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ong) 民日報·中國農(nong) 網記者 牟漢傑 見習(xi) 記者 陳銀銀 蔣若晴
粽葉飄香,龍舟競渡,又是一年端午到。折一個(ge) 紙粽子、編兩(liang) 根五彩繩,再用雄黃在額頭上點一個(ge) 點,6月10日,孩子們(men) 在全國農(nong) 業(ye) 展覽館內(nei) 過了一個(ge) 儀(yi) 式感滿滿的端午節。“吃粽子、掛香囊、雄黃點額,希望孩子們(men) 可以通過這些民俗更好地記住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節日。”一旁的家長對記者說。
端午節既是中國傳(chuan) 統節日,也是我國首個(ge) 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統節日。今年端午節恰逢“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各地以端午為(wei) 主題的文旅活動紛紛開展,寓文化傳(chuan) 承於(yu) 豐(feng) 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當中,讓人們(men) 在享受歡樂(le) 節日氛圍的同時,體(ti) 悟著端午厚重的文化韻味。
精彩紛呈的各地民俗
端午節賽龍舟,是一項流傳(chuan) 悠久的民俗活動。在被譽為(wei) “全國龍舟之鄉(xiang) ”的廣東(dong) 省佛山市,龍舟文化底蘊格外深厚,“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團。阿媽叫我去睇龍船……”是不少佛山人從(cong) 小唱到大的童謠。
端午節前後,僅(jin) 南海區各村鎮的賽龍舟活動便多達十幾個(ge) ,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疊滘龍舟。自6月8日起,以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的多個(ge) 村為(wei) 分賽區、為(wei) 期4天的疊滘“扒”龍舟賽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當地村民利用嶺南水鄉(xiang) 狹窄而蜿蜒的河道,開創了彎道競速、水上漂移的賽龍船“扒”法,激烈緊張的賽事吸引著當地居民和外來遊客的關(guan) 注。麵對龍舟賽事的盛況,佛山居民石真一向記者分享:“疊滘的龍舟在我小時候就很有名了。我們(men) 本地人想看都很難擠進去,很多人隻能在電視上關(guan) 注啦。”
粽子早已成為(wei) 端午的標誌性符號。6月6日,北京市順義(yi) 區張堪農(nong) 耕文化園舉(ju) 辦了一場生動的端午文化主題遊園會(hui) ,在活動現場,遊客們(men) 親(qin) 手采摘下粽葉,將糯米填充在散發著清香的粽葉之中,再用線繩纏繞包裹,現場體(ti) 驗了極具生活氣息的民俗樂(le) 趣。北京市密雲(yun) 區大城子鎮碰河寺村在6月8日開展了“初夏粽飄香、歡樂(le) 慶端午”包粽子比賽,50多位參賽村民捋粽葉、填糯米、壓緊實、封口、紮捆,巧手翻飛。據了解,包粽子的粽葉和繩子都是就地取材於(yu) 村口窪地的蘆葦和馬蓮。
“五月五,過端午,掛香包,插艾草。”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非遺小巷的居民們(men) 做粽子、繡香包、割艾蒿、編花環,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雙橈劃出團結奮進凱旋曲
“人們(men) 愛看蘭(lan) 溪雙橈龍舟,是因為(wei) 這種龍舟全世界隻有我們(men) 這裏有。”6月10日,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雙橈龍舟協會(hui) 會(hui) 長冷新河望著蘭(lan) 溪河自豪地說。
雙橈龍舟,是蘭(lan) 溪鎮特有的民俗文化,通常由“兩(liang) 層”人劃槳,站著劃的叫“站橈”,坐著劃的叫“坐橈”。“雙橈龍舟一般都是一百多個(ge) 人一起劃,劃起來非常好看,船上還有鼓、鑼、嗩呐。”冷新河告訴記者。
據考證,蘭(lan) 溪雙橈龍舟製式至宋代中期已基本形成。清代道光年間周代炳所著《龍舟記》:“坐者緩橈而進,立者豎橈而歌”“舟行迅疾,雖楊幺水輪不及也”記錄了雙橈龍舟競渡的精彩場麵。2016年,蘭(lan) 溪雙橈龍舟入選湖南省非遺名錄和中華體(ti) 育文化優(you) 秀項目。
“嘟——”哨聲一響,橈手聽鼓下橈,上下兩(liang) 層槳激起千層浪,橈手、鼓手、舵手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共同操控著這條100米、可容納420名橈手的“世界最長龍舟”。“前麵六排的橈手看指揮手的旗子隨時變換動作,後麵的橈手看前麵的橈手,把握好節奏。”“百米龍舟”指揮手湯光保道出了比賽要領。
“龍船囉,鼓響呐,劃啦劃咿呀喲……”水上比賽正酣,岸邊數十萬(wan) 觀眾(zhong) 跟著領唱,齊聲合唱《龍船調》,婉轉悠揚的蘭(lan) 溪山歌瞬間點燃了現場氣氛,“蘭(lan) 溪山歌也是湖南省的非遺,我們(men) 唱《龍船調》,是想要營造一種友好的氣氛。”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雙橈龍舟研究會(hui) 會(hui) 長冷益虎說。
蘭(lan) 溪鎮沿江兩(liang) 岸的村落,幾乎村村都有龍船,對蘭(lan) 溪人來說,賽雙橈龍舟代表著團結、拚搏、不服輸,更是世代傳(chuan) 承的精神寄托。
端午的農(nong) 文旅新賽道
端午節前後,全國各地各類文化民俗活動精彩紛呈,吸引著遊客紛至遝來,在體(ti) 驗特色端午民俗文化的同時,帶動了農(nong) 文旅的融合發展。
6月8日到6月10日,北京市龍潭公園舉(ju) 行端午節係列活動,賽龍舟、端午民俗文化展示、端午集市“端陽錦市”等活動令人目不暇接。在龍潭公園“端陽錦市”裏,一家來自山西清徐的老陳醋擺開攤位。“自古釀醋數山西,山西釀醋在清徐。”談到自家的醋釀,工作人員徐女士很有信心,“您嚐嚐這個(ge) 30年老陳醋,入口微酸,回味甘甜,純糧食釀造。”徐女士告訴記者,在端午集市上非遺的釀造手藝很受歡迎,“每天能賣一百多斤,還有很多回頭客呢!”
在青海省海東(dong) 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佩戴香包的習(xi) 俗在與(yu) 當地的土族民族文化相結合之下,形成了頗具青海風情的土族香包。2020年,當地曾舉(ju) 辦一場別開生麵的端午香包“選美”大賽,大大提升了民族香包的“曝光度”,也吸引著不少遊客每逢端午節前來旅遊體(ti) 驗“香包文化”。在互助縣垢痂巷,每年端午節前後都有不少附近村民趕來兜售自己手工縫製的香包。“青海的端午香包非常有特色,我很喜歡。我的小孫女屬虎,我想買(mai) 一個(ge) 老虎造型的香包帶回去送給她。”從(cong) 山東(dong) 省曲阜市到互助縣旅遊的包女士說。
端午假期迸發的文旅熱潮,展現了民俗文化市場的巨大潛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