(chan) 業(ye) 集群企業(ye) 開展“揭榜領題”;西部(重慶)科學城“金鳳凰”人才可免費入住高端人才房……各地多措並舉(ju) 強化激勵保障,為(wei) 人才免除後顧之憂,充分體(ti) 現了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jia) 值。事實證明,從(cong) 優(you) 化薪酬製度、提供晉升機會(hui) ,到加強社會(hui) 保障、保護知識產(chan) 權,再到完善考核評價(jia) 、建立容錯機製,人才服務越周到,創新熱情就越高漲,科技成果也越發可期。
特級技師雍寧紮根一線完成技術攻關(guan) 項目400多項,為(wei) 企業(ye) 節省數千萬(wan) 元設備研發費用;“一微米大師”陳亮反複摸索,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填補了易拉環模具製造國產(chan) 化的空白……一位位高技能人才在各自崗位上深鑽細研、執著追求,為(wei) 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寫(xie) 下生動注腳。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成有所獲,創新活力定能在廣袤土地上競相迸發、開花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